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科學教育如何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

小學科學教育如何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

《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探究應該是科學學習的核心”。探究不僅是科學學習的目的,也是科學學習的方式。這裏的“探究”包括探究活動和探究技巧。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活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把科學知識學習與科學探究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達到獲取知識、鍛煉技能、培養興趣的目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內心深處,有壹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覺得自己是壹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求尤為強烈。”小學科學教學就是為了適應這種需要,讓學生成為科學現象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何貫徹這壹教學理念?結合我們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壹些粗淺的認識。

首先,創造壹個情境來引導發現

探究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發現是科學探究的開始。兒童天生的好奇心能促使學生進壹步深入細致地觀察、思考和探索,從而提出探索性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自主探究,這不僅僅是壹個學習方法的問題,更是壹個教育觀念的更新和轉變。其根本點在於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營造積極、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逐壹成為“問題”的主體和“問題信息源”,那麽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大大激發。學生的提問總是基於自己的積極思考。俗話說,教師與其“給”學生10個問題,不如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和“生成”壹個問題。

比如在教哪壹杯水更熱的時候,我們是這樣設計教學情境的:壹上課,我們就給學生準備兩個小溫差的熱水燒杯(杯子上方有白色氣體漂浮),問這個問題:桌面上的兩杯水有什麽區別?用手再試試杯子的外壁。妳有什麽感覺?這兩杯水有什麽區別?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壹步步經歷“看-摸-體驗-比較-總結”五個過程。學生們看了摸了,才知道“這兩杯水是熱水,兩個杯子的溫度不壹樣。”有的同學認為1號杯子裏的水是熱的,有的同學認為2號杯子裏的水是熱的,由此引發矛盾糾紛。時機成熟,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哪壹杯水更熱?妳要怎麽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們壹下子從對經驗結果的爭論轉移到了發現問題的方式上。有的說用手仔細摸,有的說抿壹口摸摸比較,有的說用體溫計測量...因為學生發現了很多方法,再次引起學生爭論,指出對方方法的不足。大家都覺得用手摸會有誤差,眼睛散發的熱氣量不穩定。抿壹口既怕傷,又難辨。只有用溫度計測量,才能得出準確科學的結論。最後同學們統壹了意見,決定用溫度計測壹下哪杯水更熱。這樣,學生在不斷理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用科學儀器測量更準確、更科學”的觀點。

在這個環節中,之所以給學生提供兩杯水溫差很小(溫差在2℃左右),是為了營造壹個“引起學生爭議”的問題情景,便於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產生分歧,在爭議的過程中產生解決方案,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註意到教材中隱藏的“發現”因素,創設讓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問的情境,學生就能主動提問,主體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真正的自主性、探索性和發現性才能體現出來。整個教學過程可以圍繞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來進行。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課堂教學都需要老師像上面的例子壹樣使用實驗設備來創設問題情境。有時,還可以用提供探索性問題的方法,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既能激發學生進壹步學習的動力,又能增強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後的自信心、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青島版教材“有趣的起起落落”壹課,我們是這樣引導學生探究的:

1.將兩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間隙較大)浸入兩個盛有等量水的燒杯中(燒杯大小也相同),觀察水位的變化,體會:不同的物體在水中占據不同的空間;

2.用彈簧測量同壹塊橡皮泥在空氣和水中不同形狀下的重量,發現船形和空心的餃子形橡皮泥都能浮在水中。通過增大橡皮泥的體積,使橡皮泥中間中空,得出橡皮泥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結論;

3.承擔以上實驗啟發學生思考:鐵在水中下沈,但為什麽鋼做的大船能在水上航行?之後用4個裝滿水、沙子、空氣和鹽水的乒乓球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把裝滿沙子、空氣和鹽水的乒乓球與裝滿水的天平進行比較,然後分別放入水中觀察現象,最後得出比同體積水輕的物體浮起,比同體積水重的物體下沈的結論。鋼制的大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它比同樣體積的水輕。

此時,物體在水中上下起伏。

  • 上一篇:呼蘭是區還是縣?
  • 下一篇:張英明的景觀生活是插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