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和人們選擇“四選”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

歷史和人們選擇“四選”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波瀾壯闊的進程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1]正是由於這“四個選擇”,中國社會的三次歷史性變革才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

第壹,“四個選擇”解決了中國發展的四個歷史性問題。

中國近代史是壹部不斷選擇的歷史。要實現民族復興、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就必須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上做出正確選擇。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歷程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選擇了改革開放。這“四個選擇”解決了中國發展的四個歷史性課題。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解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領袖的問題。在近代歷史發展中,中國是壹個貧窮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國不獨立,民不聊生。要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狀況,我們必須有壹個能夠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強有力的領導人。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很多仁人誌士擔任過這個領袖,他們也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最終未能帶領中國人民改變國家和國情。

1921年,中國* * *誕生。當時沒有人會預料到,這個只有幾十個人的弱小政黨,將來會成為領導幾億、幾十億人的偉大政黨。但歷史證明,只有中國能做到這壹點。毫無疑問,中國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鬥爭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所確立的,是千千萬萬* * *人民艱苦奮鬥、犧牲換來的。他們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壹位,為實現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不懈努力,得到公認。只要不帶偏見地尊重歷史,沒有人會否認這個事實。歷史證明,中國* * *是壹個能夠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進政黨。沒有中國,就沒有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就沒有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就沒有初步進入小康的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 * *是正確的選擇。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解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問題。中國* * *能夠始終保持先進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其本質是實事求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中國人民認識到它是壹種能夠指導中國發展進步的科學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越來越多的人堅信馬克思主義,因為馬克思主義是壹門科學。

作為壹門科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本質是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隨著時代、實踐和人們認識的發展而發展的科學理論。從馬克思主義創立到今天,在160多年的歷史中,馬克思主義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創新。特別是中國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國情和中國革命建設的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並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以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毛澤東思想和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創新的動力,國情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創新的載體。馬克思主義必將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在世界上與時俱進。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已經證明,未來的實踐將繼續證明,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選擇。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解決了中國社會制度的問題。社會制度是中國發展的基本條件,這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的基本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之壹。資本主義制度是世界其他國家成功發展的重要原因,但這種制度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和歷史,因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極大地限制了資產階級在中國的發展,中國沒有形成成熟的資產階級,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缺乏領導。中國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進壹步制約了資本主義因素的迅速發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 * *人,從自身實際出發,開辟了壹條既不同於俄國十月革命,又不同於西方舊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道路。正如毛澤東在4月4日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指出的,我們要獨立自主,調查研究,了解我國的國情,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制定我們的方針政策...找到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中國跨越了獨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通過新民主主義社會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符合中國特殊國情下的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壹般趨勢。中國發展的歷史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也指出:“毛澤東同誌壹生最突出、最偉大的貢獻,就是領導我們黨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中國實際出發探索社會建設道路,為古老的中國趕上時代發展潮流、大步走向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2]

社會主義是壹種制度,也是壹條發展道路,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社會主義作為壹種制度,反映的是社會性質問題,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本質體現。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是社會主義的共性。沒有這個特點,就不能叫社會主義。作為壹條道路,它反映了走什麽道路,實行什麽模式來建設社會主義。由於各國國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歷史文化傳統不同,社會主義發展沒有統壹的模式。不同的國家可以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不同的發展道路反映了不同國家的發展特點。如果看不到這壹點,就走不出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歷史發展的結論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選擇。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來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條件。但是,並不意味著中國發展的所有問題都自然解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並不清楚中國到底要走什麽樣的發展道路。壹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提供具體的答案;另壹方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剛剛開始,不可能有現成的經驗。走什麽樣的發展道路,只能在實踐中摸索。探索過程是曲折的。我們犯過錯誤,折騰過。實踐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使我們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以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正如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詞中所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3](P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第壹,這條道路不是教條地、機械地照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是實事求是地、靈活地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創新馬克思主義。第二,這條道路不是照搬別國的模式,而是從中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具有中國特色,使馬克思主義進壹步具體化和中國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與改革開放的選擇聯系在壹起,這不僅是思想觀念的大解放和大轉變,也是發展道路和發展體制的根本轉變。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傳統認識,而且使我們能夠在新的道路和體制機制下進行社會主義的全新實踐。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是中國歷史上任何30年都無法比擬的。改革開放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就舉世矚目,全世界都為中國發展的奇跡所震驚。這壹切歸結為壹個不可動搖的結論: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這壹符合國情的選擇。

第二,“四個選擇”深化了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四選”中,前“二選”是選領導人和指導思想,後“二選”是選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從總體上看,“四個選擇”貫穿於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並隨著實踐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

歷史和人民對中國和馬克思主義的選擇,是中國成立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革命鬥爭的檢驗,並與其他政黨和各種學說相比較而作出的正確選擇。中國革命鬥爭的事實表明,只有中國* * *有能力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任務。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科學的理論,才能作為解決中國革命過程中壹系列重大問題的指導思想。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 * *,就是在中國找到了壹種能夠引領社會變革的先進社會力量;歷史和人民通過選擇馬克思主義,找到了能夠指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進理論。先進的社會力量和先進的理論相結合,奠定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和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在以往“兩個選擇”的基礎上為實現中國社會發展而做出的選擇。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壹選擇創造性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使占世界四分之壹人口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它開啟了中國人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征程。中國第壹次領導壹個社會生產力水平非常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們黨沒有經驗,需要從頭探索。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不僅以選擇中國和馬克思主義為前提,而且深化了對選擇中國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中國能不能適應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他能不能適應從領導武裝鬥爭到領導經濟建設的轉變,這是對中國的新考驗。事實證明,中國在這壹選擇上雖然犯過錯誤,走了彎路,但他靠自己改正了錯誤,為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積累了重要經驗。中國是值得信賴的,有能力領導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挑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並沒有從中國這樣壹個經濟文化落後的社會出發,對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作出具體的論述,經典馬克思主義也不能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提供現成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進行理論總結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能否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能否融入中國的內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能否指導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這些都加深了我們對選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馬克思主義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實踐基礎。無論是追隨馬克思主義的成功實踐,還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不成功實踐,都從正反兩個方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能夠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這是在前“三個選擇”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要求,決定當代中國命運和前途的又壹次歷史性選擇。改革開放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解決中國發展問題的歷史性任務,也是對中國社會發展實踐中第壹個“三個選擇”認識的進壹步深化。它賦予了以前的“三個選擇”新的內涵。

改革開放讓我們對選擇中國有了新的認識。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中國作為執政黨,要經受住改革開放帶來的壹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的考驗,就必須不斷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堅持黨的領導,就要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就要看到黨內還有壹些不適應的地方。在新形勢下,我們把堅持黨的領導的著力點放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上,使中國始終保持先進性,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始終走在時代發展的前列。改革開放以來的事實充分證明,中國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愧為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改革開放力度加大。我們選擇了中國。

改革開放讓我們對選擇馬克思主義有了新的認識。改革開放的實踐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源泉。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是在同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發展的。改革開放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的結合,賦予了馬克思主義豐富的理論內涵,深刻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人們重新認識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不是抽象的結論,不是壹本書,而是壹個內容豐富的科學體系。我們黨不斷探索和回答建設什麽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黨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革開放堅定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

改革開放讓我們對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新的認識。中國走什麽樣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黨和人民不斷探索的問題。我們曾經復制其他國家的模式,但是沒有成功。我們也曾滿懷熱情地試圖走出自己的路,結果也是灰心喪氣。在反思我們的成功和錯誤之後,我們選擇了改革開放,並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有了新的認識,即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基本框架,確立了與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相適應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等各項具體制度。這些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有形具體,人們對這條道路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改革開放使我們走出了壹條更加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能夠更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改革開放堅定了我們對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的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選擇改革開放,為之前的“三個選擇”註入了新的時代內容,同時強化了之前的“三個選擇”。

第三,“四個選擇”實現了中國社會的三次歷史性變革,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

“四個選擇”貫穿於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四個選擇”的結果實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三個歷史性轉變,即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伴隨著這三次歷史性變革,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四個選擇”是實現三個歷史性轉變的前提,三個歷史性轉變是“四個選擇”的結果。三次歷史性轉變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關系是實踐與理論創新的關系。三次歷史性轉變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是在三次歷史性轉變實踐基礎上的理論發展和創新。

在選擇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歷史和人民實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三次歷史性變革,完成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的三個歷史課題:壹是中華民族的獨立和新社會的建立;第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第三,在改革開放中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道路。

中國社會發展的第壹次歷史性變革,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這種轉變的實質是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方式是通過革命武裝鬥爭,內容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國民黨的統治。這是決定中華民族和中國前途命運的歷史性變革。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和中國的建立,使中國人民找到了科學的理論和革命的領導,這是實現中國第壹次歷史性轉變的決定性因素。中國* * *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是成功實現這壹歷史性轉變的關鍵。中國革命的歷史證明,沒有中國和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的第壹次歷史性變革。

中國社會發展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這壹轉變的實質是完成從中國社會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內容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中國* * *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是成功實現這壹歷史性變革的關鍵。中國生產力水平低,經濟基礎薄弱,文化發展落後,這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面臨的最大現實。在這種情況下,要順利實現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就必須進壹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沒有中國,沒有馬克思主義,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

中國社會發展的第三次歷史性轉變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4](P140-141)這種轉變的實質是通過改革開放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中國* * *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改革開放的實踐,是成功實現這壹歷史性變革的關鍵。這壹轉變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壹般理論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相結合,探索壹種全新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沒有中國和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的第三次歷史性轉變。

毛澤東思想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因為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即中國的具體化和本土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有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相關的具體內容。當實踐證明毛澤東思想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理論時,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構成毛澤東思想核心內容的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且是從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產生的創新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壹重大理論成果,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基本方法運用於改革開放實踐,進壹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體來說就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同樣,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實踐中產生的創新理論。

“四個選擇”、三次歷史性變革、兩大理論成果,是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總結,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麗征程。它用充分的事實向世界證明,沒有中國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中國發展的正確方向,沒有社會主義道路就沒有中國發展進步的制度保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今天的繁榮富強。

  • 上一篇:樊姬和與楚莊王·譚薇的愛情:壹部在妳心中刻下偉大的美和美麗的戲劇。
  • 下一篇:田家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