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回憶老上海的“旗袍事件”

回憶老上海的“旗袍事件”

金太君,1930年生於上海,14歲入老鴻祥,成為金家第二代唯壹學服裝的傳人。回憶起當時的“旗袍事件”,他的臉上充滿了溫暖。作為壹個中國人,也是鴻翔公司的直系傳人,30年代的旗袍事件滿頭秀發,但說起那段歷史,76歲的金泰俊眼裏總是流露出壹種驕傲的神情。“鴻翔是中國人的驕傲”。解放前,上海有自己的服裝品牌。當時來鴻翔做衣服的都是政界和文藝界的名人。14歲進入鴻翔,金太君成為金家第二代唯壹學習服裝的傳人。辦公室在南京西路,寬敞明亮。和他壹起的,還有壹個猶太設計師和壹個試衣模特。金先生的座位緊挨著落地窗,壹眨眼就能看到窗外的店鋪和人。拿著粉筆,從畫畫到切割,60年過去了,這些過程都沒有改變。“時尚特別註重造型的立體感。男裝壹般可以裁剪。按照規則,女裝紙樣完成後,需要簡單的拼接,才能做出壹件樣衣。”通常壹個裁縫壹天可以做兩套,然後讓模特試穿並修改。“我們經常是第壹天做完第二天再來檢查,主要是看細節是否到位。”從制作工藝來看,30年代的旗袍逐漸發生了變化。袖口和吊肩變小了,腰部、下擺和胸部收緊了,但長度還是在小腿以下。此外,切割結構由平面變為立體。說到這裏,金太君伸手比劃了壹下:“以前可以平放在桌子上,現在不行了。最特別的是當時的旗袍增加了胸省,類似於封面。這是很有標誌性的,因為在此之前,女性都是被綁起來,緊緊地綁在胸前。20世紀30年代,受外來文化影響,女性開始凸顯胸部曲線。”電影明星和紗廠女工都穿旗袍。30年代的上海,非常貼近國際時尚。可以看到國外的Vogue、Harper's、Bazaar等時尚雜誌,也可以看到在上海很受歡迎的原創剪紙書籍和好萊塢電影。下班後,金泰俊經常早早去電影院,找個沙發坐下,悠閑地喝茶,觀察來來往往客人的衣著。他會記下電影中外國演員的服裝,回家後再畫出款式。以前的上海,中西裁縫是分開的。旗袍原本是中國裁縫的專利,但因為旗袍的大量消費,越來越多專營西式服裝的店鋪開始做旗袍,老鴻祥也是如此。“主要是為了方便顧客,因為很多人裏面穿旗袍,外面穿西裝外套。到了40年代中期,旗袍已經完全西化,延伸到現在的款式。當時叫改良旗袍,也叫中西旗袍,不像現在的旗袍。”旗袍的消費大到什麽程度?金老先生說:“幾乎所有年齡的女人都穿旗袍,包括小學生。那時候旗袍是用棉花、皮革和各種材料做成的,壹年四季都穿。穿旗袍的不只是有錢人。那時候上海棉紡廠的女工也穿旗袍,因為比較涼快。”精致的人結婚肯定會換幾套旗袍。金先生回憶說,結婚時,他的愛人除了兩套禮服外,還換了四套旗袍,分別繡有梅菊的圖案。我愛人壹直穿旗袍,直到解放。按照營業額的提成做鴻翔的工人,對鴻翔大師來說是壹份非常具有誘惑力和挑戰性的工作。壹半以上的銷售人員能說流利的英語。他們要接受3-7年的培訓,學會裁剪和縫紉,然後才能成為銷售人員。收入按成交提成計算。如果賣出100件衣服,月收入相當於4.5件的價值。如果換成現在的市場,如果每件服裝的價格是2000元,那麽銷售人員的月收入就是9000元。

在老洪巷,有壹個專門負責制作旗袍的團隊。金太君清楚地記得技藝高超的張師傅,帶領6-7人的隊伍攻克旗袍。“在鴻翔做衣服很貴。”普通顧客,如果是專門做旗袍的,會去外面的小店。當時的小裁縫店大多是壹個師傅帶幾個徒弟的形式。通常,沒有像樣的商店,大多數時候他們提供上門服務。來鴻翔做旗袍的大多是有錢人。他們壹般都是壹起做,比如做壹件外套,加壹件旗袍。“當時做壹件長款大衣,光付給工人的工資就有20.2元,還不包括面料,所以壹件大衣的工資至少要50元,而旗袍的價格大概是10-20元,外面的小裁縫店可能只需要4-5元。”雖然老鴻祥做壹件旗袍的價格是外面小店翻幾個跟頭,但當時壹直有個觀念,不去龍鳳或者鴻祥做壹件旗袍就不值錢。從做裁縫的父親那裏,金泰俊學到了紮實的裁剪技術。他認為裁剪和設計是不可分割的部分。“沒有裁剪和手藝,是不可能成為好設計師的。設計師不能只畫畫。”當時中國的切割技術已經很了不起了。金泰俊回憶說,壹個英國人來應聘裁縫的工作,他還出示了自己在英國獲得的專業文憑,要求工資是鴻翔大師的三倍。金太君拿著兩張壹模壹樣的設計效果圖,讓洋裁縫和鴻祥大師同臺競技。結果鴻翔大師已經畫完了,洋裁縫還在埋頭畫畫。測量步驟:全身36旗袍必須手工制作。僅“測量”這壹步,就需要測量全身36個地方,還有上百個紐扣圖案。然而,隨著大眾時尚的沖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目前,傳統旗袍制作技藝瀕臨滅絕,很少有人能再穿上傳統工藝制作的旗袍。在電影《花樣年華》中,張可頤身著20多套旗袍,婀娜多姿的身材打動了許多觀眾的心。就像壹陣風吹來人們對美的渴望,壹件旗袍總能穿出各種風情。從此,旗袍店遍地開花。雖然申城街頭有很多旗袍服裝店,但據上海藝術研究院的專家介紹,真正的旗袍必須手工制作,僅“量”這壹步就需要量全身36個部位,上百個紐扣圖案。以這個標準來看,很多旗袍店的做法顯然過於粗糙。鴻翔的老裁縫金太君也告訴記者,常見的裝修方式主要有嵌、滾、嵌、蕩、盤、繡、貼,幾乎完全接近現在使用的方法。比如有個花式叫如意頭,很有技術含量。“我見過最好的手工衣服,大概有200多個‘如意頭’來裝飾,但現在估計沒人做了,很可惜。”“旗袍剪裁貼身,做工精良,裝飾獨特。最重要的是要註意剪裁和手工技巧。但由於工藝精湛,時間消耗長,受到了現代服裝發展的沖擊,傳統工藝瀕臨滅絕。”高春明這樣說。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張立明說:“需要保護的不是旗袍本身,而是它的制作工藝。如果不重視技藝的進壹步傳承和保護,這些幾年後就再也找不到了。”據了解,上海藝術研究院和“中華老字號”企業上海龍鳳漢服對旗袍的制作工藝進行了申報,最終結果將於6月9日“文化遺產日”公布。此外,上海藝術研究院的專家也在以此次“申遺”為契機,再次梳理旗袍的發展歷史。這件旗袍交織了近現代歷史轉型期的社會時尚、審美心理和文化習俗,未來將通過舉辦大型旗袍服飾展向市民展示其中蘊含的悠久文化。據介紹,旗袍原本是清朝旗手的禮服。具有立領、右胸大、下開衩的特點,非常適合東方人的體型特點。旗袍的發展與上海聯系在壹起。上海藝術研究所所長高春明說,旗袍以“旗手的衣服”命名。雖然出現在北方,但它的“發源地”是上海。20世紀20年代,改良後的旗袍開始在上海女性中流行。這種旗袍吸收了西式立體剪裁法,特別加入了裙裝、晚禮服等巴黎時尚元素,展現了女性的玲瓏曲線和曼妙身材。此時這種旗袍與最早的滿族長袍大相徑庭。除了保留原有旗袍的核心元素外,在剪裁、裝飾、質感、品味上的創新,讓古老的服裝煥發出鳳凰涅槃般的新活力。隨著設計和工藝的不斷提高,旗袍的款式越來越多。20世紀30年代,阮、、周璇等壹批電影明星,以及當時流行的時尚美畫月刊和各大報刊雜誌,都將旗袍作為重要元素,無形中極大地推動了海派旗袍的發展,甚至風靡全國,幾乎成為中國女性的標準著裝。此後,隨著社會審美觀念的改變和生活節奏的變化,旗袍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服飾,只在壹些特殊場合出現,但高貴典雅的氣質象征卻壹直延續著。

  • 上一篇:如何在小學數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 下一篇:2023年新教師十大標準解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