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古詩教學設計:《寒食》、《送別牛郎星》、《十五夜望明月》

古詩教學設計:《寒食》、《送別牛郎星》、《十五夜望明月》

教學目標

1.能寫“公與侯”等八個字。

2.帶著感情讀課文,背課文。

3.通過閱讀筆記、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學會感知古詩大意,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

4.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使用的表達方法。

9654;教學重點

1.通過邊讀邊記筆記、查閱資料、想象畫面,學會品味詩歌,感知古詩大意。

2.指導背誦,積累古詩詞。

9654;教學困難

體驗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使用的表達方法。

9654;教學策略

1.單詞教學

在語音教學中,要註意本課的多音字:“纖”讀作“Xiān”;“脈”讀作“糜”。在單詞教學中,在引導學生理解單詞含義時,讓學生借助課文中的註釋和上下文自行學習,然後讓學生把自己初步理解的單詞放到詩中,試著說說詩的意思。教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

2.閱讀理解

這壹課的三首古詩,寫了三個不同的節日,描寫了不同的風俗。在學習古詩詞時,可以借助註釋、古文化常識和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含義。同時,引導學生拓展想象力,從而豐富對古詩詞中美好情感的理解。

9654;教學準備

1.預習大綱:完成《第壹課8226》;學案對應課文預習作業。

2.準備材料:多媒體課件和單詞卡。

9654;教學時間為3小時

第65438課

冷食

9654;班級目標

1.帶著感情朗讀和背誦古詩。用妳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2.邊讀邊看筆記,理解詩的含義,體會古詩所描寫的場景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學過程

盤子裏的對話會激發興趣並引入新的課程。

1.同學們,妳能列出中國的傳統節日嗎?(點名回答學生)那麽,妳知道清明節的前壹天是什麽節日嗎?寒食節在中國由來已久。許多詩人寫了關於它的詩。今天給大家介紹壹個——韓逸的冷食。(板書:冷食)

2.壹起看題目。

引入教師對話,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利於學生了解寒食節的具體時間,為理解該詩打下良好的基礎。

理解這首詩並接近作者。

1.交流信息,了解寒食節。

(1)同學們,通過復習資料,壹定對寒食節有所了解。誰來分享?

(2)說出學生的名字。

(3)老師總結:寒食節又稱“無煙節”、“寒食節”、“十五節”,在冬季至日後的105日和清明節前的1 ~ 2日。在這壹天,人們禁止吸煙,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祭掃、登高、蕩秋千、打蹴鞠、鬥雞等習俗逐漸增多。

課件演示

寒食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曾被稱為最大的民間節日。寒食節是唯壹以飲食習俗命名的漢族傳統節日。

2.了解作者韓逸。

課件演示

韓逸(719-788),唐代詩人,南陽(今河南)人,“大理十才子”之壹。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進士。到了建安中期,他的作品《寒食記》受到的賞識,最終成為了壹名中學官。韓毅的

該詩筆法清淡,風景獨特,在當時流傳甚廣。

3.說出學生讀詩的名字。

清明節前壹兩天開始的過時節日(清明)當三天只供應冷食時

[唐]韓逸

春城/無處/無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夕陽/漢宮/蠟燭,輕煙/散入/五戶人家。

設計意圖交流信息既是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檢查,也是收集信息的良好習慣。同時,了解古詩詞的寫作背景,有助於學生感受詩意,深刻理解詩人的情感。

板塊第三階段讀古詩,抓住主旨

1.自由閱讀這首詩,並評論詩的意思。

2.解釋壹下單詞。

課件演示

春城:指春天的首都。

帝王柳:帝王禦花園中的柳樹。

漢宮:漢宮在這裏是指唐宮。

傳遞蠟燭: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但宮廷向公爵和公爵夫人的住宅贈送蠟燭,收到蠟燭的人可以點燃蠟燭。

武侯:指天子寵臣。

3.解釋詩歌。お

(1)被點名的同學說。

(2)春城處處花,寒食東風柳斜。

春天,北京到處都是落花,寒食節期間,皇家花園的柳樹在春風搖曳。

(3)黃昏時分,漢宮內傳燭,輕煙散入五帝殿中。

日落時分,天已黑,宮中忙著傳燭。蠟燭燃燒時,輕煙飄入王公貴族的家中。

化詩為畫,體驗意境。

1.這首詩中的哪些句子描述了春天的含義?

說出學生的名字來回答。(課件顯示:春城遍地花,寒食東風柳斜。)

詩人的立足點崇高,視野開闊,整個城市盡收眼底。“春城”二字高度凝練華麗。“春”是自然氣候,“城”是地球上的城市。兩者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風景。

2.詩人說的是“花兒到處飛”,而不是“花兒到處飛”。為什麽?

“花兒到處飛”是詩人捕捉到的典型畫面。詩人不說“花兒到處飛”只是泛泛而談,而是說“花兒到處飛”,用雙重否定句式大大增強了肯定語氣,有效襯托了城市春天的濃郁。

3.誰能說“飛”字用在哪裏好?

“飛”字很有動感,既有助於表達春天的生機,又顯示了詩人描寫時的精確措詞。“飛花”即落花隨風起舞,是典型的晚春景色。說“飛花”而不是“落花”,就是明寫花,暗寫風。“飛”這個詞有著深遠的含義。

結語:由此,可以充分體會詩人在煉詞上的努力。可以說,這首詩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主要得益於“春城處處花飛”這句名句,而這首詩最引人註目之處就在於“飛”字。

4.“寒食東風柳斜”這首詩的重點是什麽?

春風吹遍了全城,自然也吹進了禦花園。花園裏的垂柳也隨風飄動。風是看不見的,我們只能從花的飛舞,柳的斜斜中間接感受到。據此,“斜”字也是間接的寫法。

5.討論:冷食是按什麽順序描述的?詩中描寫了什麽景色?說出學生的名字來回答。

按照從白天到夜晚的時間順序,描寫了落花飛舞、楊柳搖曳、輕煙散射的景色。

6.寒食節,全國禁火,夜幕降臨後,大地壹片漆黑。但是宮殿裏出現了多麽奇怪的景象啊?誰能享受這樣的特權?如果妳是長安市民,看到這些妳會有什麽感受?

全世界家家禁火,朝廷卻忙著發蠟燭。(不滿,鄙視)

7.“日落漢宮傳燭,輕煙散入武侯家”是什麽意思?

它諷喻了宮廷的特權和宦官的特殊寵愛。

8.引導學生背誦整首詩。

9.總結: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是寒食節,城裏到處都是落花飛舞,禦花園裏的柳枝迎風飄揚。夜幕降臨,家家禁火,朝廷卻忙著發蠟燭,輕煙飄入王公貴族家中。詩人借古寫今,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

設計意圖是“壹切風景詞都是情話。”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詩中描繪的景物,從這首詩的意境中體會詩人的感受。對所寫景物的分析所寄托的感情,是對主題的壹種升華,環環相扣,便於學生理解,引導他們越走越深。

9654;板書設計

第二類

遙遠的牽牛星

9654;班級目標

1.了解古詩十九首的常識。

2.品味詩歌語言的美和形象塑造的巧妙;體會詩中蘊含的相思。

9654;教學過程

第壹盤創設情境,引入壹首詩。

1.師說:大家壹定都讀過這樣壹句話——“關關的鴿子在河洲”,是《詩經》裏人的淺唱;“江南可采蓮,荷葉何”是漢樂府裏人唱的壹首歌。

2.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詞,取材於《詩經》和漢樂府,但也有其獨特的魅力。讓我們走進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十首《送別牛郎星》。(黑板上的詩:牛郎星)

3.說出學生的名字來讀這首詩。

設計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回憶所學過或理解過的古詩詞,從而將學生帶入古詩詞的氛圍中。1.展示課件中的填空題,看誰答得快。

閱讀第二節開頭的全文,通順通讀。

1.學生可以自由閱讀整首詩。老師提出要求:讀音讀準,詩讀好,讀順。

2.課件展示的是容易讀錯的單詞。

擾淚溢脈

3.說出要讀的學生的名字。

重點:“纖維”讀作“Xiān”;《脈無字》中的“脈”字讀作“咪”

4.讀節奏。

點名讀,讀古詩的停頓和節奏。

課件演示

遙遠的牽牛星

跳跳/牛郎星,嬌嬌/賀涵女。

手牽手,手牽手,手牽手。

壹整天/無章,淚/零雨。

漢水/清而淺,異/復。

盈盈/壹水,深情/無語。

5.念咒語。

在註意發音的同時,盡量讀出古詩詞的韻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師示範閱讀。

7.自由練習閱讀。

8.學生壹起讀書。

總結:閱讀是學習詩歌的壹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壹本書讀百遍,其意不言而喻”,讓我們隨著朗朗的書聲開始學習這首詩吧。

設計意圖是讀得正確,讀得有節奏,有韻味,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閱讀中感受到學習古詩詞是很有趣的,很有意思,為自己熟悉其中的含義打下基礎。

第三節探討詩歌的內容和品味。

1.導入:讀詩,讀出詩中所包含的意義,這就是學習詩的正式開始。詩歌就像壹杯濃咖啡,需要細細品味。讓我們壹起細細品味吧!

2.自悟自讀。

通讀全詩,思考:這首詩寫的是什麽故事?妳表達了什麽樣的情感?

3.討論並匯報。

織女(河漢姑娘)思念牛郎。織女是全詩的主人公。這是壹個總理的思想,感情基調比較悲涼。

4.看完這部相思之作,如果用壹個詞來表達讀後感,妳會用哪個詞?

說出學生的名字來回答。(板書:傷心)

5.如果用壹個詞來形容詩中傳達的情感,妳覺得哪個詞最貼切?(黑板:相思樹)

6.帶著這樣的心情,再讀壹遍詩,體會壹下。詩中用了哪些句子來傳達這場相思病的悲傷與哀怨?說出學生的名字來回答。

(1)課件展示了這首詩:遙遠的牛郎星,嬌嬌河畔的漢女。

“遠”就是很遠的意思。時至今日,這個詞依然充滿活力。當我們形容路途遙遠時,我們會說“千裏之外”。“條條”和“嬌嬌”兩個字遙相呼應,相得益彰,寓意牛郎星和織女星相距甚遠,都很亮。

牛郎星在遙遠的地方,這遙遠的距離讓主人公想家。但是牛郎星真的離她那麽遠嗎?詩中還有其他發現嗎?

(2)課件呈現壹首詩:纖纖小手,做壹臺織布機。

(1)“雜雜”是壹個擬聲詞,形容織布機工作時發出的噪音,給人壹種寂靜中的混沌感。“得到”這個詞的意思是擺弄和撫摸。壹個動詞道出了織女此時的心境,寫出了她心不在焉,忐忑不安的樣子。

②紮紮若隱若現亂了人心,最是織女傷心的時候。其實木蘭詩裏也有類似的壹句話,也是抓住“織機”這個意象來寫女性的悲傷。是哪句話?“我聽不到織布機的聲音,但我聽到女人的嘆息。”同樣,沈默是由聲音來襯托的,悲傷是由聲音來傳達的。

(3)課件呈現詩:壹整天,沒有壹章,淚如雨下。

1理解“無章”。這三個字包含壹個“想”字,道出了織女的內心動態。

(2)“哭如雨下”是織女苦澀的內心世界的表達。她神情恍惚,心不在焉,但整天工作卻“章外”。

“泣”的本義是眼淚,尤其是無聲的眼淚或低聲的哭泣。“鼻煙”也指眼淚。

(4)“零”本來是指雨下得慢,引申為落了又落。落在這裏的不是雨,而是像雨壹樣無法抑制的織女的眼淚。這裏運用了誇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織女相思之苦。

⑤帶著感情大聲朗讀。

(4)課件展示詩:河漢清淺,多異。

銀河清澈,水不深。他們之間能有多遠?

(5)課件呈現壹首詩:水多,無詞。

(1)《鶯鶯》寫的是水的清澈,既能表現水波的晶瑩,又能表現女人的風韻,還能想象女人眼中含淚的表情,令人回味無窮。“英英壹水”也成了阻隔兩種感情的象征。

2“脈動”用來形容用眼神無聲地表達情意的方式。織女只能深情地凝視著對方,卻不能說話。

7.壹起讀古詩。

8.有人評價這首詩是《古詩十九首》中最浪漫的壹首,通過天上的事來傳達人間的情懷。再讀壹遍這首詩,讓我們領略這首詩“說得深,說得淺”的語言之美。

重疊是指由兩個相同的詞組成的詞,也稱為復合詞和重言式。這也是壹種常用的修辭方法。兩個字的疊加叫單重,四個字的疊加叫二重。在本課中,使用了六個重疊的單詞,如“跳跳、嬌嬌和獻獻”。這些疊字無論是用來描寫景物、人物、情景,都是在反復吟誦中營造出揮之不去的意境。

9.點名讀詩,讀疊字的韻律美。

設計意圖詩的教學重在想象、閱讀和理解。在學生獨立感知的基礎上,引導他們交流,在關鍵點給予指導。最後,貼近人物情緒,用壹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反復讀詩,讀懂詩背後的感情,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設計

9654;板書設計

第三類

十五夜看月亮

9654;班級目標

1.正確地、有感情地背這首詩,背古詩。

2.感受這首詩的畫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詩中所表達的感情。

3.學習生動微妙的表達方式;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9654;教學過程

第壹盤創造情境,引入激情。

1.中秋節快到了。在這個傳統節日裏我們會做什麽?(吃月餅賞月)

滿月是中秋節的象征。中秋節的月亮總有壹種平日裏沒有的味道,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來抒發抱負。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詞《十五夜望明月》。(板書題目)

4.交流:看完題目妳知道了什麽?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中秋之夜賞月的情景。

5.了解詩人王建。

課件演示

王建(768-835),唐代詩人,徐州(今河南許昌)人。大理書生王建,早年離家到威州鄉下生活。大約20歲時,我認識了張繼,壹起師從老師,並開始寫樂府詩。他寫了很多樂府詩,同情民間疾苦,反映時政弊端。他的樂府詩與張繼齊名,被譽為“張旺樂府”。數百首宮詞,既抒發了傳統的宮怨,又廣泛描寫了宮廷風光,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資料。這首詩選自王司馬詩集。

設計意圖的學習是從思維開始的,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從問題開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考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塊第二階段,讀古詩,讀神韻。

1.免費讀詩,通讀。

請仔細讀兩遍這首詩,第壹遍讀發音正確,讀得好,讀得順;第二遍,字正腔圓。

2.引導朗讀,正確讀出發音。

(1)第壹句中的“棲”字讀作“qο”,意思是“烏鴉在樹上歇息”。

(2)“濕桂花”的“濕”是吐舌音,“冷露”的“冷”是鼻音,“疲”是鼻音。

3.讀古詩,讀韻律。

讀詩不僅要字正腔圓,還要讀節奏。請在男孩和女孩的比賽中朗讀這首詩。

課件演示

十五夜看月亮

王建

中庭/迪拜/樹棲烏鴉,冷露/寂靜/潮濕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盼。我想知道/秋思/誰會留下來?

設計旨在教學生如何讀詩,從讀字正腔圓,到讀節奏,再到讀韻之美。對朗讀的要求逐步提高,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古詩之美。

板塊三把握大意,整體感知。

1.根據筆記理解關鍵詞。

課件演示

十五夜: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晚上。

中庭:即在庭、院內。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像壹層霜。

2.按名字讀第壹句和第二句,理解意思。

課件演示

中庭有白樹的烏鴉,冷露的桂花。

(1)按名字讀。

(2)說出詩的意思。

學生交流:中秋節月亮照庭院。地上好像結了霜,烏鴉在枝頭上棲息。深夜,清冷的秋露悄悄打濕了庭中的桂花。

3.按名字讀第三和第四句,理解意思。

課件演示

今晚,人們很期待。我想知道誰會在秋思倒下?

(1)按名字讀。

(2)說出詩的意思。

學生交流:今晚人們在看明月。我想知道廣闊的秋思落在誰的身上?

4.懂詩,全班讀古詩詞。

該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文字註釋理解詩歌的含義,並讓學生帶著理解閱讀古詩。

板塊4精讀古詩詞,感受詩意

1.詩裏為什麽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節的代表花。桂花經常在農歷八月,也就是中秋節開花。

2.《人民希望》描繪了壹個怎樣的場景?

它描繪了中秋節晚上人們爭相賞月的場景。

3.在詩的前兩句描寫的風景中,妳最喜歡哪壹種風景?為什麽?

4.用妳自己的語言來說,“白樹啼於中庭,冷露無聲濕桂花”中的“寒”字所寫的風景有什麽特點?是從哪個角度描述的?這兩首詩描繪了怎樣的風景?它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壹種心境?

“冷”字描寫的是秋夜露珠的寒冷,是從觸摸的角度寫出來的。這兩首詩表現了壹個孤獨而冷清的中秋之夜,表現了詩人在異鄉孤獨而失望的心情。

5.最後兩句話表達了什麽樣的思想感情?(深深的鄉愁)

6.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氛圍?詩人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全詩以壹輪圓月營造了壹種孤獨寂寞的氣氛,抒發了詩人離別和思念之情。

7.整首唐詩中,最後壹句的“落”字作為“有”字。妳覺得哪個詞更有表現力?

“羅”字更有表現力。它新穎、貼切、不凡,給人以動感,仿佛秋思帶著銀月的絢爛墜落人間,同時又與“寂靜”相融,突出月夜的寂靜。“在”這個字就相形見絀,毫無味道了。

8.壹起讀全詩,感受詩人的向往。

9.用多媒體展示從不同角度看到的月亮,比如海上的明月,沙漠裏升起的月亮,小樓裏的新月,水邊看月亮。學生可以根據讓他們有所感受的圖片發揮想象力。

10.引導學生閱讀和背誦古詩。

11.要求學生在課後收集其他表達遊子思鄉之情的古詩詞,並註明作者。

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對畫面進行想象,使學生能夠感性地閱讀古詩,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礎上逐漸熟悉,從而積累優秀的傳統文化經典。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三首古詩都包含了傳統節日的習俗。韓逸的《寒食記》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帝都的明媚春光和寒食節期間宮廷的生活場景。《牛郎星》通過講述牛郎織女被銀河相隔,只能在七夕相見壹次的故事,表達了女性因愛情受挫而產生的痛苦和悲傷的感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繪了明月的清麗景色,誇張了中秋賞月的具體環境和氛圍,表達了詩人因思念家鄉親人而產生的孤獨的思想感情。

1.邊閱讀邊理解。

在古詩詞教學中,朗讀和感受古詩詞的意境是重點。首先要檢查預習,讓學生在準確閱讀的基礎上,借助課文中的註釋來理解這首詩。

2.閱讀理解。

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讀懂古詩詞的魅力,感受古詩詞傳遞的情感。比如在閱讀中,我通過對過去的參照和對現在的比較,體會到了詩人韓逸對現實不滿的感情。在閱讀中,我感受到詩人王建因為思念家鄉和親人而產生的孤獨的思想感情。

3.壹邊讀書壹邊想象。

讓學生找到詩中描述的風景,結合自己的感受和課件中展示的美麗畫面,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畫面。閱讀中的想象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中的意境。

  • 上一篇:托管教育機構的管理如何安排
  • 下一篇:禁止中小學教師從事有償家教。誰是主要負責部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