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踢毽子的歷史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踢毽子的歷史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有壹位非常著名的女詩人,名叫許,她因才貌雙全而深受蜀國主人孟嘗君的喜愛。因此,她被授予華瑞夫人的稱號。華銳夫人很小就擅長寫文章,尤其擅長詩歌。

後來在無聊的宮廷生活中,華銳夫人非常喜歡踢毽子打發時間。據說午休之後,吃完午飯和茶點,華瑞夫人會自己去禦花園散步,但更多的時間是在宮前踢毽子。

華銳夫人踢毽子的時候,總是把大裙子的下擺拉起來套在腰上,然後對著宮女們踢。如果華銳夫人自己踢,會越踢越用力,經常踢到前廳牌匾後面的毽子。

這時候,華銳夫人就會把宮女叫來,讓她們用竹竿把毽子弄下來,然後再踢。華銳夫人踢毽子的姿勢很好看。前踢、後踢、左踢右踢,雪白的雞毛毽子在華銳夫人腳邊來回旋轉。宮女們歡呼得停不下來,就這樣,華瑞夫人直到吃晚飯才罷休。

踢毽子又稱“毽球”,在中國古代壹直廣泛流傳,是壹項歷史悠久的民族體育活動。經常開展這項民俗活動可以使人們鍛煉肌肉,促進健康。在古都北京,踢毽子還有壹個詩意的名字叫“香菱”。

關於毽球的起源,有壹個傳說是毽球“起源於軒轅黃帝”。當時毽子叫“咚”,是練習武士的器械。“董”被古人解釋為“皮毛丸”。

據說踢毽子是古代黃帝發明的。這顯然是後人對聖人的壹種孝敬行為。人們把黃帝視為靠山,把所有發明創造的成就都歸於黃帝壹人,其實是不靠譜的。因為踢毽子是精品中的精品,幾乎不可能找到起源時間的確鑿證據。

顯然,“毛丸”和毽子是兩碼事。還有壹個傳說是羽毛球“起源於嶽武穆,它是用箭的羽毛和石頭的質量來玩的,以緩解軍隊的無聊。”同樣,這個傳說也沒有可靠的證據,“箭”和“針”也不壹樣,不可信。

根據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踢毽子起源於我國漢代,六朝和隋唐時期盛行。踢毽子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沒有確切的記錄表明它始於何時。

考證古代名物都認為踢毽子起源於古代蹴鞠。如宋高澄在《說苑》中把踢毽子稱為“蹴鞠遺風”。

唐朝以前的弓是用鳥毛做的,和毽子的羽毛不壹樣,但也是用腳玩的遊戲,所以蹴鞠和毽子確實有些血緣關系。

據文物考證,漢代畫像磚上已經出現踢毽子的圖像。照此推斷,踢毽子最遲起源於2000年前的漢代。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而熟練地踢毽子了。

到了唐宋時期,踢毽子更加流行,踢毽子的技術也更加高超。根據

宋代文學家高澄在《物的起源》中記載:

現在的孩子把鉛和錫當錢,上面插上雞毛,稱之為“鏃”。他們三五成群的走著踢著,裏外便宜,拖著槍,弓著膝蓋,頓著肚子,佛珠,剪刀,綁匪。

由此可見,此時的踢毽子已經具備了邊跑邊踢的技巧,人們不僅可以用腳踢毽子,還可以用膝蓋、腹部、頭部來玩踢毽子的把戲。這就是“弓起膝蓋”、“挺起肚子”、“佛珠”。

古籍《唐代高僧傳》(卷19《佛傳》)記載:

12歲那年,薩滿慧光在天街井場踢毽子,連續踢了500年,大家都在旁邊看得很熱鬧。佛陀被冒犯了,說:這孩子這輩子有工作了。

也就是說,壹個叫巴陀的和尚去洛陽,他在路上遇到了12歲的慧光。當時惠光在天街井場踢毽子,連續踢了500下,觀眾驚嘆不已。

巴托是北魏人。他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創始人。他很喜歡慧光,收他為徒。慧光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

羽毛球的壹種就是毽子,反踢就是用腳外側踢,也叫“轉”。經過500次的反踢,可以看出慧光的腳很厲害。踢毽子甚至影響了少林寺的武術,少林僧人也曾將踢毽子作為練武的輔助工具。

到了宋代,由於踢毽子的人多,也出現了以賣毽子為生的小生意。南宋詩人精心撰寫的《武林往事》卷六《小掮客》壹文,列舉了當時都城臨安經營風箏、粘棍、羽毛球、鴿鈴、象棋、彈弓等各種玩具的小生意。可見當時已經有專門賣羽毛球的店鋪了。

南宋還有壹位著名的文學家周覓,他也在他的《通俗匯編》裏寫過壹篇《踢毽子》。原文記錄如下:

今天北京在這部劇裏是最熟練的,有額頭,有鼻子有嘴,有肩膀有腹部,都可以代替腳。如果壹個人能同時數清敵人,就不會整天圍著他轉。

由於踢毽子富有趣味性和觀賞價值,成為許多古代藝人的收藏珍品。同時也是民間藝人的創作題材。

明清瓷器上常有工匠畫的踢毽子圖。古代畫家也畫踢毽子場景,清代風俗畫集《北京民俗百圖》中的踢毽子圖是最著名的壹幅。

  • 上一篇:蘇軾的禦史臺詩案,壹座文學的監獄
  • 下一篇:《紅樓夢》有好幾個版本。有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