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在近代史上向西方走了壹個怎樣的進步過程?

中國在近代史上向西方走了壹個怎樣的進步過程?

從“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歷程。

壹、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會了“神器”

1.林則徐和魏源:“睜眼看世界”

長期以來,西方人被稱為向中國致敬。鴉片戰爭前夕,清朝面臨危機,歐美列強崛起,加緊對外擴張。鴉片戰爭,中國被壹個西方島國打敗,嚴重沖擊了中國人傳統的崇洋媚外觀念。壹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在嚴峻的現實面前睜眼看世界,尋求強國抗侵略之道。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看世界”的第壹人。林則徐在衙門裏設立翻譯庫,仿制西方軍艦,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壹步。他所提倡的“長技能”主要是指軍事科技。魏源在《海圖誌》壹書中進壹步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並明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此外,當時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還包括的《康之旅》和的《瀛寰傳》。這些思想的傳播為中國早期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準備,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引導人們關註世界局勢,對近代改革和政治改革思潮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2.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對外經濟侵略加劇,國內又有太平天國運動,政局岌岌可危。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只強大,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改變現狀。中學指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經典;西學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是現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儒家經典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依據;“西學為用”就是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模仿西方國家在教育、稅收、軍事裝備等方面的壹些具體措施,舉行新的洋務政策,以挽救日漸衰落的清朝。

65438+六九十年代期間,洋務運動打著“師夷長技,自強不息”的旗號進行了三十多年。洋務運動培養了壹批翻譯、軍事、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學習近代西方科學技術方面打開了壹扇窗口。但“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把西方先進的軍事和經濟技術(即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強行嫁接到落後的社會制度上,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註定要失敗。

二、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前夕:資產階級學習“制度”

1.改革派:學習君主立憲制。

早期改革思想產生於19的60年代以後,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傳入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早期維新派意識到,向西方學習不應局限於“器物層面”,必須上升到經濟、文化思想、政治制度等領域,才能救亡圖存。但早期的改革思想並沒有上升為系統完整的理論,更談不上付諸實踐。

19的90年代,改革思想進壹步發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思想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相結合,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政策議程。他們要求君主立憲制和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通過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爭,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理論開始在中國傳播,壹部分知識分子擺脫了封建思想的束縛,形成了近代中國第壹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熱潮。著名思想家嚴復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緊迫性和合理性,以達到救亡圖存、自強不息、保存物種的目的。後來的戊戌變法雖然只持續了103天,失敗了,但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產生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對社會起到了啟蒙作用。

2.革命者:向民主共和國學習。

19年末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用民主革命的思想改造中國,提出三民主義,要求實行民主共和,發展資本主義。在1905-1907期間,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核心問題是是否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由此,民主革命思想進壹步傳播,形成了近代中國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到來。雖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但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3.陳獨秀與李大釗:研究“民主”與“科學”

辛亥革命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尋求改變這種狀況的新出路。經濟上,壹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進壹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思想上,辛亥革命讓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袁世凱尊孔復古的追求,是民主知識分子所不能容忍的。但是,以前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時,並沒有徹底批判封建儒學。因此,新文化運動的產生既是當時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長期物質和思想準備的必然結果。

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對封建專制和封建道德思想進行了最猛烈的抨擊。陳獨秀的“民主”指的是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和政治;“科學”主要是指現代自然科學的規律和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矛頭指向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提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個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學的正統地位,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它既是對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壹次補課,也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奏。運動中“民主”和“科學”旗幟的樹立,使中國社會的許多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為新思想和新理論的廣泛傳播創造了巨大的機會。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馬克思主義乘著俄國革命的勝利之風在中國廣泛傳播。

三、從五四到新中國成立:中國* * *從“走俄國路”到“走自己的路”

新文化運動後期,隨著十月革命,李大釗第壹個在中國大地上舉起了社會主義的旗幟。他在《新青年》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大力宣傳俄國十月革命,歌頌社會主義革命,號召人民向俄國學習。五四以後,新文化運動發展到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來等。經過對從西方傳入的思潮的分析比較,經過激烈的爭論,經過與中國實踐經驗的比較,放棄了資產階級思想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者,成為了馬克思主義者。中國* * *早期組織1920成立後,有計劃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 * *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1年7月,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成立。中國* * *的誕生是中國的歷史必然,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在1922年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1927大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 *人探索出壹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城市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1935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壹屆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945年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黨章。在中國* *的領導下,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最終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思潮的特征

中國近代以來的思想解放潮流有以下三個特點:

1.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求變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向西方學習是與抵抗侵略、啟蒙救國聯系在壹起的,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

2.向西方學習的過程是復雜的,由淺入深,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3.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壹個從被動接受(如林則徐的萌芽和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了救國和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 上一篇:青海正宗的酸奶是誰的?
  • 下一篇:心理健康簡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