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象山縣教育

象山縣教育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創建象山郡學(儒學)。作為寧波最早的縣立學校,王官撰寫了建校碑。

850年,唐玄宗在蓬萊官遊創建蓬萊學苑。

南宋寧宗嘉定十壹年(1218),丹山書院在棲霞關東成立。

元朝二十八年(1291),有50個居民作為合作社,選社長教耕桑,稱為社學。

明初請了壹些學生來訓練人民子弟兵,從正月開始,到臘月結束。成華室有24個社會科(1465-1487)。

明萬歷三十年(1602),在儒南建立聚奎書院。

清康熙六十年(1721),在龔雪東建書院,仍名丹山書院,道光改名蒙陽書院。

清乾隆十八年(1753),水影書院建於蓬萊書院原址,道光年間改名迎西書院。

清道光八年(1828),彜族人在石浦所北建崇德義塾。

清鹹豐二年(1852),裏仁出資在南翔新塘修建鳳陽逸墅。

清同治十三年(1874),崇德義塾改為金山書院,光緒三十二年改為專用小學。

清光緒二年(1876),在城西偃師建書院,又稱丹山書院。

清光緒八年(1882),人在義亭奎兆墩創辦竹山書院,光緒三十三年改為竹山完全小學。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香榭幽影都司廢署為鄭陽書院。光緒三十壹年,改為公立正壹高級小學。

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壹月,清政府設置教務大臣,次年頒布學校章程。丹山學院改為縣級完全小學堂,迎西學院改為公立師大高等小學堂。到32,師大小學改為私立。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月初七,郡勸學在郡小學(丹山書院)的幫助下開辦教師進修所,教授教師科學知識,二月畢業。從那以後,他連續三年在每年的同壹時間經營這個作坊。

清第三年(1911),有小學18所。

民國元年,郭昶衛體仁會同仁創辦體仁女校,石浦基督教衛理公會開辦私立Fidi小學。後來,何徐嬌創辦了廣智女子學校(四年後停辦)。

4年,丹城天主教會開辦私立崇德小學。

民國9年,傅桂清組織縣級全女小學,勸導婦女免費讀書。

10年,全縣有79所小學。

18年增加到120,其中公辦學校89所,民辦學校31所,學生5246人。

民國27年(1938)3月,墻頭歐石辦了壹所第三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初中學生私立補習學校。

2008年6月,陳侗成立了“厚生職業補習學校”,招收因戰爭而輟學的初高中學生,不久又改為第三分校。

28年有高級小學14所,初級小學110所,短期小學38所,學生11961人。

民國29年,鄉鎮完成小學,稱為鄉(鎮)中心民族學校。該村是壹所初級學校,名為包國民學校,第三分校並入“”中。次年,日軍入侵,到達義亭竹山寺。抗戰時期,小學減少到11,小學減少到95所,學生8750人。

31年,“定襄縣聯辦戰時初級中學”成立,校址設在寧海和平番普福寺。

32年5月,省教育廳批準設立第三補充學校為縣民辦初級中學。

民國33年65438+2月,批準為象山縣初級中學。

民國34年,政府實行“義務教育”,但適齡兒童入學率僅為40.7%。

民國37年,鄉(鎮)中心有民族學校26所,民族學校193所,私立小學12所,學生12107人。

37年象山縣初級中學和縣私立初級中學在校生510人。

民國38年,“庶人中學”成立並很快關閉。

從65438到0949,小學減少到192,285個班,8170名學生,入學率20%。政府接管了兩所初中。

解放後,小學得到恢復和發展。1952年,國家接管全縣小學,小學增至325所,在校生21081人。

1952 12 2月,李三成為壹個公共辦公室,並更名為縣第二初級中學。

1953,經過整改鞏固,減少了96所學校。

1956,縣第壹初級中學增加壹所高中,更名為象山中學,第二初級中學改為第壹初級中學。竹溪、儒雅洋、東溪小學設有初中班,分別命名為第二、第三、第四初中。

1957年,石浦以原Fidi小學為校舍成立私立躍進初級中學,招生112人。

1958年秋,建立西周初中,縣庫、南莊、口堂、合浦,以五、六、七、八、九命名。那壹年,全縣有265,438+065,438+065,438+0名高、初中生。寧鄉合並時期,南莊、仙磨、西州初中被取消。

從65438年到0958年,鄉村學校轉為私立學校,私立小學增加到243所,公立學校減少到68所。

1960,石浦、竹溪兩所初中增設高中,新民主、新興兩所初中成立。寧夏、湘鄉分縣後,調整了中學布局,撤銷了十中、諸中中學和民主、新興三所初中。1966年躍進初級中學更名為“魯迅中學”(1968年並入石浦初級中學)。學生人數減少到1,888人,其中高中生261人。

1961年,公立小學恢復到279所,私立小學減少到26所。

1964年實行“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的政策,建立了351所小學,次年增加到703所,學生25647人。全縣有小學885所,在校生58790人,入學率89.6%。

“文革”初期,大部分小學停辦,少數轉私立,中學“關門鬧革命”。

1968,“工人宣傳隊”和“貧中農宣傳隊”進校。

1969年,除城鎮10小學外,農村小學全部下放到大隊,實行“民辦公助”,教師“返校任教”。1972恢復。

1969後,打著“初中不離社”的口號盲目發展。到1970,中學多達74所。1976,小學573所,學生66763人。1976年減為47所,初中附屬小學66所,學生23325人。

1979後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糾正文革時期的盲目發展,6年間180小學相繼合並。

1980有9所初中,31所初中。1981年,丹城中學成立。1983後,進行了中等教育結構改革,六所中學附設職業教育班。

1985年2月,建成鄲城二中。當年全縣有中學9所,初中32所,395個班(其中高中56個班),學生20656人(其中高中生2946人),全縣小學393所,1384個班,學生45778人,入學率98.2%。

截止2012年末,全縣共有普通中學28所,其中高級中學7所。在校學生22579人,其中初中14771,高中7808人。中等職業學校6所,在校生6486人,縣職高建築專業被評為市品牌專業。有29所小學,33,926名學生。現有幼兒園89所,在園幼兒22850人,新建省級三級幼兒園5所,省級二級幼兒園2所。省級幼兒園招生覆蓋率達到81%,學前三年凈入學率達到99.1%。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100%,完成率99.72%。98.04%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示範小學9所,初中7所,幼兒園4所。寧波市被認定為現代大港學校的中小學、幼兒園67所,其中2012新增5所。享受學雜費、教科書作業費、國家助學金等政策的學生5400余人,總金額3500萬元;享受困難補助等各類救助的學生12680人,金額827萬元。全年教育經費預算支出6.75萬元,比上年增加365438元,增長0.8%。校舍改造至9,000平方米,增加了265,438+000臺電腦,教室內建有297套多媒體。

  • 上一篇:關於班級的心理描寫作文
  • 下一篇:佛山市第九小學的特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