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三晉文化概論古代山西的地理環境

三晉文化概論古代山西的地理環境

三晉文化概論古代山西的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也稱地理形勢或地理背景,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構成人類生活的客觀基礎。壹般來說,壹定的地理環境是壹定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形成壹定類型或性格的前提。如果把各個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的表演比作悲喜劇,那麽這些民族和地域所生活的地理環境就是這個悲喜劇得以表演的舞臺和場景。英國著名教授李約瑟教授曾經說過,“地理背景——中國文化發展的表演舞臺。事實上,地理因素不僅僅是壹個背景,...是造成中歐文化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所涉及的壹切的重要因素。”(中國科學技術史)同樣,三晉古文化作為中國地域文化之壹,深受古代山西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重點介紹壹下古代山西地理環境的特點。

山西省的地理定位與組織演變

今天,山西省是中國的地方行政區之壹。其方位約為北緯34.5°至40.5°,東經110.2°至114.5°。它的輪廓是從東北向西南傾斜的平行四邊形。山西四鄰,東、南、西三面與鄰省有天然界線:東臨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南接黃河、中條山與河南,西接黃河、呂梁山與陜西,北接內蒙古。今天的山西地區只是古代的壹個地理概括,因為地處太行山以西,所以叫“山西”;古人從北向南看,在太行山的右側,所以又叫“山右”。

山西作為中國的壹個行政區,始於元朝。秦始皇統壹後,實行“郡縣制”。今天山西分為太原、上黨、河東、雁門、雲中、岱崮六縣。漢武帝在位期間,實行“十三州刺史部”,今陜西劃歸並州刺史部,管轄除河東、戴軍以外的所有郡縣,以及內蒙、河北的壹部分。唐太宗實行“道”的行政體制,現在的山西叫河東道,大致管轄整個山西和陜西、內蒙、河北的壹部分。在宋太宗,道統被“道”所取代,唐代河東道改為河東道。由於山西地處黃河以東,唐宋時期的河東道、河東道主要占據山西全境,所以後人往往以“河東”作為山西的通稱。元朝滅南宋後,實行“中書省”“行中省”制度。今天的山西省叫“河東山西路宣傳慰安所”,直屬中書省,管轄整個山西。這就是以“山西”作為中國地方行政區域名稱的開始。明初繼續實行“中書省”、“中書省”制度,設置“山西中書省”,後改為“山西承宣局”、“山西布政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山西省”的名字。山西省的行政區在清朝正式建立,到今天也不變。由於古晉國和魏、漢、趙三晉的主要部分疆域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內,所以時至今日,人們常常用“晉”或“三晉”作為山西地區或山西省的代名詞或簡稱。

鑄造農耕文化的優越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是地理環境的自然因素,也稱自然地理環境,主要指地質、水文、氣象、自然資源等各種條件。古山西地區,尤其是山西南部的古河東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屬於黃土高原腹地,土壤疏松肥沃;地處黃河流域中下遊,水資源豐富;氣候溫暖濕潤,物產繁茂豐富。這些方面的有機結合,為發展農業生產、鑄造農耕文化提供了優越的氣象和地理條件。

(1)山西屬於黃土高原腹地,俗稱山西高原。太行山和呂梁兩個山系,東西兩側聳立,中間是壹串串串珠狀盆地。從東北到西南依次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等。,略呈北高南低的梯形排列。盆地周圍是起伏的黃土丘陵。盆地和丘陵地區的黃土堆積深厚,土壤結構均勻,質地疏松,礦物成分豐富,不易風化,保水供水性能好,不僅易於耕作,而且非常肥沃,有利於農作物種植。正如李約瑟教授所說:“黃土是非常肥沃的土壤,不用淋溶,耕種的莊稼可以施肥很多年。它的蓄水能力使它能在少雨的情況下獲得豐收。因此,可想而知為什麽黃土地區是中國古代農業最古老的中心地區。”(中國科學技術史)

(2)山西省西部和南部被黃河環繞,南部處於黃河中下遊交匯處,水面寬闊,水流較大,黃河及其支流縱橫交錯。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自北向南流經中部盆地。其他支流有南部的澮河、涑水河、沁河。省內東部和北部有屬於海河水系的桑幹河、滹沱河和漳河。原始社會初期,人類過著采集狩獵的生活,河流是用來維持生命的飲用水的主要來源;在原始農業日益成為主要謀生方式的時候,河流是澆灌土地、提高收成的基本條件。因此,原始人類始終遵循“擇水而生”的原則,壹切原始農業生產都是在河流的保護下形成和發展的。這就是為什麽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或“母親河”。

(3)在古代,山西曾是壹個氣候溫暖濕潤,河湖遍布,林草茂密,動物繁盛的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區,受黃河水和汾河水的浸潤,緯度和地勢較低,溫度相對較高,更適合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和人類的繁衍生息。例如,這裏出土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動物化石包括大象、野牛、野馬和劍齒象、長毛犀牛等哺乳動物。、魚類、海龜、巨海貍等水生動物,甚至大熊貓、東方劍齒象、華南的巨貘、蘇門羚等亞熱帶動物。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氣溫又回升了。從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到夏商周時期,這裏的年平均氣溫大多比現在高兩度左右,冬季氣溫高三到五度(見竺可楨《最近五千年中國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所以雨量充沛,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地。據說當時山西的森林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63%,草地占6%(中國農業史:中國森林資源的變遷)。時至今日,在中條山順王坪西南的山峰中,仍保存完整的有200多平方公裏,面積約1.2萬畝。其中發現了珍稀的連香樹古種和壹些珍稀的國家保護動物,是我國北方唯壹的原始森林區。

新石器時代是文明社會的前夜,以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為標誌,表明人類已經從依賴自然的采集狩獵經濟向改造自然的生產經濟飛躍,原始農業生產成為人們經濟生活的主要手段。中華文明的精髓是農業文明,中華文化的主體是農耕文化。古代山西地區,尤其是山西南部的古代河東地區,因其發展農業生產、鑄造農耕文化的優越自然條件,率先升起了文明的曙光,構成了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直接源頭。

自古以來兵家必爭的重要戰略位置。

古代山西地理環境的另壹個特點是其山河形勢和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軍事和政治戰略意義。

山西的地形,正如清代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所說,“外之山川,謂之完滿固”(《讀史記》),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東部以太行山為主要山脈,恒山、五臺山、太嶽山、中條山呈東北-西南方向“多”字形排列,是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西部有以呂梁山為骨幹的山系,有在陜陜大峽谷間奔流的陶濤黃河。在南方,中條山與黃河互為內外;北外有陰山沙漠,內有長城關隘。山川的形勢構成了天然的屏障。東面太行山之間有壹條“太行八龍”,是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的交通隧道。北方的長城關隘是進入中原的必經之路。貫穿中國中部的壹系列串珠狀盆地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境內河流河谷縱橫交錯,為進出該省提供了便利。所以軍事上,按照山西,可以依山控水,進退有度,按高險攻防,順勢而為。只要利用好潛力,開辟資源,駐軍,防守,扭虧,就能保山西;守住山西,就可以“摑天下之背,扼其喉”,立於不敗之地。這說明山西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同時,山西位於中國的北方和南方。南部屬於中原農耕文化區,是我國原始人類開發最早的地區之壹,也是中華文明曙光最早升起的地方,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傳統;北部屬於北方遊牧文化區,是中國古代戎狄人馳騁疆場的廣闊場地,具有深厚的遊牧文化基礎。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山西成為了中原古文化區和北方古文化區的有機結合體,成為了中華(漢)民族和戎狄(胡)民族錯綜復雜交流的大舞臺。這不僅奠定了山西古代文化發展的歷史格局,而且對中國的朝代更替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戰略意義。中國歷史上統壹而強大的王朝始於夏朝。雖然除了夏初定都山西(安義)之外,其他朝代如周、秦、漢、隋、唐、北宋、元、明、清,都不曾定都山西,但其都城都從未遠離山西,無論北宋以前的“西京”(今陜西長安)還是“東京”(今河南洛陽、開封)。正是由於山西經常出現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點和被稱為完美鞏固的山水地理優勢,山西自古以來就處於重要的戰略地位。

山西地理形勢的重要戰略意義可以用下面壹句話來概括:“治天下重鎮,亂世強諸侯”。也就是顧祖禹說的:“京師之安,往往取決於山西之亂的整治”;“天下之局勢,必取山西”(《讀史記》)。

壹方面,在中央政府強大鞏固的時候,山西是重要的屏障,起到了保衛首都的作用。在中國歷史上,對中央政府構成嚴重威脅的外部勢力主要來自“人性強、慣於軍事”(隋書地理)的北方遊牧民族。所以,依托山西的地緣優勢,以河為防,以山為塞,既可以抵禦北方人民從外部的南下入侵,又可以從內部平息叛亂,穩定政局。同時,山西還有“北有馬用,南有鹽池之利”(顧祖禹《讀史記紀要》)和豐富的糧、煤、鐵等物產資源。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河東(指山西)富庶,京畿有資”,是中央王朝的財政和軍需來源,在抵禦外敵、統壹內修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歷代都非常重視山西的軍事建設,派駐重兵,任用重要官員,修築長城,儲存糧食以備不時之需,使山西成為鞏固中央政權的軍事重鎮。這種局面始於西周初年,當時晉國是重要的諸侯國,止於封建社會末期的明朝。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前,山西的大同府和太原府是抵禦蒙古南下入侵的兩大邊防重鎮。定都北京後,山西對帝都的支持作用更加直接和突出。比如標誌著明朝衰落的“民變”,在蒙古瓦拉部突破大同防線後,打敗了明軍,俘虜了明英宗;再比如滅明的李自成起義軍。也是在山西由南向北,經大同、宣化到達北京。所以顧祖禹總結說:“明朝由燕決定,都城的安危往往取決於山西之亂。蓋以上遊之勢,亦在山西。”(《讀史記》)

另壹方面,當中央政府衰弱崩潰時,在山西有地方勢力或職業的北方民族,往往能在這裏形成強大的諸侯。他們依托山西進退有度、攻守分明的地理優勢,乘勢而上、物產資源豐富,或西入關,或南下中原,直接威脅進而控制、推翻中央王朝。壹旦天下大亂,他們可以稱王。例如,正是從山西太原,唐元和李世民揭竿而起,進軍長安,摧毀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而且,越是政治動蕩,山西的戰略地位就越突出。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十六國北朝、晚唐五代是最長的大動亂時期,山西成為亂世天下大勢之源。可以說,春秋時期的晉國和魏漢趙三國之所以能長期稱霸天下,重要的客觀條件就在於擁有山西這個戰略要地。正如晉代大夫胡琰在楚謹爭霸決戰城濮之戰前所作的分析:“勝仗者,勝諸侯;不敏捷,則無傷大雅。”所以顧祖禹曾說,“秦能滅晉,晉三分,而力不足以拒秦。”十六國北朝,從西晉後期出現漢、趙,到北朝滅亡,歷時近三百年。這壹時期,山西再次成為亂世中強諸侯的活動基地。最引人註目的是,戰爭的序幕首先在山西揭開,最後在山西結束。首先,匈奴人劉淵在山西平陽(今臨汾市)建立了趙國的漢國,開啟了十六國之爭的結束。最後,鮮卑族拓跋族在山西平城(今大同市)建立的北魏國,結束了北方割據局面。近百年來,山西在中原乃至全國的軍事政治局勢中,都扮演著重要的戰略角色。唐末五代,中原地區出現了侯亮、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三個朝代,歷時半個世紀。其中,除了後唐的都城洛陽外,都是開封。後來的唐朝、後晉、後漢,都發展成為以多災多難的山西太原為根據地的強大割據勢力(舊五代晉高祖紀的歷史),進而渡江建立國家政權,再次顯示了山西在全國政局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 上一篇:蘇格拉底是誰?
  • 下一篇:初中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描述宋遇刺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