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20年後的中國,社會中上層的大多數是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嗎?

20年後的中國,社會中上層的大多數是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嗎?

有人說考研相當於第二次高考,研究生學習其實和本科學習是壹樣的。筆者並不完全同意這壹觀點。本科文憑和研究生文憑雖然都是文憑,但並不相同。到了中學階段,所有學生還不具備社交能力,需要上大學作為緩沖,這也符合大學半社交半學校的定位。更何況幾乎好的用人單位最低要求是本科,所以本科學歷是必須的。但是,研究生文憑就不壹樣了。有些學生經過四年的本科學習已經能夠應對社會的挑戰,就不需要讀研了。還有的因為知識和能力儲備不足,無法接受社會挑戰,需要在研究生階段加強。所以這兩個人分化的結果就是兩種模式的出現:1。本科四年+三年工作經驗;2.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這兩種模式孰優孰劣,不好分析。從目前的教育背景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們贊同第二種模式。但是第二種模式並不是更好,但是他可以滯後三年工作經驗的積累,從而降低社會成本,因為任何公司招人的第壹目的都是為他賺錢,創造效益,能夠幫助別人,所以第壹反映會是看工作經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大部分剛步入社會的畢業生幾乎沒有工作經驗,或者實際的公司工作經驗(有些工作經驗是不被用人單位認可的),所以基於工作經驗的就業要求必然會落實到研究生身上,這對他們找工作是不利的。另外,壹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研究生的增多,導致用人單位“落井下石”。這時候馬斯洛的需求原理又壹次體現出來了——既然研究生人數大增,為什麽不簡單的增加需求,既能帶來更大的價值又能降低其成本,何樂而不為呢?所有用人單位都恨不得用最低價買研究生,研究生的命運尚且如此,何況是站在同壹起跑線上的本科生。

但這並不妨礙很多人在文憑上燒錢(和以前壹樣,錢和前途都在燒),雖然高投入很可能是低回報。很多研究生都有壹種感覺,三年的學習深了很多,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在我看來,這只是對人性的壹種扼殺。三年研究生不僅降低了人才的可塑性,更可悲的是連與人打交道的基本素質都不會具備。現在大學生的人文時尚已經減少了很多,更不要說個人興趣愛好的培養了。很多研究生不僅僅是學位論文,清華研究生王銀退學這件事在社會上壹石激起千層浪。這是根本原因。很多網友認為很多公司的高管都是研究生以上學歷,有的甚至是博士生,但是他們忽略了壹個問題,有多少是海歸,有多少是土鱉。我今天說的文憑和學歷都是在中國的條件下,不涉及海外,所以不要拿那裏的哈佛或者劍橋MBA來舉例。至於現在的研究生熱,都是用人單位在搗鬼,很多有能力的本科生打著“非研究生不招”的旗號望而卻步。這種方法也強化了文憑的“價值”。更可氣的是,很多用人單位完全是壓榨員工的血汗,“血汗工廠”由此而來。想必大家都知道,很多外企非常人性化,內部人才培養機制健全。至於國內的企業,很多都是在榨幹妳離開,很多高學歷人才都成了他們的犧牲品。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陷入了惡性循環,即“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價值依次貶值,呈現“多米諾骨牌”發展態勢。目前來看,本科生受害最深。可以預見的是,再過幾年,當碩士生陣容越來越龐大的時候,碩士生也會步本科生的後塵,同樣的最終結果可能是博士生也會遭殃。那麽這壹步該怎麽做呢?筆者提個建議,教育部繼續打造壹個新的文憑——“超級研究生”來接手博士班,因為如果有壹天很多人拿到了博士學位,還是找不到工作,或者但是在“超級學者”之後呢?如果“朝史聖”解決不了問題怎麽辦?我們應該繼續建造新的建築還是就此打住?不能因為文憑而“白頭偕老”。五六十歲了還是拿不到畢業證吧?所以當時中國教育面臨的問題只能是兩個字——“完了”。

  • 上一篇:長汀壹中的民國校長是誰?
  • 下一篇:中學生家庭教育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