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揭秘:喬為何搬家並到處埋屍?

揭秘:喬為何搬家並到處埋屍?

在1971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上,新中國被國際社會長期剝奪的在聯合國的席位終於得到恢復和承認,中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壹。這壹刻,是新中國歷史上劃時代、意義重大的壹刻。

在會議廳裏大笑的人是喬,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第四部長。在1976之前的歷屆聯合國大會上,喬·都是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出席的。

這位在新中國外交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外交部長,甚至被偉人評價為“他的文章抵得上幾個坦克師”。為什麽他死後幾次遷葬,甚至出現了四個墓地?

喬華冠,原名喬牧,筆名,江蘇省鹽城縣東橋村人。他的父親是壹位具有先進本土思想的工商業者。喬自幼天資聰穎,對古籍和近代啟蒙文獻有著獨特的愛好,經常壹個人在院子裏靜靜地讀書。

喬入學後進入亭湖中學。在學校裏,他多次對當時學校僵化過時的教學方法表示不滿,並組織學生停課三天,抗議學校的專制。抗議結束後,學校仍然拒絕改變不良習慣,並強迫學生守規矩,而喬作為抗議的領導者,被學校開除。

被開除後,喬轉學到鹽城市淮關中學繼續學業。當時的懷官中學作為教會學校,因其特殊性,保護了學生自由和愛國主義的發展。學校裏的學生會主席和學習委員都是中國* * *產黨的地下黨員,喬入學不久就加入了他們。

喬在淮關中學學習期間,參加了中國* * *生產黨鹽城地下黨組織的示威遊行,反對當時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及其各種文化侵略和中國殘余的封建迷信。

遊行很快引起了當地壹些封建頑固派的仇恨,他們放火焚燒學生,不僅造成多人死傷,還使當時情緒極其激動的喬再次被學校開除。

直到1928年,喬轉學到淮安中學,這所學校的規模和師資力量都非常強大。喬在這裏接觸到了更先進的知識。

他曾經因為對郭沫若主編的刊物愛不釋手而拜訪過郭沫若。兩個有著壹代年齡差距的人聊得很開心,好像忘記了當年的交替。“光是思考就像彈簧,觀點就像巫師。”這是郭沫若當時對他的評價。

後來,由於革命潮流的不斷推進,喬在淮安中學開始了學生運動。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覺醒過來,像自己壹樣解放思想,喬以無畏的姿態與當時的校領導對抗。結果,喬第三次被開除了。

這次之後,喬直奔南京市中南中學,以優異的成績直接跳級進入高三畢業班學習。當時不滿16歲的喬在幾個月內輕松地讀完了高中的全部課程,並於1929年考入清華和武大兩所著名大學。

經過慎重考慮,年僅十六歲的喬毅然選擇了加入清華大學。

進入清華大學後,喬華冠接觸到了當時的馬列主義,經常獨自在圖書館翻找資料進行深入了解。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和研究馬列主義,他選擇了必修課最少的哲學系。

喬多次在中國* * *制作黨的領導下參加各種學生活動。上學期間,他還認識了鹽城老鄉胡定欣。胡定欣是當時學校學生會的領導人之壹,後來在北平擔任青年團的宣傳部長,領導了北平的許多學生運動。

當他們壹見鐘情時,他們因為共同的追求而走到壹起,這是喬後來用來形容他們談話的詞。

他們和許多翻身學生壹起,在學校內部組織各種革命運動,壹度趕走了國民黨部門派來的羅嘉倫、喬萬宣兩位校長,他們試圖把清華大學控制在國民黨的私人管轄之下。

1933年,喬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前往當時對華友好的日本,同時在東京大學繼續研究中國近代史。後來參加日本* * *制作黨舉辦的各種政治活動後,被當時的日本政府驅逐出境。

喬回國後應邀回到清華大學,恰逢圖賓根大學與清華大學交換優秀留學生深造。因此,在著名老教授的推薦下,喬成功地踏上了馬克思、恩格斯等哲學家的故鄉德國,開始全面系統地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

1936年,喬·華冠23歲時獲得了圖賓根大學的博士學位。同年2月,喬和其他留學生在德國得到了安事件的消息。他們興奮不已,立即創辦了《時代》雜誌,每日更新,向德國留學生傳達國內抗日戰爭的各種消息。

1937年7月,引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同年8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揚言幾個月內占領全中國。

在國難中猝死的喬華冠,當時還在德國寫畢業論文,準備在哲學領域深造,剛剛得到事件的消息,決定立即回國。

於是他把論文交給了壹個和他關系很深的教授,隨即去了法國巴黎,通過法國留學生協會坐輪渡,從海上回到中國,開始投身於抗日戰爭的工作。

回國後,喬在參謀處當了壹名上校的參謀,壹邊分析國際形勢,壹邊搜集敵情。在此期間,喬在自己的刊物上發表了許多華麗而尖銳的文章。

後來,喬到被打斷的海外各國創辦刊物,用筆作為武器,激發人們的意識和心靈。那時,他的筆名是阿伯。

喬的文章往往極其犀利,氣勢磅礴。讀完之後,人們常常驚嘆於它們。中國第壹偉人曾稱贊喬的文章“夠幾個坦克師用”。

1945年,喬和他的大學同學、同鄉在重慶相識。在他們愉快相遇的同時,卻遇到了壹個問題:兩人都以“喬木”為筆名發表文章,很容易混淆。

後來在宰相的在場下,兩人的名字就不壹樣了。稱為胡喬木,喬仍用喬木原名。“妳是鹽城二喬!”總理曾經這樣說過。

抗日戰爭勝利後,喬赴上海參加工作,期間他不斷地奔波於各種刊物之間。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喬被任命為外交部部長,喬憑借自己的專長在外交領域繼續發展。最後在1970年被任命為外交部第四任外交部長。

“人生自古誰也沒有死,要好好管。”喬晚年不幸患癌癥,於1983年9月22日上午離開人世,享年70歲。

八寶山革命公墓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公墓。喬的遺體火化後,他的骨灰盒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八寶山骨灰堂的所有同誌都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喬的第二任妻子張因為太想念丈夫,就把骨灰盒從八寶山拿了出來,壹直放在家裏。

1985年,為了讓丈夫回到家鄉,離家鄉更近壹些,喬的妻子張將喬的骨灰盒搬到蘇州吳縣華僑公墓安葬。華僑公墓安靜祥和,符合喬生前的壹貫風格。這是喬的第壹次搬遷和安葬。

後來,上海福壽園多次請求喬的妻子張在上海福壽園為喬同誌修建陵墓,以便後人紀念。

上海福壽園是壹座革命紀念園,素有“仰視社會名人,尋根文化”之稱。

年近七旬的張終於答應了福壽園的請求,將喬的墓地遷到福壽園,目的是讓丈夫離她更近,讓世人記住這位震驚聯合國成員的老前輩。張請人給喬雕了壹尊像,希望讓世人永遠記住這位前外交部長。

這是喬的第二次搬遷和安葬。

喬去世十八年後,鹽城人民終於想起了那位外交部長在聯合國大會上自信的笑容,希望把喬的墓遷到鹽城。在鹽城政府的不斷要求下,張同意遷址,於是喬第四陵園建在了喬真正的故鄉江蘇鹽城。這是第三次搬遷安葬。

2009年4月,喬和他的第壹任妻子龔鵬的孩子希望將他們的父親喬和他們的母親龔鵬葬在壹起。在征得張的同意後,他們在東山鎮建了壹座公墓,並將這首古詩刻在墓碑上。

雖然陵墓分為四個地方,但中國是唯壹真正存在的地方。喬壹生淳樸率真。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第四任部長,他為新中國在聯合國贏得了壹席之地,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無論墳墓在哪裏,他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他爽朗的笑聲永遠被人民銘記!

  • 上一篇:關於愛國原因的書單
  • 下一篇:尋找在地理方面取得成就的名人的簡介。謝謝妳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