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平地泉鎮的歷史演變

平地泉鎮的歷史演變

合並前平地泉鎮的歷史發生了很多變化。清代曾長期作為牧之察哈爾右翼黃征旗的駐地。光緒年間,為了支付庚子賠款,清政府被迫允許教會在此置地招人種籽。後來,民國政府設立墾荒局,對大陸移民實行墾荒政策。蒙古族的牧地開始逐年開墾為耕地,村落逐漸定居在平地泉鎮。民國時期平地泉為豐鎮縣第三區,辦公地點在平地泉村。平地泉鎮自古位於山西省的貴綏(今呼和浩特)、桃林(今察哈爾右中旗)、大同壹帶,商店、作坊等各種服務加工業滿足了商旅人士的需求。日益成為周邊地區貨場的集散地。如今留存在平地泉鎮的古城遺址,是當時商業繁榮的見證。民國8年(1919),京綏鐵路修到蘇集時,原設計在平地泉村建平地泉火車站。但由於平地泉地區天主教徒和教民的幹擾和反對,駐地不得不遷到平地泉以北的老祖嘴(今烏蘭察布)。因為站名已經備案,不便更改。車站建成後,仍沿用“平地泉站”。

民國三十七年(1948)九月,集寧縣、正黃旗解放。濟寧縣老坪地泉設為第四區。CCBA位於平地泉村,現已建立舊平地泉鄉。1957撤區建鄉,設立老平泉鄉,隸屬濟寧市郊區管轄。1958年9月,公社從農村成立。1959年2月,撤銷平地泉鄉、白海子鄉、三號鄉,成立平地泉人民公社。1962分為平地泉、三號地、白海子三個人民公社。1964年8月劃歸察哈爾右翼前旗管轄,11生產隊。1983撤銷公社,建立平地泉鄉。1994年7月撤鄉並建平地泉鎮。

據說濟寧路古城在地下沈睡了500多年,中華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朱家江山傳了十六代,延續了276年。明朝最後壹位皇帝朱由檢是明朝歷史上壹位非常成功的皇帝。他很有事業心,在接替他哥哥後,努力挽回局面。然而,朱由檢的心靈是強大的,他的生活並不強大,他出生在壹個不合時宜的時間。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京,朱由檢在景山公園壹棵歪脖子樹上自縊,結束了明朝。

明朝亡後,滿清入關,李自成滅亡,中國改姓愛新覺羅。清朝是中國最後壹個封建王朝。“康乾盛世”達到拋物線頂點後,中國這個東方大國迅速轉入衰落。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壹邊,歐洲經歷了工業革命,西方列強迅速崛起,亞洲島國日本發生了明治維新。

由於清朝的腐敗和資本主義列強入侵的加深,特別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陷入了極端的民族危機。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亞洲第壹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宣告成立,清朝滅亡。嗯,這個民國就是集寧路古城遺址“大成至文生王玄寺學碑”出土的朝代。

那麽,現代濟寧是如何開始的呢?何時何地成立的?

現代濟寧的誕生,直接得益於20世紀初中國西北壹條鐵路大動脈的修建。

說起現代鐵路,人們自然會想到壹個人,中國第壹代“海歸”的代表詹天佑。因為詹天佑設計並主持建設了京張鐵路,那是我國第壹條由我們設計建設的鐵路!

1905年5月,清政府批準修建京張鐵路,任命詹天佑為總務部、總工辦(後升為總務部、總工辦)。同年9月,京張鐵路開工,1909年8月建成通車,歷時四年。京張鐵路通車前,清政府決定修張家口至貴綏(今呼和浩特)段。1911 11,開到陽高的時候因為武昌起義停了。

民國成立後,道路繼續修建。1914展到大同。5月1914大同至豐鎮段開工,9月1915通車。1965438+2006年,京張、張遂合並,更名為京綏鐵路。1965438+豐鎮至蘇集段2009年9月開工,6月1920建成通車。

京綏鐵路1919修至蘇集時,根據既定圖紙,在前察旗平地泉鎮設計修建了壹座二等站——平地泉火車站。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平地泉的天主教堂失去了飛蛾。外地神父煽動當地教民反對車站經過坪地泉,鬧得沸沸揚揚。

據說卓資山新總段遇到此事極其撓頭,趕緊向上反映。中國近代許多外交摩擦都與教會有關,往往成為列強訛詐中國的“抓手”,被稱為“事變”。所以當時鐵路局不敢“強行征用”也不敢“強行拆除”。它決定惹不起,躲不起,指示卓資山新總段另選廠址。

我應該在哪裏建造它?經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察,平地泉村以北10公裏處有壹個地方叫“老鴉嘴”(烏鴉在當地方言中被稱為“黑老烏鴉”,這裏的“烏鴉”音與“哇”相同,讀作wā,下同)。

這是壹個人口稀少的小村莊。除了壹個車馬大店外,主要是黃、趙兩個大家族,還有幾個實物名。方圓是壹片綿延數英裏的荒野。

從技術角度來說,車站改成老烏鴉嘴的時候對原圖稍作改動。從平地泉到卓資山原本是壹條弧線,但從老烏鴉口到卓資山接近於壹個鈍角。

經論證和請示,京綏鐵路局工務處決定將平地泉站正式北移至老鴉嘴。因為站名已經備案,不便更改。駐地北移後,仍沿用“平地泉”的名稱。

從此“老鴉嘴”的村名換成了平地泉,改名為“老平地泉”,以示區別。

當時新平泉屬民國察哈爾特區豐鎮縣管轄。為了便於管理,就教19濟寧城關區叫平地泉。1921年秋,豐鎮縣墾殖局遷至平地泉,更名為“平地泉墾殖管理局”,準備在此設立縣治。

當時平地泉墾殖局局長名叫楊寶初。他認為“濟寧”曾是金代的縣名,元代的“路”名,意為“公平太平”,象征“吉祥平安”,於是決定將平地泉墾殖局更名為“濟寧墾殖局”,並報請批準。

1922年2月,察哈爾工業廳正式批準平地泉墾區管理局更名為“濟寧墾區管理局”。

2月1924,15,“濟寧墾區管理局”正式改為濟寧縣,隸屬察哈爾特區。

至此,濟寧的大名再次代代相傳,現代濟寧由此開始,新老濟寧的文明天意相連。

現在大家都清楚了,“老烏鴉嘴”是近代濟寧建市前的村名,平地泉站就是現在的濟寧火車站。

濟寧建縣後,平地泉成為縣政府所在地,稱為平地泉鎮。雖然後來幾經更名,但在1956濟寧建市前,人們稱濟寧城關區為平地泉,甚至外人只知道平地泉,而不知道濟寧縣城。

京綏鐵路1921通車後,由於坪地泉是壹片新土地,又是長城外的十字路口,全國各地的商人和農民都以同樣的速度趕來,車站附近迅速成為壹片繁華的商業區,坪地泉也開始遠播四方。

1921年9月20日,為紀念京綏鐵路於1921年5月20日開通,交通部京綏鐵路局印制了《中國國有鐵路京綏鐵路建設簡介》壹書,當時不對外出售,供內部閱讀。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京綏鐵路平地泉段建設的權威記錄。

前交通總長葉恭綽在序言中寫道:“九年十二月剛從平地泉到卓資山,念了四個多月的月。今年5月,我到童弟報道。總的來說,整條路長達兩千多裏,橫跨五個省區,北有蒙古,南有金朝,東有熱紮,西有河套,還有蒙奇、青海、居庸關、嘉魚兩關,國內外貿易、旅遊必然走壹條路線,太棒了!”

《此路建築緣起》寫道:“中途停溺多年,九年壹月剛抵坪地泉。”

《此路工程流程》寫道:“八年秋,豐鎮接管幹線。九年四月到平地泉,十年壹月到卓資山。”

以上信息很重要,告訴我們三個關鍵時間節點:京綏鐵路1920 65438+10月到達平地泉,4月到達平地泉,6月5438+2月到達卓資山。

所以近代濟寧的開埠時間應該是1920年,正好是90年前!

我們無法考證老鴉嘴村是哪位工人或技術人員挖到了第壹把鐵鍬,砸出了第壹根道釘,但那壹挖壹砸,創造了壹個新世界,誕生了壹個新濟寧!

這是濟寧近代劃時代的事件。

鐵路修到老烏鴉口的時候,還有壹個鮮為人知的“小插曲”。

據說1919年底,京綏鐵路臨時改道老鴉嘴,這個只有五六戶人家的小村子頓時沸騰了!人們議論紛紛,除了新奇,村民們不知道這個叫“鐵路軌道”的東西會給村子帶來什麽。

別人都是旁觀者,黃老三壹家卻面臨著選擇。鐵路修理工不止壹次找他談過,要求鐵路穿過他家沙河以南的大片農田。他們發布了三個通知:

1.將來,鐵路軌道上會有壹列火車。火車只會沿著鐵路軌道行駛,不會踏足鐵路軌道兩側的耕地;

2.鐵路軌道占用的畝,由鐵路局按放地價格收購,同時補償耕種的間接損失;

3.修鐵路是民國開發西北的壹項重要國策。由政府授權的京綏鐵路局實施,全體市民必須配合,不得反抗。

作為家人,這可讓黃老三擔心了。如果同意鐵路局,不知道是福是禍。不同意,怕妳小胳膊擰不過大腿。我們做什麽呢我們只好召集全家商量對策。

作為最大的烏鴉嘴,黃氏家族人數眾多,在當時的村子裏舉足輕重,所以其他村民也參與其中,事實上還召開了村民會議。

經過激烈的討論,人們的意見逐漸壹致:

1.鐵路局表示,列車今後只沿鐵路軌道行駛,不會涉足鐵路軌道兩側的耕地。這純粹是忽悠。當牛瘋了,馬受驚了,誰能保證火車不會“狂奔”?況且秋天莊稼熟了,風幹的東西也幹了。這火車著火了,不允許把整個莊稼點著。

2.地價壹天比壹天高。誰知道幾年後市場會漲多少?按現在的價格賣地,就虧了!

3.黃氏家族從柴溝堡來到這裏開墾土地。到現在已經是祖孫三代,家庭很多。他們不能聽天由命,任人擺布。就算打起來,那些外國人也不壹定能占到便宜。

於是矛盾不可避免地激化了。當鐵路局的工人把枕木扛到黃家人的土地上時,黃家人搶著把枕木扔到界外,工人再扛,黃家人又把枕木扔下,於是打架就爆發了。高家剛來老烏鴉口的時候,受到黃氏家族的照顧,所以高家兄弟在關鍵時刻表現得很勇敢,加入了黃氏家族的陣營,與修路人作戰。

幾番動手,雙方都受了傷,情況變得嚴重起來。

這時,該科接到綜合科的通知,決定妥協。鐵路向東彎曲繞過黃家地。

我們無法猜測是什麽迫使鐵路局做出讓步。或許是民國初年民權的彰顯,或許是危急形勢的結果,或許是體恤民情,或許是建設時期的緊迫,又或許是...

這個“小插曲”真的是真的嗎?是的,劇情是我的想象,故事梗概來自陳正湘的《黃佳亮傳》(集寧文史資料第二輯)。回憶如下:

“民國八年,平綏路巖土修到濟寧。按照當初的勘探設計,這條鐵路應該從黃和趙面前經過。黃之不肯讓,堅決不肯賣給土地;鐵路工人強迫黃去阻止他,因此他們打了許多次,和他的許多兒子都受了傷。此時,高家兄弟已遷居,並幫助黃與築路工人作戰。後來,鐵路讓路,向東移動了壹英裏多,拐了壹個大彎。只是因為鐵路東移,黃佳亮的布店、鐵匠都搬走了,小商埠消失了,九龍街上建起了很多店鋪。回憶起這段往事,趙連成惋惜地說:‘鐵路東移了,店鋪搬走了,這裏不熱鬧了。’

還有壹種說法,當時車站打不出井,就在黃佳亮村西(聯盟電視臺臺前東南)打了壹口井,為車站用水鋪設管道。管道穿過黃的田地,黃不讓,就打起來了。"

這兩種說法哪個是正確的?我覺得是第壹種,就是黃氏家族反對鐵路占領,發生了爭鬥,最終迫使鐵路東移。有兩個原因:

首先,我們來看看濟寧的地圖。京包鐵路面向黃佳亮,有壹個明顯的東彎,是非常典型的“繞道”痕跡。這裏沒有水,也不是山。這樣設計的唯壹原因就是人為繞過了。

我們在哪裏可以觀察到這個大彎?現在是通州路南立交橋。站在橋的東側向西南方向望去,壹個半圓盡收眼底,非常明顯。

第二,從常理上來說,如果只是壹根水管從路的前方穿過,黃家人不會如此任意阻攔,會毫不猶豫地打起來。只有觸及到黃氏家族的根本利益,他們更在意,才能發展成雙方的群毆。

因此,黃佳亮的抗爭可以說是集寧歷史上第壹起“因征地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從鐵路被迫讓步,繞道東進來看,當時的鐵路局是以人為本,講求人權、民主、法治。

總之,老烏鴉嘴把鐵軌連接起來,開始修建壹等站——“平地泉站”,村名也改名為平地泉。

1920,平地泉至卓資山段2月建成通車,5月,1921,卓資山至綏遠段建成通車。之後,京綏鐵路修至包頭鎮,於6月1923正式通車,全長817.9公裏,也就是今天的京包鐵路的前身。

  • 上一篇:歷史人物故事繪本推薦
  • 下一篇:雨果的《九三》概括了~ ~ ~迫切需要的內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