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聯賽的歷史意義。

中國聯賽的歷史意義。

清朝的腐朽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暴行,讓孫中山產生了反清革命的念頭。甲午戰爭後,孫中山看到腐敗的清王朝已無希望,毅然走上革命道路。1894 165438+10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壹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從65438年到0905年,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發起成立同盟會,以“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建立中華民國,平均地權”為政綱。在《人民日報》的刊行中,孫中山將其解釋為“民族”、“民權”、“民生”。簡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

民族主義就是“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還我主權於我政府”。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反抗滿清貴族的壓迫,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但不是種族報復;第二,中國各民族權利平等,實現“五族和諧”;第三,改變中國受帝國主義列強欺淩的局面,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孫中山看到當時中國的社會危機是“外國逼的”,解決民族壓迫問題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的統治。推翻清朝既可以在國外打擊帝國主義列強,又可以在國內實現各民族平等。因此,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具有廣泛的號召力。它在動員人民反抗清政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民權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內容。其基本內容是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實現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人民民主權利。孫中山認為,封建專制是“平等自由的公民力所不及的”,只有“民主憲政”才是“最合適”的政治制度。因此,在中國推行民主政治迫在眉睫。他論證了民權與民族主義的關系,說民族主義是要掃除“現在的壞政治”;民主是徹底探索“那種壞政治的根源”,這兩個學說是壹個完整體系的兩個內容;這兩次革命是壹個行動的兩個方面。孫中山先生根據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理論,結合中國的時代特點和國情,首次提出了中國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督分立的憲政方案。“五權分立”還包括人民的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其基本精神是直接民權,其中選舉權和創制權體現人民主權,罷免權和公民復決權是人民保留期間的收回權。五權分立、直接民權的思想,體現了孫中山對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批判精神,閃耀著革命民主的光輝,從理論上解決了當時迫切的問題,即奪取和建立政權。但對於如何消除“惡政之根”,孫中山未能給出滿意的答案。

民生是三民主義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其主要內容有:壹是地權平等;二是控制資本。辛亥革命時期民生的主要內容是“平均地權”。孫中山看到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土地被少數人壟斷,貧富差距懸殊。為了避免將來發生二次革命,他提出了均地權的思想,“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要壹戰而成”。平均土地所有權的具體方法是“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地價仍歸原所有者所有,革命後社會改善進步所增加的價格歸國家所有,由人民享有。”列寧評價孫中山的主張是“孫中山綱領的每壹行都滲透著戰鬥的和真誠的民主”,“是真正偉大的人的真正偉大的思想”。列寧還指出,孫中山的主張“首先是同社會主義幻想和防止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即防止資本主義的願望相結合,其次是同宣傳和實行激進的土地改革的計劃相結合”。列寧認為這是小資產階級的幻想。但列寧也指出,孫中山的政治綱領和土地綱領具有“革命民主的內核”,因為它們是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的反封建綱領。資產階級占有國有土地不是社會主義,只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壹句話,民生的本質是塗著小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的國家資本主義。

三民主義也有嚴重的缺陷。比如民族主義還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綱領,希望帝國主義能贊助中國革命;民權沒有提出動員民眾的具體措施,這是對封建勢力的極大妥協;民生反對農民“把富人的田占為己有”,等等。但三民主義是當時亞洲最完整的具有民主意識形態的革命理論。它的本質是進步的和革命的。它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

  • 上一篇:《贊歌》接近尾聲:傅柔生和楚牧要結婚了。顏子芳的結局是不是有些出乎意料?
  • 下一篇:長安銷售265,438+0.95萬輛,增長24.48%,CS75銷售3.28萬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