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數學教案、學案和知識總結

小學數學教案、學案和知識總結

小學數學教案、學案、知識總結分為:教案、講稿、知識總結、爬題、單元測試等。

1,教案

三個測量值

教科書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了解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和壹些測量方法的基礎上講授的,是學生今後學習測量長度和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這部分內容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學生有豐富的經驗,為分米、公裏、噸的理解打下基礎。

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之前學習了米和厘米的長度單位,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間的前進速度,學習了千克和克的質量單位,能夠進行簡單的估算和測量活動,學習了壹些關於測量的知識和方法,為進壹步認識和理解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打下了基礎。可以說學生經驗豐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體驗實際測量過程,認識毫米、分米、千米的長度單位,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長度概念。了解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2.使學生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與質量單位的換算關系,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恰當地選擇單位。

3.使學生能夠估計壹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並選擇不同的方法來測量它們。

4.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提高操作技能,培養實踐能力。

5.通過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養成細心觀察、細心測量的良好習慣。

教學建議

1.聯系實際生活,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本單元教學內容有兩個特點:壹是與學生生活實踐密切相關;二、在此之前,同學們已經學習了米和厘米的長度單位,千克和克的質量單位,學習了壹些關於計量的知識和方法。可以說學生經驗豐富。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註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教材提供的資源,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比如組織學生測量硬幣和課本的厚度,測量課桌的長度和寬度;用多媒體顯示路標,兩地距離1公裏,質量1噸。

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促進師生和同學之間的互動。

2.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和質量概念。

建立相應的長度和質量概念,是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基礎。所以讓學生感受1 mm,1分米,1 km的長度,1噸的質量是本單元的重點。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對具體的形象事物有清晰的認識和深刻的感受,“量”的內容比較實用。所以在教學中要註意盡可能的安排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依靠自己的經歷和經驗進行1mm、1mm、1km、1t。

3.根據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廣泛,也是用“測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師應重視這部分內容,培養學生自覺估計常見物體的意識。

比如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先估算,再測量驗證,逐步養成估算的習慣,達到提高學生估算能力的目的。

班級安排

對1和mm的理解,1課時。

2、分米理解,1課時。

3、公裏的理解,1課時。

4.米和公裏之間的單位換算,1課時。

5、噸理解,1課時。

6、長度和質量計量單位綜合練習,1課時。

1的理解,mm,壹個檔次。

課程內容

嗯理解。(教材第21頁,第22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測量,使學生明確毫米的實際意義,建立1mm的長度概念。

2.通過觀察,讓學生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並進行簡單的換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讓學生學會以毫米計量。

4.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會用毫米計量。

難度:體驗實際長度1mm,形成外觀。

教具

硬幣1枚(1、2或5)、磁卡1張(電話卡、商店信用卡或儲蓄卡)、學生尺、回形針、鉛筆盒、數學書、鉛筆或簽字筆等。

教學過程

第壹,學前準備

1,復習舊知識。

(1)老師和學生都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米、厘米)。

(2)請以厘米為單位測量回形針和鉛筆的長度。

(3)集體交流:說說妳是怎麽測出來的。

2.引入新的課程。

請根據妳的知識估計壹下我們數學書的長、寬、厚。

問問題:“壹本數學書的長、寬、厚是多少厘米?誰估計結果更接近準確數據?”請學生分組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第二,探索新知識

1,知毫米。

(1)分組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2)組織全班同學分組交流測量結果。

數學書長:小於21 cm,短兩格。

寬度:小於15 cm,缺兩格。

厚度:小於1 cm,只有6格。

問壹個問題:想準確表示測量結果,測量的長度小於壹整厘米,怎麽辦?

引出毫米:當物體的長度比物體的長度短或要求測量更精確時,可以用它作為單位。位於厘米之間的1單元的長度是1毫米。

對毫米的理解。

2、學習1 cm = 10 mm。

請拿出妳的尺子,從尺子上選擇1 cm的長度。1厘米的長度有多少個正方形?(10)每個單元格的長度有什麽特點?(等長)

通過觀察和計數,得出1 cm平均分為10個部分,每個部分為1個細胞,長度為1 mm。

1厘米= 10毫米。

老師板書:1cm = 10mm

3.深刻理解1mm的長度,形成直觀印象。

(1)說說生活中1 mm左右的長、寬或厚是什麽?(硬幣、磁卡、鑰匙等。)

(2)說出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通常是用毫米來計量的。(電腦演示:①自動鉛筆,筆標0,5mm,0,7mm等。;(2)天氣預報,今天降雨量已達多少毫米)

(3)說出壹本數學書的長、寬、厚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猜學生尺是多少毫米。然後同桌壹起驗證猜測是否正確。

第三,總結提高

老師:學習這壹課,妳有什麽收獲?

學生們互相交換他們的收獲。

2.課堂筆記

理解毫米和分米的講稿

尊敬的領導和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要講的是“對毫米和分米的認識”這門課的話題。

壹、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1課。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習米和厘米的長度單位的基礎上講授的。通過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對以後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毫米、分米的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分米= 10厘米,1厘米= 10毫米,1米= 10分米,並能進行簡單的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2)能力目標:通過估算、測量等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估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體驗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的重要性和難度

本課程的教學重點是毫米和分米長度概念的建立;教學中的難點是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和估算。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以下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教師利用直觀教具(或多媒體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然後讓學生動手討論,讓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知識。

(2)巧設問題激發興趣:教師設置問題,指明學習方向,營造探索新知識的氛圍,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活動中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達到掌握新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

(3)利用遷移深化提高:利用知識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動詞 (verb的縮寫)教具的準備

學生準備:紙尺、塑料尺、便士硬幣、小金箍棒等。

老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四個金箍(1 m,20 cm,1分米,7 mm),生活中接近1 mm,1分米的常用物品。

六、教學程序:

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壹)情境導入,引發沖突:

課前放西遊記主題曲《猴哥》,引出孫悟空和他的牛逼武器——金箍棒。這時候用課件展示金箍棒逐漸變短,最後到達耳朵的過程。學生回答自己的觀察結果後,問他們是否想看真正的金箍棒,然後老師拿出1號金箍棒。

學生首先估算然後測量1米的長度,即100厘米。給我看看20厘米長的2號金箍,先估算壹下長度,再來說說測量方法。這種設計有三個主要目的:

第壹,選擇充滿童趣的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全班有壹個好的開始;

二是用學生熟悉的東西喚醒學生對米和厘米的記憶,有效復習原有知識。

第三,這兩個金箍棒以後學分米的時候會用到,可謂壹物多用。

然後用最小的金箍引起沖突。學生用紙帶尺測量時,發現長度小於1 cm,用精確到cm的紙帶尺無法精確測量長度。這時候老師鼓勵學生想辦法。

並引導他們最終將尺子上的毫米表示為0到1之間,並及時告訴學生,為了精確測量物體的長度,數學家真的將每厘米分成了許多單元格,規定1單元格為1 mm,從而引入了理解1 mm的教學。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手量小於1 cm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學生的認知起點,感受學習新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然後通過學生大膽的猜測和嘗試,畫出毫米後,老師及時鼓勵,說可以像數學家壹樣思考,增強自信心,為後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獨立探究,理解新知識

首先讓學生在尺子上找到1mm,然後用卡座選擇幾個學生在不同的位置指出1mm,讓學生明白1cm之間每個單元格的長度是1mm。然後用手勢表示1mm,找到1mm的物體,畫幾毫米,就可以加深對毫米的理解和感知。

在講授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時,我的方法是:讓學生畫壹條10毫米的線段,邊畫邊思考,妳發現了什麽?學生很自然很容易得出結論,10毫米就是1厘米。學生自己畫線段會發現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很有成就感。

最後明確了毫米的用途。1mm雖然極短,但是用處很大。在生活中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或更精確地測量物體的長度時,使用毫米。現在能準確測量那根小小的金箍棒的長度嗎?通過測量,真正感受到了毫米的用途,測量方法也更加清晰。

要認識分米,我先讓學生用剪刀在紙尺上剪下10 cm,然後老師給我看了壹根1 cm長的小金箍棒,和學生的10 cm長的紙對比,結果長度相等。

得出:1分米= 10厘米。分米教學直觀、簡單、有效。然後讓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借助紙或尺子用手展示1分米,在周圍找壹個長約1分米的物體,充分感知1分米。

在理解分米和米的關系時,讓學生說說2號金箍棒的長度。如果以分米為單位,就是幾分米。和1分米的切割尺對比壹下,或者根據分米和厘米的關系思考壹下。

同學們可以回答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後讓學生思考:如果金箍棒1的長度是分米,那就是幾分米。這裏更困難。學生講完後,及時鼓勵,並用課件演示:1米= 10分米。

(3)匯總長度單位

老師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和米、厘米壹樣,都是測量長度的單位,叫做長度單位。然後讓學生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這四個長度單位。當學生回答時,請其他學生用手分別指出1mm、1cm、1mm和1m有多長。然後讓學生思考壹下。

如何選擇長度單位?通過這個環節,把學過的長度單位整理出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邏輯能力。

在學生對長度單位的選擇有了清晰的認識後,告訴他們這是人們在生活中使用長度單位的方式,然後給他們看幾條信息: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海拔約8844米。

中學生課桌的高度應該在7厘米左右,椅子的高度應該在4厘米左右。

新加坡竹節蟲是世界上最長的昆蟲,細長的身體有27厘米。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國的蜂鳥。它的體長約5厘米。

6-8 mm的地板厚度可以保證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散熱功能。

這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4)鞏固練習

在習題的設計上,既註重知識的全面性和生活性,又註重趣味性。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壹個是單位換算,這是本課程教學的難點。讓學生針對每個題目談談自己的轉換思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

二是改《八戒日記》,又是壹次長度單位的梳理。在實踐中,學生可以通過手勢描述和腦海中的想象來表達物體的長度。在感受到用錯單位帶來的笑話的同時,他們深刻理解了數學的善良和選擇合理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後通過“妳有什麽想對八戒說的”這個問題,讓學生明白對待學習要謹慎認真。

(5)整堂課的總結和延伸。

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從這節課中學到了什麽,然後老師總結告訴學生,金箍棒可以長壹點,短壹點,短壹點,短到眼睛看不清楚(課件)。

這就需要大於米的單位和小於毫米的單位,在以後的學習中會逐漸學會。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家找資料,提前了解壹些。這樣既復習了整節課,又自然引出了下節課和以後要學習的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總之,我總是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東西作為整堂課的素材。通過觀察、估計、測量、思考等豐富的活動,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不僅能學到東西,還能輕松愉快地學習!

七、黑板設計:

對毫米和分米的理解

mm dm

1厘米= 10毫米

1分米= 10厘米

1米= 10分米= 100厘米

八、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的內容要具有挑戰性,要有利於學生主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但是,在略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深深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采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側重於新課程的引入和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公裏的知識”講稿

親愛的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說上課內容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節,“公裏的知識”。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米、分米、厘米、毫米和其他長度單位的基礎上教授的。

“公裏”不像厘米、分米那樣可見、可畫,所以學生對“公裏”的感知相對較少,給學生理解“公裏”帶來困難。緊密聯系學生生活,靈活運用教材是解決這壹難點的有效途徑。

根據對以上內容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知道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 1000米。

2.體驗1 km的實際長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在與同齡人的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中,讓學生建立1 km的長度概念,體驗1 km的實際長度,是重點和難點。

在講授這壹內容時,我大膽走出教材的束縛,從學生生活出發,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親身體驗,加深對“壹公裏”的理解。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首先,從壹次旅行中了解“公裏”。

學生們去過北京嗎?妳怎麽去的?去北京旅遊的最佳方式是什麽?

暑假期間,我們全家開車去北京。路上要花多長時間?請猜猜看。有人說是兩個小時,有人說是三個小時。這是我記錄的時間。請算出來!

我們的旅行花了四個小時。看來北京離我們真的很遠。我查了壹下資料,請看:北京離我們大約300-(公裏)。

畫出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對千米的理解),告訴學生:測量壹段較長的距離,通常用千米(km)為單位;公裏用字母“km”表示;“公裏”也叫“千米”。

設計意圖:選擇合適的方式去北京旅遊是對學生生活積累的壹次考查,討論他們在旅途中花了多長時間,復習第壹單元“時、分、秒”,將時間的長短與距離聯系起來,加強知識的整合。

二、感受距離操場跑道的“公裏”。

1 km有多長?顯示第壹個場景:

運動場的跑道通常是壹圈400米。1000米是多少圈?

結合跑道,學生可以系統地分析出跑道兩圈半的長度是1000米,1000米在更大的單位裏是1公裏。(板書:1000m = 1km)

看動態視頻,感受1 km的生成。

第二個場景是實踐活動,我在課前安排的。我們學校操場北端有壹條100米的跑道。我以玩遊戲的形式組織學生沿著百米跑道行走,記錄所用的時間和步數。

在課堂上,我組織大家交流:

沿著百米跑道來回走有多遠?怎樣才能走出壹公裏?

如果是100米,我要走200步左右,需要2分鐘左右。1公裏呢?

通過計算1km所需的時間和步驟,了解到(10) 100m為1km。

其實我們學校操場上的跑道壹圈300米。如何利用圓形軌道走出1公裏的距離?

設計意圖:此鏈接顯示1 km有多長,結合學生熟悉的運動賽道示意圖;結合課前的實踐活動,計算出行走1 km的時間,這是對“1 km”的感知,從而加深對“km”的理解。

三、校外旅遊體驗公裏

兩個同學想找校外“1 km”的距離,有壹次校外旅行。

他們從港口出發後去了哪裏?這是他們的路線圖,這是他們記錄的數據:1 km,700 m,1500 m,2 km。

首先請把數字按照壹定的順序排序,然後把這些數據放到正確的位置。這是為了測試學生理解長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路線圖,請告訴我地圖上哪兩個地方相距1 km。我們發現學校到信達的距離是1 km,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信達到醫院的距離也是1 km。

這張路線圖中還隱藏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該環節的主要意圖是讓學生感受“1km”的實際距離,比壹圈中的軌跡更直觀,更貼近孩子的生活,能加深對“1km”的理解。

第四,學以致用

我設計的練習如下:展示課件。

這些是以答題卡的形式發給大家的,老師做完這些練習後會修改。我覺得壹堂數學課壹定要給孩子留下安靜的時間,讓知識悄悄融化沈澱。

最後,我給孩子們出了壹個實際問題:和爸爸媽媽來壹次小旅行,求“1 km”的距離。

五、黑板設計

公裏的知識

千米(公裏)公裏。

1000m = 1km。

我的講座結束了,謝謝大家!

理解噸的講稿

我今天演講的內容是“成噸的理解”。我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重難點、教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說壹下。

首先,談談教材

“對噸的認識”是義務教育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節的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學習克和千克的基礎上教授的。本單元學習噸質單元,通過學習,會對質單元有壹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也為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本節教學內容包括舉例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明確1噸= 1000公斤,噸與公斤之間可以相互換算。

二、學習情境的分析

據課前調查,有20%的同學對噸的概念比較模糊,不知道噸是質量的單位。65%的同學聽說過ton,但不知道它有多重。15%的同學知道ton是質量的大單位,在貨車的車門和電梯上都見過ton。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我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初步建立壹噸的概念。

2、知道1噸= 1000公斤,並能進行質量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重點和難點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知道1噸= 1000公斤。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初三學生的認知情況,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概念。

五、教學規律

為了讓學生感受和體驗遠離學生實際生活的單位噸質量,通過移動、擁抱、計算、跳躍等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概念,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第六,教學過程

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生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數學問題。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和周圍環境豐富的課程資源,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讓學生覺得數學是有用的,是有趣的,數學學習是日常生活的壹部分。這個環節會充分利用這個概念,完成噸的發現和學習。

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壹)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引入。

先猜老師的體重,復習質量單位千克,然後提問。妳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動物是什麽嗎?它的大概重量是多少?

(2)體驗和探索新知識。

1噸是多少?為了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1,動起來,直觀感受1噸大米的重量。

我先拿出1袋10公斤的大米介紹給同學們。然後,每組給1袋10斤大米,每人搬壹次,說壹下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說輕,有的同學說重。讓學生選壹個“大力士”來搬大米。

學生站在前面,老師壹袋壹袋的加,直到不能動為止。讓其他同學喊“加油”,仔細觀察“大力士”的表現。請大力士談談他搬家後的感受。然後讓學生想象和計算。學生想象壹直搬2個包,3個包…是什麽感覺?預計100袋* * *重1000公斤,即1噸(板書:1噸= 1000公斤)。

2.擁抱我壹下。直觀感受學生體重,加深1噸的印象。

給同桌壹個擁抱,然後互相交換體重和感受。想象壹下:兩三個人抱在壹起是什麽感覺?計算:如果每人25公斤,小組四個人的體重是多少公斤?“這時候可能會有同學問,我們班加起來是1噸嗎?這時候我抓住機會指導計算了40個同學的體重約1噸,然後叫全班同學站起來(全班只有36個同學),還讓壹個英語老師加了我自己(* * *約1噸)。讓我們壹起“跳”,讓學生感受壹下1噸物體落地的感覺。

3、聯系生活,加強對噸的認識。

組織學生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重約1噸?

壹頭牛重500公斤,兩頭重1000公斤,意味著豬1噸,100公斤,10頭。壹袋水泥50公斤,20袋1噸。

4.比如生活中有哪些物體要用噸來衡量?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生分組交流,學生匯報時可能會說。

(1)許多物體的重量之和;(如100袋大米;40同學等。).

(2)重物的重量;(例如,壹頭大象的重量,壹頭鯨魚的重量等。).

(3)車輛的載重量;猜猜,負荷是多少?(可承受的最大重量)。

3.攀登問題

第三單元測量

例11公裏和1公斤對比()。

1 km和b壹樣大,和c壹樣大,沒法比。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公裏和公斤是兩個不同的單位。回答的時候要明確壹個是長度單位,壹個是質量單位。長度的單位和質量的單位沒有可比性,所以不能比較。選擇C作為答案。

答案:c。

4.單元試卷

第三單元試卷(1)

1.在括號中填入適當的單位。

1,壹只螞蟻大概5()長。

2.壹根黃瓜大約有2()長。

3.卡車的載重量是5()。

4、地球每秒鐘繞太陽運行30()。

5、小學生壹個步長約為4()。

2.填寫“>”

5噸,5200公斤,60公裏,9公裏。

3200分米○ 2300米○2300克○3公斤。

60毫米6厘米5分米5米。

第三,辨別。(正確畫“√”,錯誤畫“?”)

1,壹根跳繩5分鐘長。()。

3噸石頭比3噸棉花重。()。

3、4噸是100公斤小於4100公斤。()。

4.北京到廣州的鐵路線長2313m。()。

5.對於體積較小的物體或要求結果更精確時,單位可以是毫米。()。

4.在括號中填入適當的數字。

2分米=()厘米1米=()分米。

2厘米=()毫米6000米=()公裏。

3 km = () m 80 mm = () cm。

第五,解決問題。

1.壹輛農用三輪車的載重量是3噸。需要壹次性運輸蘋果1100公斤,梨2000公斤。不超載可以嗎?

2.在下圖中畫出兩地之間距離為1 km的路線。

3.張奶奶編中國結,每個中國結需要4厘米的彩繩。

(1)張奶奶有壹條32厘米的彩繩。她能織多少個中國結?

(2)小麗織六個中國結需要多少分米彩繩?

4.昆侖超市需要進貨,用載重2噸的卡車運輸。如果送兩輛這樣的車,怎麽壹次裝完,不超載?

5、壹根4米長的木頭,現在要鋸成5米長的木樁,能鋸成幾段?需要鋸多少次?

參考答案。

1.1,平方毫米,分米3,噸4,公裏5,分米。

第二,< > < =

第三,1,?2、?3、√4、?5、√。

4.201020630008.

五、1,1100+2000 = 3100(公斤)3噸= 3000公斤3100公斤> 3000公斤不允許。

2.小明家→少年宮→體育館。

3,(1) 32÷ 4 = 8(個)。

(2) 4× 6 = 24(分米)。

4.壹車裝1000公斤大米,900公斤油,另壹車裝400公斤水果,800公斤蔬菜,700公斤飲料;壹輛車還可以裝載1000公斤大米和800公斤蔬菜,另壹輛車可以裝載400公斤水果、900公斤油和700公斤飲料。

5、4米= 40分米40 ÷ 5 = 8(段)8-1 = 7(次)可以鋸成8段,需要鋸7次。

  • 上一篇:2022年下半年教育知識與能力必背30個知識點。
  • 下一篇: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合理開展微課教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