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張英明的景觀生活是插圖。

張英明的景觀生活是插圖。

風景畫家張英明。

中秋,桂花飄香。2008年9月17日下午,我受武清區文聯委托,驅車前往區教研室采訪壹位從事美術教育的“教師畫家”——張英明。

毅力和丹青緣

祖籍河北趙縣的,1963年6月1963出生於天津武清雲貝河畔的壹個農民家庭。他從小就天資聰穎,喜歡畫畫。小學的時候,李增斌老師在課堂上的壹幅《喜鵲誇梅圖》深深吸引了肖英明,壹雙圓圓的小眼睛,饒有興致地盯著畫中的喜鵲和梅花,眼睛久久舍不得離開...

正是這幅畫,給肖英明稚嫩的土地播下了藝術的種子,在他幼小的心靈裏,隱隱約約有壹種長大後要當“畫家”的願望。上世紀70年代初,中國農村相當貧困,普通農民沒有經濟收入,肖英明壹家也不例外。那時,他經常用樹枝、鉛筆或粉筆進行富有啟發性的“寫生”。他的“作品”陳列在地上、墻上、門上,他院子裏的花草都是他年輕時臨摹的對象。家裏沒錢給孩子買畫畫用的紙,顏色,筆。學校老師經常帶著學生打蘆葦賣錢,換取孩子畫畫用的紙、顏色、筆。小學時,肖英明經常為班級畫海報,經常贏得同學們的羨慕和老師、校長的贊賞。他努力學習,取得了進步。在村裏,每到過年,他就給村民們寫春聯、畫雕像。他的年畫《長生不老》和模仿《紅樓夢》《三國》《西遊記》《水滸傳》等古代故事中人物的作品,讓鄰裏鄉親們大為驚訝和稱贊,深得相親對象的喜愛。人們互相競爭,互相要求,互相贊美:“這孩子長大了要當畫家。”村民們的稱贊也讓肖英明越來越有幹勁。

當時放學回家,英明壹頭紮進房間畫畫。我媽讓我幹活或者吃飯,我聽不到。我氣得我媽大喊:“妳不能再吃了。妳在畫什麽?”有時候停電了,我就點個油燈繼續畫畫。此時,盡管張英明的生活充滿艱辛,但他完全沈浸在繪畫的快樂中。

1977,壹年級暑假期間,張英明參加了縣文化宮舉辦的少兒藝術培訓班。這是他第壹次參加系統的訓練。在美術老師王紹棠的悉心指導下,英明接受了素描、速寫、臨摹、寫生等方面的系統學習和訓練。通過學習,他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獲得了市級優秀獎。

初中畢業時,張英明遇到了人生中第壹個艱難的選擇:將來是上高中還是去美術學院?還是考個藝校,畢業就去工作?英明在家走五趟,雖然年齡最小,但是很懂事。由於英明家孩子多,家裏很尷尬。為了減輕家裏的經濟負擔,他想學藝術,解決吃飯問題,於是選擇了師範。1980年8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師範大學美術專業。進入師範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經常熬夜,依依不舍地離開教室,直到看門的老頭多次把他趕走。為了學習繪畫,張英明甚至省下了所有的生活補助,用繪畫材料取而代之。因此,教美術的特級教師張玉明很受重視,為他學習繪畫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老師的信任、鼓勵、關心和支持總是激勵著有智慧的人努力學習繪畫。經過三年的努力學習,專業課永遠是第壹。老師高度評價《擠羊奶》畢業作品:“生活氣息濃郁,民族色彩濃厚,造型獨特,基礎紮實”。

老師對練習題的點評和表揚讓張英明充滿激情和興奮,他的激情和堅持讓他對繪畫藝術更加著迷。

單鑫於人陶方莉

1983年9月,張英明中專畢業,分配到楊村第四小學教美術。那時,才二十多歲的英明還是壹名教師。他的藝術興趣是強烈的,熱情的,充滿豪情。他的座右銘是:“園丁毫不猶豫地種植幼苗,並把它們變成春天的泥漿來保護花朵。”

他手把手地教學生壹些用筆和塗色的基本技巧,讓每個學生在每堂課的書畫知識和實踐中都有所收獲。他因材施教,對壹些有藝術特長的學生特別照顧。自己買紙、筆、顏料,讓家境貧寒、品學兼優的楊金麗學生加入美術組,耐心集中輔導培訓,組織學生參觀美術展覽,參加全國、市級少兒作品展覽和比賽。有誌者事竟成。梅峰反映交通安全的作品《紅綠黃》獲得市級壹等獎。楊金麗的作品也獲獎了,受到了市領導的接見。二十年後,楊金麗在美國讀完博士後回到母校,問她對母校印象最深的人是誰。她脫口而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美術老師和鮮少大隊的輔導員。”。90年代初,縣教育局領導發現了他的繪畫天賦,於是將張英明調到縣教研室,負責全縣中小學美術教學工作。

藝術是壹種情感。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對藝術教學的深切投入,對人生和名利的平常心,不僅帶入了英明嘔心瀝血凝結的藝術作品,也帶入了他嘔心瀝血的教育事業。

張英明的父親以前是副縣長。他有過幾次在政府和司法部門獲得好工作的機會,但因為對藝術教學和繪畫的熱愛和癡迷,他放棄了這些機會。20多年來,我壹直在美術教學的三尺講臺上努力而執著地工作著,哺育著桃李。

張英明致力於藝術教學和研究,同時精心培養藝術教育人才。采用“給任務”、“壓擔子”、“集中輔導”等教學方法,通過“問題-討論-實踐-反思-總結”的教研模式,於洋、刁玉雄等4名教師分別獲得天津市教學案例、教學敘事評優壹、二、三等獎。崔月華、陳偉獲天津市雙優課程評估市級壹等獎,英明獲指導獎;孟春燕等6名青年教師獲天津市第二、三、四、五、六屆中小學壹等獎,閆睿獲第四屆全國中小學美術課評比三等獎。

由他撰寫的《註重創新設計,優化教學過程》等hit floor理論文章獲天津市中小學第九屆教研改革成果二等獎,並發表在《天津市中小學第九屆教研改革成果集》上;《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新機制》獲天津市中小學藝術教學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年會論文評比壹等獎,中國教育學會17學術年會三等獎。”挖掘運河文化資源,發揮藝術教育功能”獲天津市中小學第十壹屆教研改革成果壹等獎,並發表在2007年第4期《天津教研》上。

2006-2011利用地方特色資源,由英明主編,聯合編寫了《談運河》、《看運河》、《畫運河》、《編織理想》、《放飛未來》、《彩墨畫故鄉》等5本校本美術教材,受到區領導和市級專家的好評。

20年來,張英明培養了1000多名學生和100名骨幹美術教師。他們有的考上了省市和全國的藝術院校,也有不少人從事美術教學或書畫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

因為張英明在美術教學方面的突出貢獻,被天津市教委65438-0998評為優秀教研員,還被市教研室授予榮譽教研員稱號。2001、2003年被天津市教育協會評為先進工作者。2005年被評為武清區課改實驗先進個人;連續六年獲得天津市雙優課程導師獎;我獲得了很高的榮譽。2008年被評為中國教育學會“十壹五”科研項目“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先進個人。

因此,他不愧為“優秀的藝術教育靈魂工程師”。

水墨縱橫寫素心

張英明在學校學的是油畫,後來轉向了風景畫。他認為山水畫可以借景抒情,融景為壹體。但“紙所獲,淺也”,保持眼觀天象,心觀天象,胸觀人間,是山水畫家的必經之路。為了創作畫作,他和旅伴們每年都要安排行程,在遙遠而廣闊的地方放縱自己的思緒,“搜遍奇峰畫稿”,在寫生中尋找創作靈感。他五天去太行山,六天去山西黃土高原,跋山涉水,自費寫生。這些年來,出去寫生的花費已經達到壹萬多元。我遊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體會到了泰山、黃山、太行山、險、奇、美、幽、闊的意境,體會到了黃土高原的野性與粗獷。收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積累了壹萬多張素描和照片,為山水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尤其是黃土高原,是壹個非常遼闊和令人振奮的地方。懷斯壹到那裏,壹種歷史感無邊無際,讓人身在山水之中,心有余悸。在這個地方,英明得到了山川的美感,寬廣、無邊、澀、空、堅。

更何況還有太行山,華夏大地上的“華北屋脊”,四季的奇山怪水,那只鳥,那棵樹還是壹塊石頭。在這座大山裏,有壹種說不出的實用和諧,讓他覺得天地自然中的自然,其實是壹幅“開天辟地的畫卷”。早在晚唐五代時期,大畫家郝靜就隱居在太行山紅谷,完成了中國山水畫、書法發展史上的壹部重要理論著作。郝靜畫太行,寫太行,開創了北方山水畫派。英明重視傳統作為自我發展的基礎,他曾癡迷地研究過郝靜的繪畫風格和理論。

潑墨丹青山水間

專攻山水畫的教師畫家張英明,所見所聞所想都只是山水,是壹個癡迷於畫山水的“畫癡”。

他抓住了藝術生命的繩索,奮力攀登。晚年虛心向名師求教。曾拜天津美術老師張玉明、畫家辛福茂為師,又師從已故著名書畫家劉炳森。在名師言傳身教的影響下,不斷吸收別人的長處,提高自己的繪畫技巧。同時也不忘給業余自學充電,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先後就讀於天津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獲得大專、本科文憑。

為了找到自己的筆墨語言,他苦心臨摹歷代名作,潛心領悟藝術真諦,我持之以恒地研究分析傳統筆墨技法,鑒賞經典筆墨風格,如郝靜的《匡廬圖》、範寬的《西山行》、巨然的《問秋山》、唐力的《萬和宋風圖》,研究黃、李可染、的藝術思想、構圖和筆墨特點,每次拜訪需要十天半月。正是這些必備的基本功,讓他壹遍遍感受經典的魅力,體會到筆法的奇妙。在眾多凝聚心血的山水佳作中,他的山水畫風格充滿了朝氣、活力、自然的錘煉和凝重。

《深院》描寫的是黃土高坡上農家大院的春天。畫面借助北宋歐陽修詞《庭院有多深》的意境,采用墨與色、清與濁、明與暗、有意與無意的對比,使近景樹的“綠”與背景洞門、窗、墻的“灰”形成鮮明對比,增加了畫面的寧靜感和靈性,傳達出壹種清新、樸素、舒適的和諧之美。別墅的青雲,夢幻的遠山,綠色的影子,詩意的洞穴,還有...都展現了別墅的美麗和魅力。把人物念出來,白雲綠樹環繞的別墅自然閑適淡雅之美。

張英明因他的風景畫而出名。2006年,區電視臺以《熱愛山河,熱愛繪畫》對他的藝術成就做了個人專題報道。區教育局還推薦他為天津市第壹屆教職工藝術家候選人。

面對成功的智慧,他從不止步。雖然已經人到中年,但他仍然精益求精。創造中國畫的美,如同描繪精彩的人生,需要勇氣,需要堅持,需要靈氣,需要無盡的磨煉。Wise就是這樣的人,其實——畫人。

畫如其人,人更如畫。在我看來,張英明先生是壹位來自夢想的畫家。他能讓人回歸自然,在他的畫面中釋放情緒。他把天、地、人三者的關系完美地結合在壹起,在恬靜的自然和沈重的情感中,融為壹體。在青山綠水的交融中,他的作品有壹種獨特的美。

古人雲:“天地為我師”。我們期待著睿智老師的山水畫,汲取中國大地的精致之美,展現來自美麗運河的無窮靈感,用他的堅持和努力在藝術的世界裏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註:本文發表於著天津市文聯出版的《邱春花史》壹書中)

  • 上一篇:小學科學教育如何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
  • 下一篇:口口半新年祝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