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殷商頻繁遷都真的是因為黃河泛濫嗎?

殷商頻繁遷都真的是因為黃河泛濫嗎?

商頻繁遷都與黃河水患的關系

盤庚遷殷是中國歷史上的壹件大事。在商朝歷史上,這壹舉措進行了多次。據說唐之前搬了八次家,楊家則前後搬了五次家。商人的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真的與殷商頻繁遷都有關嗎?據岑先生考證,左氏商人因河患而遷徙,只是在明末才發生的,這是史家以前從未說過的。那麽,殷商遷都的真正原因是什麽呢?

周定王之前或商代的河災(傳說中的洪水除外),典籍中幾乎沒有提及,只有《尚書·孔子傳》稍微透露了這個意思,其中說:“我失於項,遷於耿,河毀。”“比”的真正含義是否如此,還有待下文八條討論。壹般來說,《孔子傳》這本書是晉人寫的,可信度不大。

在《盤庚》中有壹句話叫“只有涉水而動的人”。但“涉水入河”、“遷民”是常見的動作,並不壹定是河災。還說“淫為大虐”,“虐”有很多種。整篇文章沒有揭示洪水的含義。另壹方面,每個人都害怕洪水的無情。即使沒有統治者監管,人們也會顧不上生活,跑到其他安全的地方躲避。假設那天因為河水泛濫,盤庚搬到了壹個可以避水的地方,那麽他們絕對不會抱怨,也沒有必要壹再警告他們,因為洪水的嚴重程度自然是大多數人都明白的,也不是什麽深奧的理論。

就我所見,左氏商人因河災而遷徙,是明末才開始的,史家以前也沒說過。明朝萬歷年間,黃可續寫《古今疏浚治黃百科全書》,其中最早載有“自祖逖耿始,明萬歷三十二年”的文字。清虎威曰:“殷人屢遷,大概是壹條河。”同時,金夫的《論賈讓治河》記載“大禹神異才四百年,商賈卻為避河禍而五遷其國”,並逐漸將河禍作為商賈遷徙的唯壹原因。丁山曾說:“周瑜有雲...河水枯竭,生意蕭條...玉蘭引紀年之雲,‘文鼎三年,水壹日三竭’,即所謂江竭。”稱洹水為“河”,是“北方有水”的習慣,意思是古漢語中的“河”字不壹定指黃河。為了進壹步了解商人的遷徙是否是由黃河引起的,我們需要首先對商人或其遷徙進行仔細的研究,而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牢記以下三點。

1所在國的風俗習慣與居住國不同。

最重要的是和草住在壹起,沒有壹定的住的地方。由於近年來對社會階段的研究,有人主張商民族還停留在氏族社會階段,充其量是在商朝末期進入了奴隸制的早期階段。那麽,在沒有古人歧視的情況下,稱之為“遷都”就有些混亂了。如果套用現代科學的觀點,無非就是牧場的轉讓,與遷都的性質大相徑庭。張遼說:“(近幾年)雖然有人說商朝是遊牧生活,靠水草為生,反復遷都是必然的,但不否認躲避河災也是遷都的原因之壹……”李斐然說:“自古以來,論者多說陰都遷,實為河禍;說河災是遷都的原因之壹,但不允許說殷遷都是因為河災。否則,沒有河流影響的地區,仍然移動。”郭沫若認為“這與傳說中盤庚以前的陰人八步和盤庚(後)五步的歷史陰影頗為合拍”,是因為商代祭祀中大量使用的祭品。這種頻繁的遷徙是這個遊牧民族的壹個特征。《後外廬》也說:“史書上說唐以前八遷,而楊家前後五遷,說明楊家以前過著遊牧生活,所以不可能發生城。“大家都知道要註意這方面。其實,潘庚的文章《我不常留城,今居五州》,卻已水落石出,只是前人不知所雲,用後人的眼光去理解商族的“遷都”,所以推測較多。現在我明白了,商周的風俗不同,就是不要粗暴地繼承前人的幻想。

古典世界中許多復興的地名。

以商朝歷史上最著名也最有爭議的伯為例。皇甫謐的三博論(見以下三項)已被許多前人,尤其是王國維所駁斥。他說:“李政說文王是早晚的事,但長在西方,唐人故都,南、北、西三博之地,必無其人。這三伯是自給自足的,和《左傳》裏的差不多。此外,春秋與伯結盟十壹年(?北京)城北,是鄭的住處。《史記·五帝本紀》引黃蘭之雲,葬於野,濮陽敦丘南,東郡,為魏之地。”左傳》公子虞說去博是宋代博之地。而皇甫謐引三,名之者八十九。”重名“伯”的地方那麽多,相信並不都與商族的“都城”有直接關系,研究者要做出選擇和取舍。在博是這樣,在其他有同名同姓的地方應該也是這樣。再者,不僅地名相同,甚至與地名相關的名稱有時也相同。如《水經註(二十三)》和《諸水》:“漢哀帝建平元年,大將軍因湯葬,令錢長清去洪水,為漢之福。.....據《秦寧公傳》載,湯伐二年,渤王去戎三年,湯滅。然而,周桓王有他自己的王博唐浩,被秦摧毀。葬在征裏的是西戎的國,不是唐寅。”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寧公用了兩年時間,“出兵攻當社,與伯戰三年,奔戎,從而滅當社”,“當,社為”,皇甫謐以《西夷之國》、《朱》為例,《史記》認為“西戎王,謚號伯王,建為湯”,有點接近推測。

但無論怎麽解釋,都可以看出,叫“唐”的人,有時會和叫“伯”的地方聯系在壹起,而且不止壹個叫“伯”的地方。要追究商族的原“伯”,必須找到其他旁證,不能因為“伯”姓相同就認為條件滿足。對於商族究竟考察在哪裏的問題,前人沒有給出滿意的答案,就是因為犯了這個錯誤。提到“唐”這個名字還引起了其他問題。甲骨文中,第壹個男名是大義,但我沒見過“唐”,離別後還有壹個“唐”,其中壹個是“唐、大定、大甲”的連詞。王國維考證是:“《說文》之口為:‘叢、古文、唐。類似湯的形狀。《博古圖》中“齊侯鐘鳴”說:“我已成功為唐,已嚴於帝王之位,認命。”又曰:‘選舉有九州,為於所阻。’老公註定要有九州,除非變成湯,他才能是它。《太平玉蘭》引《歸藏》曰:“前切湯不吉利,黃金存疑”;《博物誌》亦雲。按唐的說法,就是湯,甲骨文的唐,壹定是湯的字,然後把它變成湯。“據唐和唐說,是清音和濁音。因為方言的不同,唐就有可能變成唐。僅有的壹級史料甲骨蔔辭和《金明》都以唐代湯,但西方卻出現了壹個“王博唐浩”。我不禁要問,是不是因為湯的名字和湯太像了,後人搞混了,把湯改成了湯?這不是純粹的猜測。只要看看司馬遷把商朝的博放在關中(見以下三項),Xi長慶的唐墓,鄭玄的詩註商朝在太華的太陽下就知道了。那壹系列的書都透露出混搭的痕跡。

3商族最強大時的勢力範圍

上壹篇的地名重復太多了,需要我們做出選擇,但是怎麽才能做出選擇呢?我以為關註商朝的勢力範圍是方法之壹。殷墟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無論是商人們自己制作的,還是從外面收集的,在當時看來都是壹個很棒的國家。但根據早期的甲骨文研究,商族的活動區域似乎並未超出河南中東部及其鄰近的河北、山東壹帶(配合發掘成果證明大體良好)。奈近年來推得越來越廣,僅憑後世壹些地名與相同的事實,不提出其他證據,就斷定其位置相同;我們再看看上篇提到的那麽多“博”的同音字,越覺得這樣的地理考證不僅非常危險,而且近乎魯莽。錯誤的原因是因為古史的秘密沒有被發現,商族壹直被認為是很強大的,黃河中下遊對他們來說已經完全統壹了,所以他們可以遷徙到任何地方;不知道經過這幾年的考古發現,這個觀點要大幅度修正了。換句話說,我們在討論商族遷徙的時候,也要考慮商族可能的活動範圍。

在說明了註意事項之後,斯可以進壹步討論商族的“遷址”問題。

馮京《解》說“壹切疑在河北”(指相、庚、蔽、選)。除了壹兩個未知數,我認為這個原理可以適用於商活動的中心。現在按照時間順序,把上面討論的地方列壹個表來證明我的拙見。

如果以安陽為中心,東南至濮陽,南至浚縣,北至邢臺,各在200裏之內。認為歷史以後商人居住的地區以此為中心,以前不詳。南庚在兩朝遷到“吉水流域”(即黃河)或因氐族壓力過大,那麽“唯有渡河遷民”這句話也可以找到。呂振羽說:“建國後商朝的主要根據地在今天的豫東、魯西。”我個人的研究結果和他的大致相同。顏伯贊說:“殷人最初的起點在今天河北平原西北部的沂水流域。.....最近,考古學家在沂水谷沂州發現了三種商代士兵,確切地證實了這部分殷人壹直在沂水谷生活到青銅時代。”(三兵為大和、大都、大燮)“在傳說中的契訶夫時代,它應該還活躍在河北平原乃至河北渤海沿岸,所以所謂契訶夫。根據其他傳說的暗示,殷人的遷徙,既不是整個宗族,也不是全部南遷,有的始終留在河北。”據《益州》記載,這些士兵是否是商族的遺物值得懷疑。沂水流域定居說似乎受到王國維考證的影響。另外,我同意顏說的話。如果說商族屢遷,範圍很廣,純粹是河患,沒有得到證明。(1)人們繪制了壹幅虞河地圖或將內黃河放在河的東面,但所謂“虞河”只是周定王以後的河,而不是商代以前的河(見第6節)。(2)河南省的洪水,從歷史時期來看,很少沖到黃河。所謂的“董燁”不知道離董燁有多遠(見下文第八節B項)。要想用事實證明,就必須依靠大量的考古發掘。然而,災難是人類,尤其是半開化國家最害怕的。如果說商賈為避河災而屢遷,那我們就應該前車之鑒,遷得遠遠的。為什麽我們不能壹直走200到300英裏呢?僅在這壹點上,我們很難堅持“河災”的論點。

從盤庚到帝辛,我們已經第12次沒有搬家了。從黃河歷史變遷的角度來看,可以認為黃河並沒有經過那裏。另壹方面,從社會發展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前朝所謂的反復遷徙只是遊牧部落對牧場的轉移,而後朝的不遷徙則逐漸轉變為城市生活。換句話說,這些材料碎片是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表現。由此也可以想象,奴隸制是在商朝末期才開始的。

這裏就更需要做必要的補充了。“商丘歸德於梁國睢陽”的古語,在前兩項已有詳細更正。但是,最近研究甲骨文的人,仍然固守這種解釋,對商宋的地理分層並沒有相當的重視。我們不得不做壹個壹般性發言。商族民居以商丘、亳、項、北孟為突出,分層痕跡如下:

就看安陽地區的這四個古跡,同時這四個古跡出現在貴德地區。就像前三項提到的例子,中印有四座塔,北印度也有四座塔,問題就出現了分層的跡象。再看商丘、渤、北蒙(項除外),北鄰殷墟,南有三處史跡,目前集中在商丘縣境內,特別接近史跡的再現,不像民族遷徙。這是壹個非常可疑的缺口,但是考古學家並沒有重視。毫無疑問,其他勢力,名為商司馬,相當普遍(目前豫東、魯西的鄉鎮多以“司馬”命名),都在臨漳,唯獨在商丘附近找不到伯的舊址(見上)。據陳近日介紹,商崇拜始於商,其歷史時期的帝王以商為第壹位。兩者相比,回歸德國的商丘並不是商族的發源地。

需要揭示的是邱日修的治河理論:“商朝鐘鼎決定商丘時,將分淮歸海,而河分淮,武邑分淮。”在古代,雖然有不同的意見和分歧,但他所引用的史料大部分都是錯誤的,尤其是黃河,並沒有進入妳,我們不需要做多余的反駁。

基於繁雜的考證,可以簡化為以下結論:禹既然不是皇帝,那就要看商代歷史上有沒有黃河的消息。《尚書·序》和《史記·殷本紀》都說商人屢遷,但沒有給出遷的原因。只是到了後來的《孔子傳》中,祖逖被河所滅,明末清初的人們才進壹步懷疑甚至反復遷徙是因為河災,這是研究古代河流變遷的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為了禦寒保暖,遊牧民族在壹年之內反復遷居。早期的商民族還是壹個半牧區社會。我們不應該把國家的搬遷等同於居住國的首都。這是第壹點。古代地理分層,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根據甲骨文和地形,商丘是商族的祖居地,應該在今天的濮陽。我們不要把分層的名字當成原地址,這是第二點。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做地理考古,知道商朝當日的活動中心北起邢臺,南至安陽,東南至內黃、濮陽,方圓幾百裏。所謂“遷”,大概只是對遊牧民族習慣的描述,並不清楚與黃河潰決有關。

內容取自黃河變遷史。

黃河變遷史

作者:岑鐘勉。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書號:978-7-229-16251-1

出版日期:2022年3月

定價:128.00元

分類:歷史,社會科學

  • 上一篇:中國有多少建設局?
  • 下一篇:麻辣歷史:南宋嶽飛年輕時做的幾件“蠢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