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如何看待“三線建設”的歷史遺產

如何看待“三線建設”的歷史遺產

“三線建設”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經濟建設舉措。由於特定時代的鮮明特征,現有研究對“三線建設”的評價眾說紛紜。正確評價“三線建設”是正確理解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環節。宏觀地、歷史地、科學地解釋中國人民和國家的大規模建設,是中國當代史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所謂“三線建設”,是指1964年,中央針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和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毛澤東直接領導,周恩來、鄧小平親自視察部署的三線地區大規模工業交通建設。“三線建設”歷時15年,投資2052億元。從1983開始,在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中國三線企業調整改革23年,以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

“三線建設”成效顯著。截至1980年底,國家在攀枝花、六盤水、酒泉等鋼鐵煤炭基地,酒泉、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成昆、向倩、襄渝、青藏(西葛段)等重要鐵路幹線,湖北中國第二汽車廠,重慶常規武器制造基地,貴州、陜西等“三線”地區建立大中型企業和科研單位約2000家。“三線建設”極大地改善了中國工業的整體布局。當然,“三線建設”的決策和建設也有失誤和偏差,必須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決策層對戰爭的估計確實存在嚴重偏差,“三線建設”倉促,項目選址、規模等前期決策工作不夠科學合理。遇到文革時,片面追求政治目標,無視法律,進程太快太急,造成了很多嚴重事故。

1978年召開十壹屆三中全會,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際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中國中央認為,爭取壹個長期的國際和平環境是可能的。從65438到0983,中央財經小組和國務院作出了調整改造“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65438-0999年,中央作出西部大開發決策後,“三線”企業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下,通過各種方式進行重組和改革。“三線建設”雖已結束,但“三線建設”中形成的基礎設施、大中型企業和科研機構繼續發揮作用,尤其是“三線建設”中的大型機械制造和軍工企業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三線建設”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定經濟和國防建設。是在戰後兩次局部熱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威脅中國安全,中國還與蘇聯和印度發生武裝沖突的環境下進行的。所以沒有把投資的經濟效益和機會成本放在第壹位,投資結構和布局以及建設方式也比較草率。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的投資。同時,這項以備戰和國家安全為主要目的的投資,客觀上也考慮到了緩解我國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狀況,為內地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帶來現代工業技術、人才和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拉動作用。

那麽,大家對“三線建設”怎麽看?對“三線建設”的評價也沒有壹致意見。其中,基本否定或認為得不償失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壹是“三線建設”主要是為了備戰,花了這麽多錢。既然沒有打過大規模的戰爭,說明當時的決策是錯誤的;第二,從經濟角度看,在當時資金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投資的機會成本非常高,花這麽多錢在基礎條件極差的“三線”地區和國防工業上,經濟效益遠不如當時的沿海地區和民用工業。

以上兩種觀點的形成有其客觀環境,即1978之後,第壹,世界上的主要問題是和平與發展,我黨也改變了對形勢的評估,認為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第二,中國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新時期。所以,壹方面是資金短缺,資金利用的機會成本和收益很重要;另壹方面,“三線建設”進入調整期,仍需要國家投入大量資金保證生產的搬遷改造。此外,上世紀80年代實行的“兩個大局”的思路,優先考慮發展條件好的沿海地區,也需要改變“三線建設”所體現的區域均衡發展的思路。正是由於上述客觀原因,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三線建設”的評價就壹直不壹致,基本否定的聲音也不小。我認為,對《三線建設》的評價,必須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來看待。

第壹,不能以經濟為基礎談經濟,以戰爭為基礎辯戰爭,而要放在60年代特定的國際環境中看。60年代的國際環境充滿了對中國的威脅。從世界形勢來看,美蘇不斷爭奪世界霸權,美國在越南的戰爭不斷擴大,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動了武裝入侵。從國家間關系看,新疆塔城事件和珍寶島事件後,中蘇關系緊張;越南戰爭升級,中美關系緊張;中印邊境武裝沖突導致中印關系緊張。在當時的決策者看來,無法準確預測戰爭會不會爆發,爆發的時間和規模。有準備總比沒有好,多準備總比少準備好。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把國家的安全寄托在對敵人的低估上,也不能完全用今天的國際形勢和認識來評價昨天的判斷。

第二,要從“三線建設”開始時內地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的客觀情況來看。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這是最基本的國情。面對生產力極低、發展不平衡的經濟形勢,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壹代領導集體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改變落後農業國面貌的工業化戰略。在戰略實施過程中,由於歷史因素造成的沿海地區與內地經濟的發展差異,特別是產業發展的巨大差異,成為壹個障礙。“三線建設”的啟動確實是以備戰為中心,但也有在工業化進程中改變中國經濟布局、開發落後地區資源的長遠考慮。“三線建設”在中國西北和西南掀起了工業建設的高潮,客觀上形成了中國工業建設的戰略轉移,對改變中國舊的不合理的工業布局,促進大陸經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第三,我們應該看到,在試圖探索真相、客觀評價歷史的前提下,仍然存在壹個歷史研究的立場問題。從史學的功能和文化傳承來看,應以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正能量,提高中國軟實力為目標。每壹個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留給後人的遺產,不僅包括有形資產,也包括無形資產,或者說精神遺產。雖然“三線建設”已經成為歷史,但“三線建設”所體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和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仍然是中華民族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優秀文化遺產。

  • 上一篇:董永和七個仙女的故事。
  • 下一篇:魏晉風流,或許是因為別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