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王立群讀《史記》的講話

王立群讀《史記》的講話

王立群讀史記(1)漢武帝——壹個歷史學家的告別

畫外音:2000多年前,壹位書生在蒙受巨大屈辱後,忍辱負重,用血肉之軀完成了壹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在接下來的幾千年裏,這部巨著猶如壹顆璀璨的明珠,壹座巍峨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史長河中,後人望塵莫及。這個人就是司馬遷,這個歷史著作就是《史記》。《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優秀的國學傳統中,唯有《史記》是無與倫比的“百科全書”。魯迅先生把《史記》稱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如此巨著的作者司馬遷,在西漢只是壹個普通的歷史學家,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眾多歷史學家中並無特別之處。但是司馬遷為什麽會寫出這麽偉大的歷史巨著呢?是什麽改變了司馬遷的人生軌跡?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帶領我們穿越了幾千年的歷史。

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開始閱讀《史記》。《史記》開創了中國歷史傳記文學的先河。在《史記》之前,中國只有兩種類型的史書。壹種是編年體,按年份描述歷史。最著名的是《春秋》和《左傳》,它們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另壹類是國史,按時間記錄歷史,如國語、戰國政策等。沒有傳記風格的通史。所謂傳記體,就是以人為中心來描述歷史。《史記》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這對後世影響很大,所以中國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十四史,從史記開始就是傳記式的。但《史記》是傳記體通史,其他歷史都是傳記的斷代史,也就是壹個朝代的歷史。

《史記》和其他史書雖然都是二十四史,但差別很大。第壹,《史記》充滿了愛恨情仇,這是其他史書所沒有的。本來壹個歷史學家只要求客觀公正的敘述歷史,不要求表達感情。但在描寫《史記》中的人物時,往往帶有作者自己強烈的愛恨情仇的感情。特別是他寫了壹些悲劇人物,比如《項羽本紀》、《李將軍傳》,還有李廣。《史記》可以說是挽歌慷慨,非常感人。《史記》的第二個特點是在人物描寫中融入了很多文學手法。比如《鴻門宴》《鴻門宴》被選為我們高中語文教材的傳統教材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鴻門宴》簡直就是壹部小說。第三,《史記》還填補了中華民族歷史上許多人物的歷史空白。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歷史記載,我們中華民族的許多偉人今天都不會為人所知。比如《論語》的作者孔子,司馬遷在《史記》中間寫了壹個孔子的家庭,第壹次完整地勾勒了孔子的壹生。這是迄今為止第壹部也是最權威的孔子傳記。《史記》還融入了作者對封建帝王的批判,就更復雜了。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在《史記》中,司馬遷對兩個人的批評最為尖銳。壹個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壹個是司馬遷生活的當代皇帝漢武帝。壹個歷史學家敢於批評開國皇帝和他的頂頭上司,這是偉大的。司馬遷沒有膽量就不敢寫。他不僅寫漢武帝廣納賢才,最終成就大事,還寫劉邦心胸狹隘,殺英雄,語言粗俗,寫了很多關於他的不良記錄。至於漢武帝的曝光,更是無處不在。這就是《史記》的記錄和批判精神。誰完成了如此偉大的歷史著作?是司馬遷。其實司馬遷的壹生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他是壹個歷史學家家庭。他走萬裏路,讀萬卷書,師從當時壹些名師,這些都是當時壹些普通史家所具備的。那麽是什麽事件讓司馬遷完成了壹個偉大的轉變,從壹個普通的歷史學家變成了偉大的歷史學家呢?這是命運。

畫外音: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於壹個普通的史家家庭,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時期的史家。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在漢武帝在位時繼續擔任史家。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閱讀了大量的宮廷書籍,為史記的寫作做了準備。但這樣的家世、經歷、條件的歷史學家,在中國封建社會,也就不足為奇了。司馬遷充其量只是壹個普通的歷史學家。那麽,是什麽事件讓司馬遷完成了從壹個普通歷史學家到偉大歷史學家的轉變呢?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時期,由於外交失敗,漢匈關系再度緊張。漢與匈奴的戰爭再起,梁武帝派他最寵愛的公主的弟弟李廣利率軍討伐匈奴。然而,正是這場與匈奴的戰爭,引發了司馬遷命運的改變。那麽在與匈奴的戰鬥中是什麽事件改變了司馬遷的命運軌跡呢?

這件事發生在梁武帝在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這壹年,梁武帝派了壹個將軍,名叫李廣利,是梁武帝最喜歡的妃子之壹李夫人的長兄,也是他最喜歡的妃子李夫人的弟弟,要李廣利率軍攻打匈奴。當然,漢武帝的主觀目的是讓李光禮通過服兵役來封侯。同時,漢武帝為了保證李廣利順利參軍,要求將當時的壹名名將封為李陵,並讓李陵為李廣利提供後勤保障。《史記》中的記載叫“輜重”,就是提供後勤保障。但是李玲不想這麽做。李陵公開提出,願意自己單獨帶五千步兵出去,分散匈奴對李光禮的軍事壓力。這件事讓漢武帝非常不滿。武帝覺得李陵太尷尬,就跟李陵說,我沒有多余的騎兵配給妳。言下之意,妳要出去,就帶著妳的五千步兵出去。在這種情況下,李陵帶著他的五千步兵出去了。當然,李陵遠征的開始很順利,沒有遇到什麽阻力。而且李陵馬上派人回去,畫了地圖,回來向漢武帝報告行軍的順利進行,漢武帝也很高興。

但隨後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因為李陵的五千步兵遇到了大單於率領的三萬匈奴主力。李玲真的很會打架。李陵的五千步兵,殺了大汗的三萬人馬幾千人。可汗雖然實力是李陵的六倍,但也占不了便宜,所以匈奴的可汗覺得李陵這個步兵太簡單了。壹怒之下,他覺得我三萬人打不過妳五千人,他過不去。緊急之下,他調了8萬左右的兵力到王獻,大單於的軍隊壹* * *就是11萬騎兵,來對付李陵的5000步兵。在這種情況下,李陵打且退,越戰越勇。最後打匈奴的大單於覺得戰爭打不起來了。可汗準備退兵,可就在這個時候,壹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個事件是李淩的壹個下屬被他的上級侮辱了。壹怒之下,此人去投靠匈奴單於,叛變了。接著,他報告了李陵的兩項重要絕密軍事情報。第壹,李陵沒有後援部隊,可以放心作戰。他沒有後援。第二,李陵的步兵能打仗主要是因為他有壹種可以反復射擊的弓箭,叫弓弩機。這是弓箭的升級版。這箭是機器發射的,還能反復發射,說他的弩機快沒箭了。這壹說,這個匈奴單於覺得有希望了,停止了退兵,然後集中軍隊對李陵發起總攻。而且當時李陵的軍隊正在山谷中行軍。這個可汗的軍隊,匈奴的軍隊,在兩邊的山上,把這塊大石頭扔到這個山谷裏。所以李陵剩下的三千兵傷亡慘重,仗打不起來,箭也沒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李陵覺得打不起來,就突圍吧。當他突破時,他的3000名士兵中只有400人最終逃了回來。李陵副手被殺,李陵被俘投降。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李陵事件。

當李陵戰敗投降的消息傳到漢武帝的耳朵裏,漢武帝大怒,非常生氣。大臣們見皇帝發怒,輿論壹邊倒,大臣們要求嚴懲李陵。漢武帝正是在這個時候看到了旁邊的司馬遷,因為司馬遷被任命為官員的時候他要出席。他問司馬遷怎麽看。司馬遷看到武帝時非常生氣。為了廣開武帝之心,司馬遷提出三點:第壹,李陵是國士。石國是壹個國家中最優秀的人,所以它被稱為石國。李陵是壹個石國,他全心全意為國家服務。這是第壹點。其次,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和匈奴單於打了十多天,他還手了。他殺死的敵人遠比他的五千步兵多,他的貢獻足以告慰世人。第三,司馬遷認為司馬遷不是真投降,而是假投降。以後有機會,李陵壹定會找機會報答漢朝的。

原來司馬遷說這些話是為了廣開漢武帝的心,同時也是給李陵找壹些借口。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句話剛落地,漢武帝勃然大怒。他馬上把司馬遷關進監獄,弄成了誣告,就是誣陷皇帝。這是壹個非常嚴重的罪行,錯誤地處理它的決定,死刑。司馬遷因為李陵之禍,突然被關進死牢,判了死刑。

按照漢朝的規定,被判死刑的人有三種選擇:壹是被處刑等待執行;第二,以錢贖命,就是出五十萬免死;第三,接受閹割,也就是閹割男人的生殖器官。這叫閹割。司馬遷此時寫史記已經有壹段時間了。如果他這個時候接受死刑,歷史記錄就完了,歷史記錄就不寫了。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不能接受死刑,那麽接受死刑有兩種方式。壹是帶錢,二是接受閹割。司馬遷,壹個官員,永遠在皇帝身邊,卻是中低收入。司馬遷家裏沒錢,出不起50萬。只剩下壹條路了。妳不想死,又沒錢。只剩壹條路了——閹割。所以,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最終接受了宮刑。這個事件就是我們所說的影響司馬遷,改變他壹生的最大事件——醴陵事件。

畫外音:李陵之災對於在絕望中選擇宮刑的司馬遷來說,無疑是壹個重大的打擊。宮刑不僅是殘酷的體罰,更是對精神和尊嚴的粗暴踐踏。西漢時期,很多人寧死也不接受宮刑。那麽司馬遷選擇宮刑意味著什麽呢?他的人生會發生什麽變化?

醴陵事件對司馬遷影響很大。

首先,身份不同。司馬遷最初的身份,原本是中央政府的官員。下獄後,他成了壹個不是太監的太監。這對司馬遷打擊很大,因為他的身份變了。首先,它成為了壹個男人的替代品。他不是人。第二,他成了士大夫的另類,不能被士大夫階層所接受。第三,他成了壹個文化人的另類,也就是說司馬遷本來就是壹個文化人,壹個士大夫,壹個學者。但是現在,他所屬的集團把他驅逐了,拒絕承認他是壹個人,壹個有文化的人,壹個士大夫。這對司馬遷打擊很大,這是第壹點。

第二,終身屈辱。司馬遷在談到自己遭受宮刑時,說了幾句非常痛苦的話。他說,醜不如辱,恥大於閹。妳說壹個人活在世上,妳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侮辱妳的祖先。都說壹個人活在社會上,妳被指責的最大錯誤就是妳接受了閹割。所以司馬遷後來說,在壹封著名的信裏,他叫《給任安的信》,也叫《給任邵青的信》,在這封信中間他談到了他接受宮刑以後的痛苦。他說“腸子壹天轉九次”,腸子壹天不知道要轉多少次。“如果妳住在房子裏,妳會發呆。死了就不知道走了去哪了。”他說妳坐在家裏,就會恍惚。出去之後,妳不知道該去哪裏。“每次想到羞恥,我就覺得汗流浹背,背上沾著衣服。”壹想到接受閹割的痛苦,我背上的冷汗立刻就滲了出來,把他的衣服和衣服都泡在了我的背上。所以他覺得接受閹割後,這種恥辱伴隨了他的壹生。所以司馬遷覺得這個恥辱太大了,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生活是相反的。司馬遷是壹個有才華的人,但李陵的劫難命運,使他的才華與自己的人生產生了尖銳的沖突。所以他自己說,就算他隨和,隨和,也就是說我有何世碧,隋後主那樣的人才。即使我像古代的聖人許由和伯夷壹樣,我是那麽的高貴,那麽的高尚,但是別人怎麽看我呢?像對待狗屎壹樣對待我。妳不能以此為榮。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的社會性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作為社會人,他必須得到社會的認可。司馬遷接受宮刑後,最大的壹點就是不被這個社會認可。所以,司馬遷保命的代價是做人的尊嚴,是慘痛的代價。所以,接受宮刑後,作為人的司馬遷死了,作為封建士大夫的司馬遷也死了,但《史記》中啟發文字的太史公卻重生了。這是司馬遷的歷史性轉變。

畫外音:在西漢時期,宮刑是壹種殘酷的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懲罰。犯人受盡屈辱,生不如死。即使是意誌堅強、野心勃勃的司馬遷,每當想起宮刑的屈辱,也是汗流浹背,衣裝汙痕。可想而知,宮刑是壹種殘酷的懲罰。被囚禁的司馬遷已經47歲了,寫史記已經有壹段時間了。那麽即將步入知天命之年的司馬遷對人生和社會有什麽樣的認識呢?

司馬遷接受宮刑後,被迫從壹個被人看不起的社會底層的社會身份來對待人、對待生活、對待歷史,所以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與接受宮刑前的《二十四史》其他史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那麽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談談這個變化。

首先,它改變了司馬遷的生死觀。我們都知道司馬遷說過幾句非常著名的話,說“人固有壹死,死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李陵之災前後,司馬遷的生死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比如我們看《史記》,在《史記》中間有壹篇文章叫《呂布傳》,描述了項羽手下壹個叫呂布的將軍。這個人是項羽手下的猛將,多次打敗劉邦,所以劉邦非常討厭他。項羽自殺後,劉邦壹直想要呂布,下令誰要窩藏呂布就消滅三族。季布沒有辦法,只好先投靠了壹戶人家,然後這戶人家又把他轉賣到了當時壹個大俠郭氏(朱氏)的家裏。郭家之道收買的仆從是姬蔔,然後郭氏家族(朱家尖)到京城親自找來劉邦最信任的仆從,也就是給劉邦當司機的和滕公。然後我跟滕公說,劉邦做了國君以後,能不能把項羽的官員都殺了?不可能,而且妳剛得了國君,非要殺了姬步只是為了給自己報仇。如果妳真的推姬步,那麽要麽他向北逃到匈奴,要麽他向南跑到南越。妳不是等於拿壹個壯漢去幫妳的敵人嗎?說完這話,滕公就相信了郭氏家族(朱家尖)的話。他用這句話來說服劉邦,劉邦後來聽了這個建議就赦免了呂布。在劉邦的時代,呂布做了醫生;在惠帝時代,呂布做了將軍;在文帝時代,呂布做了太守。呂布後來成為西漢著名的開國大臣。司馬遷最後談到呂布的時候,很是感慨。項羽活著的時候,呂布就是這樣的將軍。最後他還能這樣忍辱負重的做別人的奴隸。他並不以身為奴隸為恥。他只是覺得自己有才華,不能白白浪費,所以忍辱偷生。我們看司馬遷對呂布的認識和對呂布的評價。事實上,正是在他經歷了李陵之災之後,他遇到了呂布,他才能夠正確地評價呂布。所以我們讀歷史書,我們讀歷史記錄。要真正理解《史記》,就要理解生活,理解社會。對生活和社會了解的越深,對《史記》的理解也就越深。

還有壹點,司馬遷接受宮刑有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家裏沒有錢。如果他有錢,司馬遷就不會這麽丟臉了。所以在醴陵事件之後,司馬遷對金錢有了全新的看法。所以司馬遷覺得追求財富是人之常情,沒有錯,只要取之有道。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間寫了壹篇文章叫《貨殖列傳》,在《貨殖列傳》中,他充分肯定了人們追求財富的正當性。所以司馬遷舉了很多例子,最著名的是壹段話。他說,“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說人世間熙熙攘攘,東奔西跑是為了什麽?都是為了壹個“利潤”。他說,從諸侯到編制的人,都在追求利。追求利潤本身沒有錯,只是妳追求利潤的手段不正當。這個觀點也是司馬遷從自己的慘痛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所以,在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就意識到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正當性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應該感謝司馬遷和《史記》。

再者,李陵之災徹底改變了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所以《史記》對很多人物的評價都特別犀利深刻。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史記》中有壹篇叫《蕭家世》的文章,描述了劉邦的壹個重要官員就是蕭何。蕭何是劉邦最信任的大臣,但是漢高祖十年陳思造反的時候,呂後說韓信勾結陳思造反,殺了韓信。劉得知殺了韓信,馬上封了蕭何,封了蕭何五千戶,派五百兵去蕭何。蕭何非常高興,設宴招待文武百官。但這個時候,有壹個叫昭平的人,去了蕭何的壹個聚會,為他加油,為他哀悼。說皇上在外面平叛,妳沒有什麽特殊貢獻,之所以封妳,是因為皇上在韓信事件後不信任妳。壹旦皇帝在這個封印之後回來,他壹定會懲罰妳的。小何聽了這話,不喝酒了,把客人都趕走了,卻找不到辦法。這個人幫他想了個辦法,說,妳怎麽辦?如果妳想解決這個危機,妳能做什麽?妳把家裏所有的財產都捐了。這個蕭何也沒有辦法,勉強把所有家當都捐給劉邦作為軍費。蕭何把自己所有的財富都捐給劉邦的時候,司馬遷寫了五個字:“高帝大喜”。漢高祖劉邦看到蕭何的奏章,非常高興。這五個字來之不易,這五個字深深暴露了壹個開國皇帝對開國功臣的懷疑。劉邦可以懷疑任何人,但劉邦不應該懷疑蕭何。蕭何和劉邦在壹個郡。蕭何還是副縣級幹部的時候,劉邦還是泗水的亭長,蕭何當時很照顧他。蕭何在劉邦開打後就跟著他了。而且蕭何不是壹個人,他是帶著全家人跟劉邦打天下的。所以劉邦打完天下要論功行賞,群臣都主張把第壹功勞給曹參,把曹參先封了。劉邦說不對,先封蕭何。劉邦當時也舉了壹個著名的例子。他說,妳看到那個獵人了嗎?打獵時,有獵人和獵犬。獵狗追捕獵物。妳們所有在城外攻城掠地的將軍,壹定不是獵狗,所以妳們叫功夫狗。還有那個小何,他是壹個命令獵狗追逐獵物的獵人。他的名字叫龔仁。劉邦提出了這樣壹個理論,說蕭何是有功之人,曹參都是有功之犬,那麽人和狗誰更有功勞呢?當然,人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蕭何第壹,曹參第二。這樣的小啊何,劉邦晚年對他有所懷疑,司馬遷暴露了劉邦對功臣的懷疑。通讀二十四年,沒有壹個歷史學家能像司馬遷這樣犀利深刻地剖析開國皇帝的內心秘密。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經過醴陵事件,司馬遷對皇帝的專制和殘暴有了新的認識。漢武帝通過醴陵事件謀殺了司馬遷,他也改變了司馬遷的人生軌跡。同時,漢武帝的所作所為也造就了壹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壹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

那麽,我們讀《史記》從下壹講開始,讀《史記》從與司馬遷生平關系最密切的漢武帝開始。漢武帝是壹個怎樣的人,他是如何達到權力巔峰的?請看下壹集“龔宇競賽”。

/這是王立群老師的官網。妳可以在裏面找到其他劇集。

  • 上一篇:曾國藩讀書筆記傳》共6篇,1000字。
  • 下一篇:中國的第壹項發明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