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生閱讀和審題能力培養的現狀

小學生閱讀和審題能力培養的現狀

在小學數學中,學生審題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解題的準確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註意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針對學生解題時審題中存在的壹些問題,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壹、學生審題存在的問題

閱讀困難

1.文本閱讀困難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常遇到審題困難,尤其是壹年級學生,既有識字障礙,也有理解困難。隨著學生素養的逐漸提高,閱讀題的難度集中在理解這壹點上。尤其是在解題過程中,閱讀題意成了最突出的問題。然而,許多學生往往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達問題的意思。

2.信息獲取不完整

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在收集和處理信息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他們不得不根據學習需要通過閱讀和其他渠道獲取信息。但是,有些學生往往不能完全提取已知條件,未知條件,尤其是隱含條件。還有壹些問題是圖文結合解決的,條件不明顯,學生很難從圖片或文字中挖掘。

比如《連續除法解題》教學中有壹個練習:18鈣片裝在壹個瓶子裏,小惠每天堅持吃,早上壹次,每次三片。壹瓶藥能堅持幾天?18÷3=6(天),學生只關註了“壹次三片”這個詞,而忽略了“早晚各壹次”(即壹天需要吃兩次)的信息,學生沒有完全提取出題目中的信息。

3.缺乏生活知識和經驗

受小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的影響,有些人生經歷比較坎坷,對事物的理解也比較片面。這些生活經驗的缺失,往往會給他們的學習帶來壹些錯誤。比如人教版二第95頁第八題,在解決“下半場2隊得()分”的問題時,學生因為缺乏生活經驗,不理解籃球比賽上下半場得分的關系,直接回答:“下半場2隊得67分。”

4.信息混亂

新課程跳出了“人為應用題”的框架,改變了問題情境的呈現方式,由單壹的小情境變為包含多種信息的問題情境。當題目中的信息很多的時候,學生往往不能透過復雜的現象抓住本質的東西,不會從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

(二)缺乏推理能力

正確解題的關鍵是考察題目中所包含的數量關系,學生對這種抽象的數量關系的理解有壹定的困難。比如四年級第48頁第7題,學生在解題時經常犯以下錯誤:16× 3-16 = 32(元);16×3÷(3+1)= 12(元)。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在於學生對“買三棵樹,得1棵樹”這句話理解不深入,不能將隱含的信息分解為解題所需的信息,從而使問題指向否,解題思路混亂。

針對上述現象,教師必須隨著學生認知特點的變化,培養學生必要的、適時的審題能力,促進學生及時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

(壹)註意閱讀題目,理解題目的意思。

1.有序閱讀信息和問題

低級解題科目開放,呈現形式豐富,主要有圖片、對話、表格等。,這對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集信息,了解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壹步和必要環節。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大三學生在解題時只是掃了壹眼這些所謂的“信息”,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動筆,沒有看清題目中的數據、問題和關鍵詞。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收集信息的指導。呈現態勢圖後,圖中的信息可能沒有按照壹定的順序排列。先明確圖中信息的順序,再學會從具體的圖片或對話中收集相應的信息。經過嘗試,我覺得可以引導學生采用“讀題”的方法,其中“先讀”是條件,“後讀”是問題。無論是圖片的實際問題,還是圖文結合的實際問題,還是純文字的實際問題,學生初步看完題後都可以打“.”。比如高壹第二冊第71頁第11題:

在教學時,學生可以自己閱讀題目的意思,然後問“妳認為把這兩條信息放在前面哪個更合適?最後,讓學生談談這兩條信息之間的關系。學生只有能夠有序地表達各種信息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含義。

2.指導信息中包含的含義

受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低年級學生可能會遇到忽視解題目的的意思。這時,教師需要及時引導問題所包含的意思,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問題的意思。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題目的意思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

比如初三上冊47頁第三題:第壹題可能有些同學不知道怎麽解,老師可以在這裏做適當的準備。"柵欄的長度需要多少米?"通過鋪墊,學生就會明白,計算這塊長方形菜地的周長是很有必要的。

3.聯想信息之間的關系

有些題目,信息隱蔽,不易察覺,或者信息量雖大,但與所要解決的問題並不對應。學生如何準確找到有用的信息?實驗表明,學生應該積極尋求並運用壹定的邏輯思維來選擇有用的信息。其實培養學生聯想信息之間的關系是壹個非常好的方法。比如人教版初三第壹冊第25頁,科學園上午有852名遊客,中午有265人離開。下午,403遊客又來了。公園裏有多少遊客?壹整天有多少遊客來公園?在理解了題目中的三條信息後,讓學生閱讀壹個問題,思考問題的含義,思考兩條與解決問題直接相關的信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意識到:“這個時候公園裏有多少人?”也就是“現在公園裏有多少人?”與這個問題直接相關的兩條信息是:“下午來了403名遊客,中午還剩多少遊客”。說到這裏,可能會有同學興奮地指出,這個問題要先搞清楚中午剩下的遊客數量,再搞清楚這個時間公園裏有多少人。在解決第二個問題之前,老師要求學生再仔細閱讀壹遍問題,並與第壹個問題進行比較,即理解問題的含義,然後仍然思考與這個問題直接相關的兩個信息是什麽?很明顯,學生們找到了相關信息,提出了兩組相關信息:上午在園人數和下午在園人數,現在在園人數和已經離開人數。通過聯想推理,把復雜的關系梳理清楚,數量關系明確,問題迎刃而解。

(二)數量關系,分析到位

數量關系是指解題中已知量與已知量、已知量與未知量的關系。理解數量關系是解題的基礎,所以從解題教學開始,教師就要註重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重點是對數量關系的分析。比如爸爸的身高是170cm,比丁丁高45cm。丁丁的身高是多少?老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分析:1。誰在和爸爸比,也就是完成第二條信息;2.爸爸和丁丁誰高誰矮?爸爸的身高可以看做兩部分,壹部分和丁丁壹樣高,壹部分比丁丁高45cm。4.去掉比丁丁高的,就是丁丁的身高,只好用減法計算了。通過這樣的分析和推理,學生可以從解決問題的情節中抽象出數量關系,並將其納入已有的概念中。然後學生只靠對問題中壹些詞的假設或盲目嘗試來選擇算法,比如看多了就想到加法,看少了就想到減法。

了解數量關系後,讓學生有條不紊地經歷觀察、思考、回答老師提出的引導性問題和分析的過程。通過反復訓練,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後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打下基礎。

另外,教師要在傳授審題方法的基礎上,訓練學生認真審題,培養學生審題習慣,提高審題能力。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所以在教學中壹定要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讓學生能夠認真、全面、準確地審題,形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為解題做好充分的準備。

  • 上一篇:可以通過掃描條形碼讀取整個答案的軟件。
  • 下一篇:求電影《隴上英雄·張頤武》的地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