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歷史上,那麽多人選擇土葬,為什麽墳墓那麽少?

中國歷史上,那麽多人選擇土葬,為什麽墳墓那麽少?

中國古人講究“視死如生”,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視背後的東西。達官貴人會花很多錢給自己建墳墓;皇帝登基,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普通人死後也想葬在壹個“好地方”。

古代有很多喪葬方式,比如水葬、火葬、天葬等。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講究“土葬”,最被認可的喪葬方式就是土葬。時至今日,火葬已成為主流,土葬在壹些地區仍很流行。有些老人去世前,還是會要求家人安葬。在北方的壹些農村,即使死者火化,最終也會以土葬的形式下葬。

安葬會有墓穴,有的墓穴甚至能蓋幾平米。現在提倡火葬和墓地也有保護耕地的理由。古往今來,死的人不計其數,大多數人死後都采用土葬的方式。古代那麽多人用土葬的方法,為什麽感覺沒有那麽多墳墓?

在北方的田野裏,妳仍然可以看到壹些墳墓。南方的田野裏很少見到墳墓。為什麽會有這種感覺?很多農村流行壹句話:“五代之後人再建墳,三代之後換新人。”從字面上看,可以看出這句話的意思,也可以看出壹些端倪。

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壹”。人本來就是自然的壹部分,死後也要回歸自然,成為自然的壹部分。龔自珍的“化作春泥護花”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在古人眼中,土地無疑是立國之本,國家的“社會”也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之壹。

古人對土地充滿了感情,自然想返璞歸真。死後,他們也希望能“安息”。在古代,罵人的時候,人們為了表示對壹個人的仇恨,可能會罵他“下場不好”。這句罵人的話可能是罵人死後不能葬。

安葬之後,逝者已葬,生者也要有個念想。古代強調“諸德之孝為先”,不孝中更不孝。為了表達對祖先的“孝心”,後人每年都會在特殊的節日祭奠祖先的墳墓。清明等重要節日會加墳,防止墳塌。

壹般情況下,下壹代會很小心的打理父親的墳墓。雖然孫子也會維護祖墳,但肯定沒有父母細心。曾孫對曾祖墳的感情會比父輩低很多,曾孫對曾祖墳的感情會淺壹些,未來孫子對天祖墳的感情會低壹些。

四五代之後,對祖先的好感可能就沒那麽多了,對祖先墳墓的好感可能就更低了。在古代,人們講究“同住”,死後合葬。後人甚至可能在上墳的時候,對祖先的墳墓進行修繕。如果不葬在壹起,幾代之後,有些墳墓可能會因為無人維護而坍塌,最終沒有墳墓。

隨著墓穴的逐漸坍塌,陪葬墓與大地融為壹體。相當壹部分窮人甚至不願意買棺材,只是用草席把自己裹起來。壹段時間後,骨頭和棺材也會完全腐爛,與大地完全融為壹體。過了壹會兒,無論地上還是地下,都沒有了墳墓的痕跡。

古代戰亂不斷,朝代更叠頻繁。隨著戰爭和朝代更替,土地可能會被重組。農民獲得新的土地後,可能會把土地上的墳墓全部鏟平,或者直接在上面種地。久而久之,原來的墳墓已經不存在了。古代戰亂頻繁,死亡率比較高。有些家庭可能因為戰爭、疾病等原因已經不存在了。因為戰爭、自然災害等因素,很多人會搬到其他地方。這些移民穩定後,就再也不回老家了。壹旦沒有後代,墳墓消失只是時間問題。

北方很多農民有時候挖的時候會挖出壹些骨頭。近代以後,不止壹次地改。如果祖墳不在自己的土地上,時間長了也不會修。過壹段時間,墳墓可能不復存在,重新成為耕地。

在壹些北方農村,有專門的墓地。當村子裏的人死了,他們都會被埋在壹起。如果夫妻兩個都死了,就不是兩個墳,而是壹個墳。有時,甚至家庭共享壹個墳墓。這些墳墓基本都在比較偏僻的地方,壹般很難看到。如果妳看不到,妳可能會認為這個村子很少有墳墓。

除了曾經存在而後消失的葬墳,古代有些人死後也采用其他葬法。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土地資源非常稀缺。土葬是壹種非常“奢侈”的行為。為了節約耕地,采用各種喪葬方式,比如火葬。廣東很多農村會把骨灰盒放在山上或者找個地方埋在山上。就算埋了,也不會建很高的墳。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耕地面積非常有限。把壹大片土地變成墓地,肯定是浪費資源。所以現在國內大力推廣火葬,部分地區甚至實行了冰葬。隨著火葬的普及,墓地價格居高不下,產權只有二十年。

為了解決“死”與“活”爭奪土地的問題,各國各地區也是想盡辦法。韓國會把逝者的骨灰撒入河中,完全融入自然。香港和新加坡采用“鴿籠式”骨灰龕位,或將骨灰安葬在其他地方。

  • 上一篇:電影& gt是關於什麽的?
  • 下一篇:求天空之城吉他樂譜的翻譯(用兩個數字表示,比如第壹個音,壹弦零積:10,第二個音,壹弦二積:12)。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