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宿松縣的社會民生

宿松縣的社會民生

建國前,宿松人之間有零星的工具和技術改造活動,沒有形成科研隊伍。建國之初,1955成立了縣科普協會,開始了科技隊伍的建立和壯大。1959年6月,縣科學工作委員會成立。此後,工業、農業、林業、水利、衛生等各條戰線都成立了科研小組,初步形成了壹支縣科技隊伍。“文革”期間,科研機構癱瘓,科研組織解散,科技人員受到排擠和打擊。

中國生產者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縣委、縣政府為知識分子平反冤假錯案,為因涉案被下放農村的知識分子家庭子女解決了城市戶口和商品糧油問題。自1984以來,全縣共吸收620名知識分子入黨,選拔了壹批有專長的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充實各級領導班子。光緒三十壹年(1905),宿松松滋學堂更名為宿松高等小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有三所附屬於“以美為美”福音教會的小學,徐靈分館有1所小學,抗戰前已停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聖公會在縣城東門開業,附屬小學1所。光緒三十三年,二郎莊在二郎廟設置1公立小學;北鄉(智豐鄉)水月寺有1所小學;二郎莊氏集資在關帝廟辦了1私立公立高等小學,送了四屆畢業生就關門了。同年,團林莊(今梁婷區)和喬木尹家田鋪分別建立私立培英二等小學堂和私立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四年,地區朱氏家族興辦1私立日新二等小學(民國四年停辦)。民國元年(1912),宿松官立高級小學改為宿松高級小學。民國二年(1913),鄧家莊(今二郎區)建立私立高級中學,縣級儒家明倫堂建立縣級國學,縣級第壹高級中學隸屬於此。到了民國七年,縣內已經建立了五所公立高等小學。此後,小學的數量逐年增加。

民國二年底(1913),北山的段斌(字熙之)在宿松創辦了私立北山中學。民國八年,第壹屆畢業了九個學生。民國22年(1933),學校兩個年級只有19人。次年,宿松遭遇嚴重旱災,學校被迫關閉。民國27年(1938),* * *制作人孫在宿松組織抗日動員委員會,以小學為基礎,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公立和私立小學的迅速發展促進了中學的發展。民國二十八年(1939)秋,張竹忠、朱祖光、吳耀南等。成立了聯眾(太、蘇、王、淮、童、錢、嶽),校址進入山區。葉海初、葉福初、向卓敏在縣城創辦了宿松縣初級中學。熊、向克禮、段等人恢復了停辦六年的私立北山中學。在此期間,中學有700名學生。民國二十九年(1940)春,齊壹聯眾分校並入宿松縣初級中學。次年,北山中學因“赤華”被省政府勒令停辦,曾是宿松縣的壹所分校,在此得以保存。上世紀40年代,縣內設立的宿松初級中學和北山初級中學私立培養畢業生1284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中央“在新區維持原有學校,並有可能和必要地逐步加以改善”的方針,人民政府對宿松縣初級中學和私立北山中學進行了初步改革,如取消學科制度,停止開設“公民”和“兒童訓練”課,廢除體罰,宣講時事政治,安排生產勞動等。那年夏天,兩所大學有144名畢業生。秋季,私立北山初級中學從徐靈遷至縣城,並與宿松縣初級中學合並。並以其學校財產作為辦學經費,暫用宿松私立北山初級中學名義。1950年春,私立中學改為公立,更名為皖北宿松初級中學。夏天,35名初中生從建國後的第壹屆畢業。秋季,47名建國後第壹初級中學新生入學。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期間,我縣中學班級由3個增加到8個,在校學生由149增加到353人。1957年,在二郎區鵝井灣新建宿松二中(花涼亭初級中學),招收初壹三個班177名新生。

1958,全縣新增九谷、復興、梁婷、季承、陳晗五所初級中學,宿松中學改為完全中學,高壹新生43人。全縣有初中生1516人。到9月底,民辦中學發展到41,之後調整到26所,學生742人。1960,初中生人數為2501,是1957的3倍。1961年6月,根據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縣委決定將九谷、季承、梁婷三所全日制初中改為業余初中,全年農忙假8個月,業余學習4個月,次年學習8個月。1963年全縣初中學生1245人,1966年學生1930人。1966“文革”開始後,所有中學因革命停課,學校、校舍、桌椅板凳、教學設備損失慘重。所有農業中學都停課了。1968,中學招生。根據毛澤東“小學附設初中,這還是壹個好辦法、先進經驗”的指示,陳晗、徐靈、左壩三個中心小學和隘口、北峪、長溪、下倉、東紅、程英、匯口、湛灤、浪嶺、城嶺小學附設初中。此時有1中學,5所初中,13小學附屬初中,58所初中,2732名學生。普通中學在1969快速擴張,在1970繼續增長。初中達到71,146個班,學生人數增加到7948人。1972,初中數量基本穩定,部分初中發展為成品中學。宿松中學(原)、徐靈、華良、涼亭、季承、復興、九谷、陳晗、工農、東風等1533人。1976年,中學增加到15所,包括高陵、河套、新安、城嶺自發建立的63所高中和初中,小學附設77個班。初高中學生總數達到22300人,是文革前的15倍。這個時候學生小學不出大隊,初中不出公社,高中不出區。65438年至0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65438年至0978年秋,縣委根據省委《關於加強教育的決定》,首先調整、充實、加強了中學領導班子。13完全中學校長由局級幹部擔任。58所初級中學的校長配備了公社級幹部。另外,狠抓教師歸隊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調離教師隊伍,現在還適合從事教學工作的,調回隊裏。粉碎"四人幫"後的兩年,中學教育教學秩序正常了。1977年,普通初中由1975年的40所增加到64所,在校生11700人。在校學生達到2.88萬人,均為建國以來最高。此外,小學附屬初中班招收了549名新生。1977,新增惠口、隘口兩所高中。1978,增設城關高級中學,成立宿松二中。全縣有13所中學(不含二中),地方政府辦的高中有18所,在校生4507人。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1979年,縣政府首先采取了調整壓縮高中的辦法,取消了陳晗中學的高中編制,改為初中。1980,惠口中學撤銷,改為初級中學。1982,城關中學高中學制取消,改為初中。全縣建成中學總數由13所減少到10所,實行“壹區壹所建成中學”計劃。1979年,初中也進行了重組,由1978年的58所變為41所。此後,學校數量雖略有增減,但其布局基本穩定在壹個社區壹所初中的規模,小學有初中班,從65438所逐年減少到0979所。全部被1982撤銷。

1980左壩區工農中學普通高中班停止招生。1983年與王陵初級中學合並招收1農業班50人,學制3年,更名為宿松縣王陵高級職業中學。1983在復興區和季承區兩所初中的基礎上,試點建設草湖和向陽兩所四年制農業初中,每校招生50人。1984年,徐靈中學改為宿松縣徐靈高級職業中學,學制三年,在校生100人,宿松改為二中。1983年,東紅、紅星(廣福)、子木、王嶺(左壩)、光榮、樓梁、長鋪、福鎮、城關、東風(五裏)初中分別是各區、鄉鎮第壹批辦好的學校。王陵農業中學。是該地區同類中學的重點。從65438到0984,匯口鎮楊林私立中學招收66名新生。1985張凡私立中學有68名學生。調整改革後,1985,全縣有蘇中、季承、亭、復興、九谷、華良、隘口7所普通中學。在校生2075人,普通初中42所,在校生18900人,縣職高3所,草湖、向陽農業初中2所,農業、職業學校在校生600余人。

2013年末,全縣有5所職業高中,在校生8005人,專任教師475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7697人,專任教師1134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2.7%,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普通初中42所,在校生27445人,專任教師21,61。小學213所,在校生53817人,專任教師298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21人。基礎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本科高考升學率連續兩年位居全市第壹。。民國八年(1919),該縣設立了普及教育館,開始接待報紙讀者,開展小型球藝活動。民國20年(1931),利用萬和、何誌、詹興發的非法罰款修建了人民教育堂,並購置了少量圖書、報紙和部分體育器材。抗日戰爭初期,民主人民教育館開展了抗日宣傳和文體活動,組織了《放下妳的鞭子》等演出,教授了《工農兵學業務,來壹起救國》等歌曲。日軍占領縣城後,焦敏博物館被迫關閉。民國三十四年(1945),民俗教育館恢復活動,對外開放。圖書館裏有兩個櫃子,其中最珍貴的是斯Ku全舒窈和中學生圖書館,還有壹些報紙和出版物被訂購。1949三月關閉。

1950年9月,縣文化館成立。1959在閩東大街同德路口建了壹棟文化中心小樓,6間平房,有圖書、閱讀、娛樂用房。1985年博物館遷址,在新街人民路以東建了壹座四層小樓。工作人員增加到12人,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陣地宣傳和文學、音樂、藝術輔導有效開展,定期舉辦文藝演出和各類藝術展覽。

自1951起,九股、徐靈、二郎、陳晗、亭子、八鬥等文化站。季承、左巴、張凡等地的文化站也相繼成立。到1953,全縣有9個站,工作人員11,幻燈機9臺,幻燈片59套,展覽圖片210,圖書9500冊。負責本地區的群眾文化工作。

1957年5月,二郎文化中心成立,轄二郎、陳晗、梁婷。除復興和徐靈文化站外,其他站全部取消,其活動由縣圖書館指導。

1960年春,重新建立了亭子文化站。1964,復興文化站改為分館。7月1965,二郎、復興改為文化站。同年冬,恢復了九谷、季承、左壩、陳晗等地的文化站。

1969年2月,各區文化站與廣播站、書店合並,成為毛澤東思想宣傳站。到1970年底,撤銷宣傳站,恢復文化站,新增城關、五裏兩個文化站。此時,每個文化站有22名工作人員,每個站都建有活動場所和辦公住宿用房,面積從100平方米到200多平方米不等。車站內設有宣傳窗口、報紙閱覽室、圖書借閱處和娛樂室,有的車站還增加了錄音機、照相機、油印機、樂器、自行車等設備。

8月,1957,在洲頭、隘口、新興試點社會辦輔助的鄉鎮級文化站。從1976的冬季至日到1977的秋季,在復興、巴特、惠口、程英、桃口、左壩、紅嶺、徐靈、竹灣、釣魚臺、九山、長湖建立了鄉鎮壹級的文化站,然後又分批發展了子木、崩河、長浦、赤峰。把復興、桃口、巴特、程英、惠口、長湖、左壩、九山建成大型集體文化站。截止1983年底,全縣共有大型集體文化站8個,社會辦文化站13個。縣城最早的“和記醫院”開業於民國七年冬(1918)。是惠州人楊厚安創辦的。雖有醫院之名,但設備簡陋,技術力量極其薄弱。民國16年(1927),在同善會的捐助下,成立了紅十字中西醫院。中醫院設在石家畈,石任院長,何天喜任醫務主任。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四個醫生。只不過沒有準備診斷處方。西院從九江聘請廖為首席醫官,擁有簡易床位34張。雖然設備簡陋,藥品儀器不全,但西醫診治疾病的創造確實給群眾帶來了壹些實惠。尤其是外科手術更為突出。民國二十九年(1940)設立縣衛生室(1941更名為衛生所),院址由華涼亭遷至縣內楊家祠堂,分內科、外科、婦產科、五官四個科室。1949解放後,被縣民主政府接收。

1949年8月,縣人民醫院成立。1965,有100個床位。1976,床位數增加到154。1985,縣醫院床位240張。門診部設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口腔科、中醫科、新醫學、中骨、皮膚、中醫外科、腸道專科、急診等13個科室,設有檢查、放射、b超、心電圖等輔助科室10個。設有六個住院病房:內科病房(含兒科、中醫科)、婦科病房(含婦科、五官科)、外科病房(含普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感染性疾病病房、老幹部病房。還有手術室和供應室。

1950年6月,城關首次成立民政所衛生所。1952,有12區衛生院。1985年,區醫院10個,床位402張(其中國家醫院4張,集體醫院6張)。8月,1951,巴特個體中醫組織聯合診所,8月,1958,全縣33家聯合診所轉為鄉鎮衛生院。從65438年到0985年,全縣有34個鄉鎮衛生院,359張床位。

1985,建築面積13459平方米,其中門診1366平方米,病房2940平方米,醫技1920平方米,行政用403平方米。

民國時期,縣紅十字會西醫院和縣衛生所只有聽診器、血壓計等簡單器械和少數普通手術器械。1952年,縣醫院有1臺顯微鏡。1960年,省裏給縣裏配了100臺mA X光機。

1985,縣醫院有200mA X光機兩臺,400mA X光機,1,721光學分度光度計,3臺冰箱,1 B超,1胃鏡,2臺綜合手術臺,60臺裂隙燈角膜顯微鏡。在農村,鄉鎮衛生院有手術刀包55臺,10 ~ 30 mA X光機15臺,50 ~ 100 mA 12臺,高倍顯微鏡30臺。

截至2013年底,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02個,其中醫院4個,衛生院2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個,村衛生室190個,衛生所、衛生所、醫務室77個,縣級婦幼保健站、血防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站65433個。衛生技術人員179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61人,註冊護士589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1650張。

新農合農業人口71.93萬人,參合率98.3%,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農村合作醫療住院病人實際補償比例達到56.2%。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48萬人,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6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由鐵路、公路和水運三種運輸方式組成的交通網絡已經形成。2011年,總客運量22071萬人次,總貨運量1220萬噸。

鐵路合九線穿鏡而過,長度25公裏。這是壹條單線鐵路,設有宿松和梁婷客運站,以及梁婷火車站。每天有8趟快車停靠太湖站和黃梅站,日客運量480人次,2011總客運量20.4萬人次。

滬渝高速過境,長31.2km,雙向四車道。出口位於富裕鎮富裕路,通往九江和合肥。國道105穿鏡而過,全長35公裏,雙向兩車道,通往太湖縣和黃梅縣。S203省道在途,長度51 km,雙向兩車道,通往望江縣和太湖縣。縣鄉(鎮)公路27條,總長372.8公裏;公路橋347座,總長7125.6延米。* * *客運線路87條,其中省線16條,市線5條,縣鄉線66條,市區客運站4個,其中宿松長途汽車站為二級長途客運站,日均發車110班,日客運量2400人次,年客運量27萬人次;東站、南站、北站均為三級農村客運站,日發車1.5萬,日客運量21.0萬,年總客運量830萬。2011年,全縣擁有道路運輸車輛5340輛,其中貨運車輛4430輛,8660噸;客運車輛910輛,座位13510個;貨運量11.6萬噸,貨運周轉量78880萬噸公裏,客運量1191萬人次,旅客周轉量9051.6萬人次公裏。

我國通航河流總長203.5公裏,有客渡船16艘,公路渡船3艘,貨運碼頭7座,運輸企業擁有貨船9艘,總噸位5220噸。21客船,963座;有3輛車,22個停車位。2011年客運量31.1萬人次,旅客周轉量77.6萬人公裏。貨運量60萬噸,貨運周轉量90萬噸公裏。

  • 上一篇:李詠(唐代書法家)詳細資料收集
  • 下一篇:高中主題班會課件(5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