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為什麽中國歷史上殺父篡位的皇帝很少,而遊牧民族卻很多?

為什麽中國歷史上殺父篡位的皇帝很少,而遊牧民族卻很多?

第壹,儒家倫理的完善

《西周之禮》說:“忠信為禮之本;義理,禮之文也。無基礎,無文字。”所以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壹套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在確定親友、定疑、辨異、明辨是非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同時,西周的禮樂制度也作出了明確的階級劃分,包括君主父子、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等等。

後來西周禮儀崩潰,中國社會進入春秋戰國亂世。繼承了西周大量禮樂制度的魯,也誕生了主張倫理道德的大儒孔子。《論語·顏淵》中有壹句話:“齊景公問孔子政治。孔子對他說:“君君,臣,父,子。“後來就有了‘夫妻’的說法。

到了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再次大發展,出現了“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妻”的“三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五常”。

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前,當時的選官主要以“科舉制”和變種的“九品中正制”為主,非常重視孝道,進壹步強化了父子倫理觀念。

在此後的社會發展中,儒家思想被統治者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三綱五常”的觀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任何膽敢殺父的人,都會遭到全世界人民和歷史學家的唾棄,會被長久銘記。所以在漢人或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大的地區,很少有皇帝殺父。

第二,繼承制度的完善

皇位繼承和民間繼承其實沒有太大區別,主要包括“父死子承”和“兄終和”,其中父死子承包括“第壹長子繼承制”、“指定繼承人制”、“密詔儲制”等等。

如皇帝是長子繼承制的直接受益者,而漢武帝是指定繼承人制的受益者,嘉慶是密詔制的受益者。

總之,只有壹個人可以繼承大壹統,這個繼承人是有法律保障的。所以我們在歷史上經常可以看到,壹個還乳臭未幹的孩子,甚至是壹個平庸的人,繼承了皇位,但天下依舊太平。

三:皇權的加強

歷代皇帝當了皇帝後,並不像普通人壹樣和家人住在壹起,吃壹日三餐。事實上,嬪妃、皇後、親王、王子等人壹般都根據各自的等級和地位有自己的住所。

賈《龔燕疏》:《案·內則》雲:父子受命,居異宮。父子同宮;兩宮也有分別,也是四方宮。”

通常情況下,如非必要,親王或太子不能隨意見皇帝,更不能進入皇帝的後宮;嬪妃不能隨便見皇帝,皇帝也不能指定和哪些嬪妃睡覺,所以他要翻牌子,所以有些人甚至壹輩子都得不到皇帝的寵幸。

這就降低了皇帝被太子暗殺的可能性。

此外,皇帝在設置官員方面也煞費苦心,設置丞相幫助處理政務,邱/司馬幫助掌管軍隊,設置帝國幫助監督文武官員,設置三省六部,大理寺,設置宗仁府、錦衣衛、東西廠、貼署、廷尉監、等各個部門來劃分權力,監督文武官員和各種皇族,包括妳的王侯。

種種措施保證了皇權的強大和皇帝的至高無上,所以壹個皇子即使要殺王篡位,也要權衡自己的實力。

遊牧民族大多地處嚴寒之地,物產匱乏,農耕文明落後,糧食產量不穩定。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生存下去,不同部落之間經常爆發戰爭,所以與漢族相比,遊牧民族的民風更加彪悍,更加崇尚武力。

也是因為經常爆發戰爭,所以遊牧民族總是尊重強者,崇尚強者為王,只有強者才能成為領袖。當領導者軟弱時,他需要另壹個強者來代替他。

所以對於很多遊牧民族來說,只有強弱之分,沒有父子之別。兒子奪父位是天經地義的,別人奪位也是天經地義的,也就是皇位候選人的普遍性。只要妳覺得自己足夠強大,就可以參與王位的爭奪。

所以遊牧民族內部的權力鬥爭其實比農耕文明更加激烈,這也是遊牧政權往往壹夜之間崛起,然後短時間內衰落的根本原因。

甚至為了節約資源,也有兒子繼承皇位,嬪妃的情況。當時,王昭君去了邊疆,和呼韓邪單於結了婚。呼韓邪單於死後,他與呼韓邪單於的長子再婚。

由於文明的差異,中國歷史上殺父篡位的皇帝很少,但遊牧民族很多。事實上,無論是遊牧民族還是農耕文明,這都是基於現實和文化傳承需要的最佳選擇。

當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廣泛任用漢族官員,開始逐漸漢化,這就是漢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和號召力。

  • 上一篇:冰川國家公園的歷史演變
  • 下一篇:福建菜系介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