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經學教育」是什麽意思?

「經學教育」是什麽意思?

儒家經典的來源是深遠的,可以追溯到孔子開始著書的時候,上下2000多年。

經學是指研究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含義。儒家經典是中國古學的主體,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和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

所謂經學,現在壹般指的是十三部經學,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立》、《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楊公傳》、《春秋谷亮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經典並不是十三經。

春秋時期,在春秋末期(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在政治活動長期失敗後,回到故鄉魯,整理編纂了壹些傳統文獻,形成了六經。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指出,孔子在魯史料的基礎上,編輯了書,編輯了詩,編輯了禮和曰,編了《易經》的壹部分,創作了《春秋》。《六經》是否為孔子所撰,歷來有爭議。但壹致的方向是認同孔子主導編輯立場,原文不是孔子原創。此後,儒生以六經為教材研究儒學。春秋戰國時期,六經已被公認為寶典。

儒家經典起源於西漢。秦朝有個醫生官。因為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把全國的圖書和學術都集中在鹹陽城。秦死後,項羽火燒鹹陽,導致大量先秦典籍流失,六經除《易經》外也未能幸免。

起初,漢朝並不重視這些儒家經典。從文景時期開始,大量捐贈書籍,收集古籍。壹些年長的秦博士和其他儒家學者或口頭背誦燒毀的經典,或再次拿出隱藏在秦朝的經典,使它們代代相傳。由於傳釋體系不同,出現了不同的學派,但版本基本壹致,後來統稱為《金文景》。

漢景帝末年,魯公建了壹座宮殿,摧毀了孔子的房子,並從舊房子的墻上發現了壹些經典。漢武帝時期,河間王獻從民間收集了大量的經典文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周官》。漢高祖宣帝稱帝時,河內有另壹個女人的爛老屋,贏了好幾本《尚書》。這些出土文獻都是用戰國時期的古文字寫的。與流行的五經相比,它們不僅在文章數量和字數上有所不同,而且在內容上也有很大不同。從此統稱為“古經”。

漢武帝即位後,為適應大壹統的政治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罷黜百家,獨尊五經大夫。從此,儒家壹家獨大,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超越了普通書籍的地位,成為廣大讀書人神聖的法律學經典和必讀經典。漢代儒生主要講授和解釋五經。自此,儒家經典正式公布,可視為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儒家經典從此誕生。

漢武帝學經學時,設五博士,每博士若幹人,博士之下有弟子。師徒傳經,分為幾個“師說”,也就是幾個流派。梁武帝時有七位五經博士。武帝以後,經學日益興盛,博士逐漸增多。到東漢光武帝時,已經確定了十四位博士。據《後漢書·儒林外史》記載:“故設五經大夫,各教家法。史、孟、、荊、尚書、歐陽修、大夏侯、小夏侯、史、齊、魯、韓、李、大、春秋。這十四個學派都屬於金文經學,它們的官方地位壹直保持到東漢末年。

現代文學中儒家經典的特點是潛移默化地闡釋孔子的思想,繼承和發揚儒家思想。現代文學的經學以《春秋》為孔子永恒立法的“景源”,其主流是《春秋》的楊公研究。公羊學,即《春秋公羊傳》所闡述的精微之義,主要包括統壹、對、仇、三統、三代統壹、制度改革、以禮治賊。漢武帝時期,湧現出為大壹統政治提供了完整理論體系的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和善於將公羊學理論運用於現實政治的政治家龔。經過壹代又壹代經學學者的推廣和實踐,以公羊學為代表的經學深受漢代帝王的重視,在漢代政治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

西漢後期經學的發展出現了兩種趨勢:壹方面,由於董仲舒在《楊公研究》中對災難、傅銳、天人感應的闡釋,本文中經學邏輯發展的後果是占蔔術的泛濫,加上統治者的迷信和鼓吹,經學逐漸神學化;另壹方面,由於儒家經典更多地繼承了原始儒學的色彩,其理論內在地包含著對現實的批判,這是逐漸強化的君主政體越來越難以容忍的。在這種情況下,從西漢中期開始民間教授的中國古代經典研究興起。

中國古代經典研究所依據的經典,壹般是西漢中期以後民間發現的古籍。因為它們是用戰國以前的古文字寫成的,所以被稱為中國古代經典。中國古典名著的學習和中國現代名著的學習,不僅僅是書面文本的差異,更是他們對經典的解讀和研究方法的差異。現代文學中的儒家經典認為孔子是“為漢立法”的“素王”,儒家經典則認為孔子只是經典文獻的整理和保存者,是“言而無行,信而古之”的老師;現代經學認為六經都是孔子所撰,受孔子政治思想的委托,很多都具有重要意義,而古代經學則認為六經是古代文化法規和聖賢政治格言的記載。現代經學註重深意,古代經學註重經文本義的理解和法規體系的闡明。如果說現代經學的重心是政治哲學和歷史哲學,那麽從西漢末年開始針鋒相對的古代經學的重心則是史料學和語言學。

經學的興起源於春秋時期的《谷亮傳》,西漢後期確立為博士。在王莽統治時期,劉欣大力提倡學習中國古代經典,並使之成為新朝的博士。東漢時期,中國古代經典研究雖未立為博士,屬於民間理論,但其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漸超越並壓倒中國現代經典研究。由於後期經學的發展越來越復雜,比如“月若吉谷”壹詞可以解釋十萬個字,而且受到所謂“前事不忘”、“家法”的束縛。再加上和陳偉糾纏不清,讓人漸漸拋棄經學。另壹方面,中國古代經典的學習較少受到“師從”和“家法”的限制,更加自由、簡潔;其次,它與占蔔的關系更少,更理性;第三,它放棄了對現代儒家經典的批判,在維護君主專制方面更有優勢。因此,在現代經學的長期鬥爭中,古代經學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賈逵、許慎、馬蓉、傅倩、魯直等。是東漢時期的古文經學大師,弟子眾多,影響很大。但是,在現代經學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只有何修,他的《春秋公羊傳》是唯壹完整流傳至今的現代經學。

在中國古代經典研究的長期爭論中,兩者逐漸相互滲透和融合。東漢初年(公元79年)召開的白虎觀會議是官方為溝通古代漢語和儒家經典異同而召開的壹次重要學術會議。會議的結果被班固寫成《白虎通德論》,又名《白虎依桐》,簡稱《白虎通》。《白虎通》以現代文學的儒家經典為基礎,初步實現了儒家經典的統壹。東漢末年,國學大師鄭玄對現代國學經典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提出了自己的說法。鄭玄以研究中國古代經典為基礎,但他能吸收中國現代經典研究的優點。他的態度嚴謹,實事求是,毫無懷疑,從而超越了前人。從此,鄭雪興盛起來,這不僅標誌著古文經學之爭的結束,也標誌著漢代經學的衰落,後來的現代漢語經學也隨之消失。

漢代是經學最繁榮的時代,朝野讀經學蔚然成風。《韓偉賢傳》中引用了壹句民間諺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漢代,“以經治獄”是經學與王朝政治相結合的壹大特色,也是漢代經學繁榮的壹大標誌。儒生通過司法實踐和私塾教育,移風易俗,將儒家經典的思想深深植入普通百姓。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學

魏晉南北朝是儒家經典由衰落走向分裂的時期。曹魏時期,王雪和鄭雪之間有壹場爭論。王雪是指王肅創立的經學體系。王肅是司馬昭的祖父,所以王雪獲得了司馬氏家族的支持。他對《尚書》、《詩》、《論語》、《李三》、《左氏春秋》的註釋,以及他父親撰寫的《易傳》,都被列為官學。王雪和鄭雪之間的爭論不是純粹的學術爭論,而是壹場強烈的政治鬥爭。這場爭論也標誌著漢代經學的衰落。

王弼和言和在魏晉經學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王弼的《周易註》擺脫了漢代以象數、蔔筮詮釋《周易》的舊方式,開創了以義理、思辨哲學詮釋《周易》的新方式,是經學史上的壹大變革。言和的《論語》集漢代以來各家之言,對後世影響很大。這壹時期經學的特點是經學逐漸玄學。

南北朝時期的經學也隨著南北政治對立而分為南學和北學。據《北史·儒林外史》記載,南宗《周易》尊王弼,棄象數,揚義。《尚書》流行孔子的中國古代文學傳記,《左傳》流行《左傳》。鄭玄是《周易》和《尚書》的集大成者,《左傳》是《孝經》的集大成者。“南方人淳樸,得其精華;北學深,枝葉窮。”在學術風格上,薛楠受玄學、佛學影響較大,能博采眾長,不落俗套,體現了其哲學思維能力的提高,而北學受北方遊牧民族樸素風尚的影響,保持了漢代經學的特色。

隋唐時期,基於選士的需要,國家的力量推動了經學的發展。孔的《五經正義》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作,也是鄭玄以來漢學的總結和高峰。它的編撰壹方面成為士人的教科書,另壹方面也象征著政府在聖制中合法性的確立,影響了後來以政府為首的經典編撰者,如明代的《五經全書》、清代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這壹時期的儒家經典也傳入韓國和日本,成為其他國家效仿的法典。日本天皇用儒家經典確立了自己的政治法律地位。

宋明理學興起。自晁以來,新儒家對古代經典進行了重新詮釋、質疑、修正和刪減,以回歸先秦經典,並闡述了自己或保守或激進的觀點。這壹時期出現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被定義為恢復聖人思想的需要,被重新定位為超越五經的思想著作。

明代經學延續了宋代理學路線。壹方面,政府編纂經典文本的官方版本,另壹方面,南方的儒家經典逐漸興起。比如王陽明就是明代最重要的理學家。明末,幾乎所有的儒生都有王陽明式的豪氣,紛紛組織社團,在朝野展開討論、輿論和彈劾,對抗腐敗的政府和宦官,形成激烈血腥的黨爭,為明朝滅亡埋下內因。另壹部分明朝流亡者、海盜、商人和學者以日本為重要基地,開展活動,進壹步促進了日本的經學研究。比如孔子、孟子、王陽明都受到各路大臣和幕府的尊崇,而朱舜水以《春秋》為核心的“尊王”、“拒洋”思想影響了米托學派的政治基調,進而在明治維新中引起大思潮。

受清初明朝滅亡的影響,學者們開始思考王陽明路線的弊端。另壹方面,由於清帝實行文字獄,編撰《四庫全書》、《明史》等意識形態控制手段,政治介入較少的經學實學和考證路線特別發達,特別強調在大量古籍、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中研究經學,甚至到了清末, 主張基於時代需要進行激進改革的公羊很多,其中常州學派的康有為和梁啟超是最有力、最活躍的人物。

民國以後的儒家經典

民國以後,由於大量的西學和政治運動取代了儒家經典的原有思想,在二者的影響下出現了很多思想。總的來說,完全排斥西學的思想已經不存在了,但“以學為體,用西學”與全面西化之間仍然存在著路線之爭。胡適在《論六經為領袖之源》壹文中說:“儒家經典除《孟子》、《禮記》壹部分外,其余皆是古代史料。”[1],胡適把《詩經》當作文學作品,而不是經典[2]。古代經學權威下降,經學逐漸衰落。20世紀20年代,何健、陳等人主張學校恢復經學課程,遭到許多反對。

兩岸分治後,中國大陸不遺余力地打擊儒家經典,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更是在中國大陸大肆破壞和摧殘儒家經典。這條路線導致後來壹些學者認為“文革是五四的總結”。相比之下,當時的臺灣省完整而妥善地保留了古典思想。今天,面對西方人權思想的沖擊和改革開放的社會需求,中國大陸開始重新審視儒家經典的內容,試圖站在儒家經典的立場上建立可以與西方價值觀抗衡的中國價值觀,並在21世紀初逐步成立學術研究單位。這壹行動引起了東亞文化界的關註,包括日本、新加坡、越南、韓國等國家,都對這壹價值觀的建立表現出了很高的興趣。反觀臺灣省,由於政黨輪替,在去中國化、重本土化的思維下,經學低調。

在中國大陸,經學有著必須回避的政治因素,這些政治因素源於建國初期大力提倡滅四舊、立四新、推翻孔家店等社會運動,對經學造成了極大的損害,經學被視為政治上的毒草。改革開放後,經學研究大多隸屬於中文系、哲學系或歷史系。

在臺灣省,中央研究院雪莉研究所有個經學小組,中文系也都在思想小組講經學。2003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立了經學研究院,這是目前世界上唯壹的經學研究院,與中國大陸許多與經學相關的部門、推廣經學的民間組織、閱讀經學的教育機構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第壹任主任黃中天博士和第二任主任蔡根祥教授成為臺灣省推廣經學最重要的核心人物。2006年,經濟研究所申請設立博士點,但被教育部拒絕。

  • 上一篇:中國青銅器的歷史。
  • 下一篇:想找壹本已經完成的好看的小說或者有修復城市真相能力的小說。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