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漢陽鐵廠有什麽歷史作用?

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漢陽鐵廠有什麽歷史作用?

漢陽鐵廠是洋務運動的產物,它繼承了母親所有的重要基因。沒有洋務運動這壹特定的歷史環境,就無法理解漢陽鐵廠的生理特點。只有對漢陽鐵廠等典型標本進行深入細致的解剖,才能對洋務運動有壹個透徹全面的認識,才能正確地借鑒早期的現代化嘗試。慈禧動搖並改變了晚清中國。張之洞創辦鐵廠,是被“鐵路之辯”的勝利所認可的。它的主導產品只是為鐵路提供鐵軌,但只是鐵路的壹個配件,它的命運與鐵路的命運緊密相連。在控股鐵路、興辦鋼鐵工業的重大決策上,晚清政府對鐵路的修建與否不聞不問,進而對是否修建京津鐵路猶豫不決,最終決定修建蘆漢路。沒過幾個月,它突然改變主意,決定修建關東路。有壹段時間,他似乎是支持張之洞的,但他轉過頭來,還是依靠李鴻章;不僅指示張之洞在前方建鐵廠造鋼軌,還同意李鴻章的關東路在後方進口鋼軌;最後,老佛爺60大壽的慶典很重要,海軍和鐵路的經費都用來滿足老女人的奢求。漢陽鐵廠的建立過程暴露了清政府的種種弊端,如沒有主見,沒有政策規劃,沒有協調地方壹致行動的能力,沒有動員社會資源的能力。鋼鐵工業這樣壹個艱巨的系統工程的建立,不可能得到強有力的支持。洋務運動是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引進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下壹次改革,舊制度必然成為改革難以突破的桎梏。大清朝的最高決策者慈禧在容納西方事物上是有選擇的。在她心中,不同的利益圈形成了鮮明的利益_,利益的核心是她掌控皇權的絕對權威,其次是王室的利益,官僚統治集團的利益等等。不能說她完全不考慮國家利益,但顯然是在外圍。這種興趣水平的差異影響了她的決策。她支持洋務運動是基於不影響封建王朝的統治。修建鐵路的提議壹再擱置,怕破壞固有的社會秩序,引發大規模騷亂,不能不說是壹個重要原因;放下鹿晗路,先修關東路,與其說是保護國家,不如說是保護老祖宗的出生地。雖然張之洞的壹些想法和李鴻章的洋務事業可能會在壹定程度上影響慈禧的決策,但也不能觸犯慈禧的底線。李鴻章更善於利用慈禧的心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從封建統治集團利益出發的動搖,以及隨後的頻繁變動,導致洋務運動整體失序,大大增加了推行的阻力,限制了引進資本主義文明的深度、廣度和效果。對於鐵廠來說,施工期間難以繼續,完工後多次中斷蒸煮,既是先天不足,也是後天失調。總督以自己的方式行事,秘密作戰。張之洞敢於獨立承擔創辦鋼鐵廠的重任。從優點來說,他勇於承擔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從缺點來說,是讀書人的激情、經驗不足和對自己將面臨的困難估計不足,依靠的是當時體制下自己所能支配的壹部分財力。督軍在與太平軍作戰的過程中,掌握了地方軍、政、民、財的壹些實權。清政府允許各省就地加薪,自行核銷,形成了戰後的地方財政。向中央政府的支付完成後,省長可以自己控制留存的部分。為了分擔戰爭賠款,興辦洋務,還允許地方政府在壹定範圍內增稅。張之洞主政湖北,利用這些職權使財政收入成倍增長。其中23種新稅的年收入在654.38+0萬至200萬之間,均成為湖北洋務事業的後盾。就漢陽鐵廠而言,除了住建部指定的投資200萬兩外,張之洞用於借席的官方資金實際達到380多萬兩,占總資金的65.5%。為了籌集這些資金,張之洞無疑把湖廣總督乃至兩江代省長可以利用的財力用到了壹個超出極限的位置。正因為如此,鐵廠建成後還需要6.5438+0億的生產流動資金,超出了湖北壹個省的機動財力,張之洞也無能為力。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往往會直接而尖銳地突然出現在財政上。可惜張之洞和翁同龢積怨很深。翁童負責戶部。在財政支出上,他實際上是在滿足王室需求的前提下,實行減支不增收的政策,為除老佛爺之外的所有人勒緊口袋。他站在保守的立場,反對西化,試圖把諸侯的財權收回給中央。當時他反對修建鐵路,並向慈禧和光緒“辯稱天津不適宜開通”。另壹位大臣傅昆答應淳親王每年撥款二百萬兩修建鐵路,但他“沒有把握”。張之洞的“浪費錢財”壹直存有偏見,加之在廣東軍費報銷上樹敵。各種因素的結果,他肯定是多次反駁張之洞在鐵廠的資金。在《到硯村正廳》中,張多次抱怨“沒有先入為主的事實,住建部拒不交錢”、“住建部不交錢。至於今天,羅挖的是破爛和沒有生命力的”,這是指翁同龢。更不幸的是,張之洞還遇到了另壹位首席總督李鴻章。他們之間有很深的偏見,尤其是在中法戰爭中。李鴻章和張之洞是洋務運動後期的兩位巨擘,都是中國鐵路事業的開拓者,但他們對修建哪條鐵路和如何修建鐵路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李壹直視張為“大言不慚”的學者,不相信他能造出日本造不出的鐵軌。李堅持要修天津通路,後來又巧妙地把工程轉到官東路,全面管理北洋。其中有對鐵路建設主導權的爭奪,有買軌和建軌的區別。於是,李牢牢掌握著鐵路資金,而修建鐵軌的漢陽鐵廠始終無法染指。手握財權的有翁通,手握鐵路經費的有李鴻章。慈禧和光緒對建立鋼鐵工業這樣壹件大事,從來沒有什麽明確的看法。掌管它的海軍衙門、戶部、李鴻章、張之洞,始終沒有真正達成共識,於是漢陽鐵廠就成了張之洞孤獨不堪的苦難的十字架。以光緒中期的財政狀況和舉國之力,還是很難辦好漢陽鐵廠的。哪裏那麽碎片化,內鬥?湖北壹個省怎麽可能有所作為?中國的鋼鐵工業之所以成立,是因為統治者各自為政;中國的鋼鐵工業不能集中全國的力量去興辦,也是因為各路諸侯各行其是。對於後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或工業化而言,貿易保護是抵禦市場力量、發展民族工業的擋箭牌。可惜中國的工業化還沒開始就失去了防禦的盾牌。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脅迫清政府將進出口關稅釘在極低的水平,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從而造成罕見的奇怪現象:進口稅率低於出口稅率,外貿稅低於內貿稅,洋貨稅負低於國貨,外商稅負低於華商。中國的關稅已經成為保護外國商品和外國商人的有力武器。中國的鋼鐵工業是在西方列強壟斷中國鋼鐵市場的嚴峻形勢下創立的。洋務運動已經進行了30多年,建立了很多兵工廠。然而,用作火器原材料的鋼材必須從國外進口。根據中國近代手工業史的記載,從1867年到1894年,進口的鐵增加了10倍,鐵產地的作坊紛紛倒閉,洋鐵幾乎占領了中國所有的市場。張之洞在《折設煉鐵廠》中憂慮地指出,“民間爭洋鐵,本地鐵卻滯銷”,全國“只以銀換鐵,日引長月,其弊何終!”漢陽鐵廠的出現和存在,必然會改變晚清中國鋼鐵市場原有的份額和比例,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當時國際形勢下外國列強主導市場的基本格局,漢陽鐵廠的產品必然會在國內市場受到擠壓和沖擊。中國剛剛起步的現代鋼鐵工業面對的是在質量和價格上擁有特權和優勢的舶來品,因此很難在市場上贏得壹席之地。根據戴露對漢冶平公司歷史的研究,直到1908-1911,中國國內鋼材市場整體產能約為29萬噸,其中漢陽鐵廠年產量為12萬噸,除出口5萬多噸外,國內僅銷售7萬噸。漢陽鐵廠是為鐵路而建的。在機械行業這樣的弱勢環境下,鋼軌是其生存發展的唯壹希望。然而,中國鐵路這塊肥肉是各大國激烈競爭的焦點,這就要求貸款利息高,鐵路設備利潤高。競爭的結果是只有保定-漢口、廣深、金浦路北段的壹部分等少數工程確定使用漢陽鐵廠的鋼軌。正如孫寶坻所說:“京奉鐵路,不是韓廠的五十多軌,而是買了英商的七十多軌,使華商氣短,洋人更感興趣。”即使我們購買使用漢軌,還是有很多波折。負責鐵廠銷售的王勛說:“韓晶路的鋼軌采購以外地人為主,對我來說不是最便宜的價格,沒有中標的希望;即使得到,也會更加挑剔,從不享受優待。”在列強中,日本對大冶鐵礦和漢陽鐵礦的破壞最為嚴重和致命。漢冶萍壹直是歷屆日本內閣關註的焦點。掠奪大冶礦石,控制漢冶坪,是其外交部長、財政部長、工商部長的壹致行動。日本現代鋼鐵工業是由大冶鐵礦創立和發展起來的。概括地說,自1900以來,大冶鐵礦的低磷優質礦石通過煤鐵互銷合同被長期故意搶占,導致漢陽鐵廠不得不使用高磷劣質礦石自用;以貸款為誘餌,逐步實現對大冶鐵礦和漢陽鐵廠的長期控制,使之成為向日本供應生鐵和礦石的基地。壹方面被人壟斷,壹方面又被圍困在國內市場,搶走了大部分份額。漢陽鐵廠在產銷都受到如此致命打擊後,還能有多少生命力?從外部因素看,中國鋼鐵工業早期的不幸命運是列強暴力瓜分世界市場的必然結果。鐵廠原料供應有限,焦炭供應不足,曾被普遍認為是張之洞辦鐵廠的三大失誤之壹。實事求是地說,造成漢昌焦炭供應困難的原因,既有張之洞的失誤,也有當時外部條件的制約。張的錯誤在於先購買煉鋼設備後勘探鐵礦;在煤礦選址確定之前就確定它是違反鋼鐵企業基本建設程序的。既暴露了他經驗和知識儲備的不足,也反映了他在憂患意識驅使下的冒進和急於求成的思想傾向。保羅·曼圖在他的《18世紀的工業革命》壹書中說:“在英國,有著豐富的煤礦儲量,煤的使用在18世紀末有所增加。在那裏創建的航線網絡可能以很少的成本將煤炭運輸到所有地方,整個國家成為壹個具有適合工業增長的特殊利益的世界。”可惜壹百年後,晚清中國的洋務運動已經進行了三四十年,適合工業成長的環境依然遙不可及。他提到的三個要素,即豐富的煤炭儲量、普遍的開采和便利的交通,在漢陽鐵廠創建時並不具備。雖然近代采煤業先於晚清鋼鐵工業發展,但進展緩慢,收效甚微。某獨壹無二的開平煤礦,距離大冶鐵礦、漢陽鐵廠較遠,需要從天津經上海重新進入長江進行長途轉運,大大增加了成本。而且天津冬季封閉,無法開航。張之洞壹到湖北,就派出大批人馬外出勘探煤鐵,遇到的依然是手工開采的粘土煤窯汪洋大海。幾個煤礦都用機器開采過,但是效果不好。王三石獲得了大量的煤炭,突然被地下水淹沒;馬鞍山經過多年開采,煤質變化難以預料,但最終結果是“灰沈沈”,不適合煉鋼。地下開采本身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我們分不清這些變化是國外技術人員判斷失誤,處理不當,還是礦體本身地質水文條件復雜,難以控制。對於當事人張之洞來說,這些變化不是他能提前預知的;他無法改變或阻止。即使張之洞再等兩三年建廠,這些外部環境也不太可能有大的變化,有些挫折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經過盛宣懷、張之洞在光緒三年、十六年、二十二年長江沿岸的交替勘探,在長江沿岸接近鐵礦的地區,沒有發現適合煉鋼的煤炭資源,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最後,盛宣懷決定開發萍鄉煤礦,但仍要克服相隔千裏、交通不便、運輸困難的障礙。鋼鐵工業的原材料和產品,無論是大進大出,都必須有運輸來支撐。光緒十五年,黃河以南的土地上既沒有鐵路,也沒有公路,航運落後,無法提供必要的支持。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的重擔落在了企業身上。為了采礦,我們必須大量投資道路建設,開平煤礦、李國彜煤礦、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都遇到這個問題。開平煤礦先修運河,後修鐵路,其中唐旭鐵路9.2公裏,開平鐵路二期32.2公裏。為了把萍鄉的煤運到漢陽,首先要修建萍鄉到安源的鐵路支線7.2公裏,還要修建1906到株洲的鐵路,全長90.5公裏,7年耗資200多萬元,超出了壹個企業的承受能力。即便如此,由於粵漢鐵路遲遲不能建成,煤焦油到達株洲後仍需使用輪船或私艇,只能通過湘江、洞庭湖、長江到達漢陽,仍增加了鐵廠成本,影響煤礦發展。漢陽鐵廠焦炭供應問題不僅是壹個主觀決策問題,還受到探礦采礦技術水平、煤鐵資源相距甚遠的自然條件以及煤炭工業發展滯後、配套交通基礎設施缺乏等經濟社會條件的制約。從更深層次看,欠發達國家在早期現代化過程中,缺乏整體布局,相關產業和部門無法協調發展,相互配合。他們只靠鋼鐵行業單打獨鬥,不僅要開發礦藏,還要修建鐵路,還要爭奪市場。他們四面受敵,必然陷入艱難的困境。另壹個判斷的角度壹直在批判張之洞辦鐵廠的錯誤,就是鐵廠的選址。漢陽不產鐵也不產煤,這是不爭的事實。問題是我們用什麽尺度和視角來評價張之洞的選址。所謂“剛鐵”或“剛煤”並不是鐵廠布局的金科玉律。將鐵廠選在煤礦和鐵礦之間交通便利的地方,在冶金史上並非沒有先例。它也被列為冶金中的布局規則之壹。如果不僅僅從壹個企業決策者的角度去要求張之洞,不僅僅拘泥於水運鐵礦石200多裏,增加成本的罪名,換個角度,從促進區域現代化和城市化的角度來看,張之洞的功過可能是不壹樣的。漢口開埠和洋務運動都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產物。洋務運動三十年,湖北政壇依然沈寂。蘇雲峰認為,“張之洞到湖北的那壹年,是湖北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發生重要變化的起點。”更具體地說,湖北的工業化是由漢陽鐵廠的建立啟動的,這是壹個關鍵環節。畢竟張之洞是湖廣總督,而不僅僅是漢陽鐵廠總經理。他帶著“管八桌”、“先從江漢開始”的宏偉計劃來到湖北。從漢陽有“圈定鐵廠基業,開采鐵”所強調的“六便利”來看,考慮到鐵廠、炮廠、布廠、學校的需要和發展,以及漢口的城市建設,實現江漢崛起是他的第壹步棋。也就是說,張之洞在考慮鐵廠布局時,綜合考慮了武漢的工業布局和城市建設。雖然此時的這種考慮還不成熟和完善,但他的思路和出發點是清晰的,不容置疑的。張之洞到湖北時,漢口、武昌、漢陽是長江、漢水相隔的三鎮,各有體系,管理傳統的日常事務。說到“洋務”,無論是經濟、外交、軍事、城建、治安、警察,都要服從張之洞。整個晚清時期,湖廣總督署及其下屬管理人員在這裏起主導作用,武漢三鎮實際上成為湖廣總督直接管轄的不成文的“洋務經濟特區”。曾經以生產扣、筏而聞名的漢陽,隨著鐵廠、槍廠的到來,成為以冶煉、制造為主的大型重工業基地,催生了壹批民營機器制造、修理企業的誕生和發展。因為鐵廠的存在,漢陽會特別受到武昌這個區域行政中心的青睞,不會被漢口這個華中崛起的商業金融中心冷落。因為遠東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鐵廠的存在,漢陽進入了國際媒體的視野,並對其進行了跟蹤報道。因為鐵廠這個中國洋務運動的標誌性企業的存在,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德國亨利親王這些重量級國賓專程繞漢陽壹圈。漢陽為武漢贏得了國際聲譽,提高了國際地位。如果沒有鐵廠,漢陽如何與漢口、武昌抗衡?在漢陽崛起的同時,張之洞先後在武昌創辦了著名的第四紡織局,使武昌成為以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基地。在人口密集的商業城市漢口,壹些生產民生日用消費品的民營輕工企業率先成立。辛亥革命前,三鎮共有120多種產業,各有側重和特色。武漢作為壹個區域,初步形成了輕重工業協調發展、門類齊全、軍民並舉、官營並舉、官督商辦、民營外資並舉、結構多元的工業體系,成為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工業基地之壹,開創了武漢的工業現代化。漢陽鐵廠的興建改變了漢陽的經濟功能和地位,加強了武漢三鎮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了武漢整體的現代化和城市化。如果放在當時的沿江小城黃石港,當然能起到帶動作用,但其輻射範圍和能量,是九省通衢的武漢無法相比的,這壹點毋庸置疑。漢陽鐵廠與湖南塗鐵、蕪湖鋼鐵等手工作坊沒有血緣關系。這顆工業幼苗不是在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土壤裏培育出來的,而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西方鋼鐵工業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有其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和外部環境。張之洞的悲劇在於,他在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宏觀或微觀環境都不具備或基本不具備的情況下,在晚清創辦了鐵廠。雖然張之洞盡了力,但宏觀環境和不可控因素都不是他能改變的。這增加了這項事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悲劇性,也為近代中國鋼鐵工業的大挫折和大衰落埋下了伏筆。另壹方面,漢陽鐵廠也代表了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人類文明。壹旦植入舊的社會結構,必然成為催化劑,產生壹系列連鎖反應,必然推動原有社會結構的變化,促進地區的現代化和城市化。來源:漢陽鐵廠和洋務運動
  • 上一篇:梅西是準球王還是巨星?
  • 下一篇:金融監管發展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