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日本六大財團的形成和發展

日本六大財團的形成和發展

日本現代財團制度形成於戰後日本經濟恢復時期,之後日本分別經歷了四次經濟蕭條。分別是:1964年日本舉辦奧運會後,日本經濟從想象中的繁榮陷入了急性蕭條;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給日本工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1973年原油價格上漲三倍時,日本實際GDP增長率從60年代的10%下降到1974年的負增長,隨後出現了長達四年的經濟蕭條。1985年7月的日元風暴中,廣場協議簽訂後的兩周內,日元升值100%,變化很大。幾乎在壹夜之間,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變得昂貴,日本的工資水平達到世界最高,這使得日本經濟面臨巨大的挑戰。1997東南亞金融危機波及日本,日本財團的基金會主辦銀行遭受巨大打擊。經營環境逐漸惡化,壞賬越積越多,利潤率不斷下降。壞賬總額高達73萬億日元(約合6500億美元)。這四次經濟蕭條幾乎每10年發生壹次,既是周期性經濟變化的結果,也是國家較量的產物。日本的經濟崛起之路並非壹帆風順,而是伴隨著激烈的競爭和爭奪,其慘烈程度不亞於戰爭中。貿易立國、制造業立國的國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體現為對“商權”的爭奪。這種“商權”鬥爭的具體體現,就是不放過從高級資源到低級市場的整個產業鏈中的每壹個環節。

日本財團的核心企業綜合商社在這場“商權”爭奪戰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綜合商社在貿易、投資、金融、人才、信息、物流等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實質上已經成為財團內部乃至日本社會的經濟總參謀部。在日本企業海外擴張的過程中,綜合商社必然是第壹個進入某個市場的。其最重要的功能之壹就是打通地方“商路”,進而控制“商權”,為制造企業進入開路。

以日本最大的綜合商社三井物產為例。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中國以來,三井物產的投資總額已達約4億美元,參與投資的企業有65,438+052家,但其在中國的業務量僅占其全球業務量的8%左右。對於三井物產這樣的跨國巨頭來說,4億美元的投資顯然不是很大。而像三井物產這樣的大型商社,其實就是投資放大器,直接投資4億美元至少可以帶動40億美元的投資。三井物產有自己獨特的投資模式,世界上很少有自己100%投資的項目。大多數項目都是由其成員公司投資的。

三井物產基本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但集團內有很多世界性的大企業。豐田、東芝等日本跨國公司都是三井財團的成員,三井甚至將美國通用汽車、中國寶鋼等日本以外的大公司視為自己的成員單位。在歐美的投資,往往是通過直接投資獲取利潤,或者通過資本培育。三井物產對企業的投資與歐美金融機構完全不同。三井物產的投資很少控制,經常與其成員企業壹起投資。三井物產更註重與企業建立業務夥伴關系,投資往往是長期的、戰略性的。對於三井物產的投資來說,利潤是其次,建立長期的合作夥伴關系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的投資回報也是長期的或間接的。

綜合貿易公司作為生產企業的引導者和行業的組織者,幾乎可以做所有可以想到的生意。用三井物產中國副總代表林煒的話說,“問我們做什麽,不如問我們不做什麽。我們不做違反法律的毒品、武器和彈藥,但只要有機會,我們可以做其他任何事情。”壹旦“商業權”被財團掌握,相關制造企業蜂擁而至占領市場。最好的例子就是汽車、電器、電器、半導體等日本產品能迅速占領歐美市場。

因此,控制“商權”是日本財團控制日本經濟的重要砝碼。制造的成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是人工成本,二是原材料成本。正是利用財團掌握的“商業權”,日本企業將大量資產和產能轉移到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低廉的東南亞國家。日本綜合商社、大型制造企業和主辦銀行在東南亞國家進行了大量投資。這裏需要提到的是,日本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主辦銀行和相關財團金融機構的貸款,與歐美企業通過股市融資不同。所以日本經濟(金融危機前)的命脈在於各大財團的主辦銀行。

隨著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發展,日本金融業在財務省“護航艦隊”(各大金融機構和法人企業相互持股以穩定股價)的保護下,壹直順風順水,主辦銀行因其穩定、安全、高效而成為信譽卓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大銀行,銀行破產幾乎是神話。然而,隨著日本對外投資的加劇和西方國家對日元匯率的操縱,“護航艦隊”制度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弱點。

從1997開始的東亞金融危機,才是真正動搖日本根基的“大危機”。但日本企業畢竟實力雄厚,通過財團內部的相互支持和政府的金融改革,日本經濟慢慢走出了低谷。為了清理壞賬,日本政府通過了《金融再生法》,政府向銀行系統註資,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對破產銀行進行國有化,保護銀行儲戶的利益。這種軟硬兼施的措施和改革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金融狀況,為銀行業的復蘇創造前提條件。此外,日本銀行業加速合並或結盟,現已形成三井住友金融集團、三菱東京金融集團、瑞輝金融集團。

雖然結成聯盟不能減少壞賬,提高資本充足率,但可以通過精簡機構、優化人員配置、合並業務、調整經營策略等方式獲得成本效益,從而增加銀行整體規模,增強銀行承擔壞賬的能力。重組後,銀行集團將加速從“穩定持股”向流動持股轉變,同時也將從“保護性”協調競爭向“開放性”競爭轉變。

21世紀,日本經濟得以復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的特殊需要”。日本在全球跨國經營活動的重心正在向中國轉移。表面上為中國經濟註入了新的資本,實際上加強了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滲透和控制。隨著聯合體中大型制造業成員營業額和利潤的增加,主辦銀行的貸款和壞賬問題不斷得到解決。日本無疑鞏固了多年來世界頭號債權國的地位。隨著其海外資產的不斷增長,正在向金融帝國的目標邁進。

在日本大財團體制的支持下,日本很多大型制造企業在過去幾年所謂的經濟低迷時期實現了全球範圍內的大規模擴張。特別是2000年以後,日本企業逐漸消化IT技術和數字技術,並應用到自己的優勢制造業,為這些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利潤。同時也刺激了日本制造設備的更新換代,進壹步確立了他們在世界上的競爭優勢。日本制造業在知識產權保護下,通過跨國產業分工牢牢掌控了核心技術,同時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和土地優勢,進壹步鞏固了在全球家電和汽車行業的領先地位。

日本改變了過去鋒芒畢露的競爭態勢,正在悄無聲息地追趕美國的信息技術,確立了從“科技立國”到“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轉變。與此同時,日本正在謹慎有序地調整新經濟體制,主要表現在各財團主辦的銀行合並和綜合商社轉型,不斷加強對全球資源和物流的控制。在經歷了壹段時間的相對蕭條後,日本經濟在2003年顯示出新的活力,並呈現出再次上升的勢頭。

日本獨特的“儒家資本主義”主張創造價值,而不是“金融資本主義”以掠奪的方式賺錢。對於壹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建立強大的制造業無疑是在創造價值。更重要的是,強大的制造業是任何壹個國家崛起的基礎,美國和日本都經歷過這個過程。金融工具不能代替實物,發達的金融業和蕭條的制造業也不可能長期存在。如果壹個國家更註重從金融中獲取利潤,而忽略了通過制造業創造價值,那麽這個國家經濟的基礎是相當不穩固的。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陷入真正的低迷。2001年4月小泉內閣上臺後,由於日本經濟不景氣,銀行壞賬問題惡化,日經指數壹路暴跌,甚至在2003年4月28日跌至7067.88的低點。但從2003年開始的4年間,日本經濟由調整期轉為上升期。到去年年底,日本的經濟復蘇已經持續了四年零10個月。

日本各大企業抓住美國和亞洲經濟強勁增長的機遇,實現了業務銷售和利潤的“大豐收”。比如豐田汽車、松下電器、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佳能、任天堂等企業再次刷新紀錄。匯總日本主要上市公司新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4-9月)財務報表,顯示制造業平均銷售額增長10.3%,凈利潤增長27.2%。非制造業平均營業額和凈利潤也分別增長10.3%和23.2%。其中,豐田汽車公司、三菱公司和三井物產公司位列利潤榜前三。需要強調的是,這三家企業都是傳統的聯合體企業,其中兩家是聯合體的核心綜合貿易公司。

作為日本財團的核心,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紅商事五大綜合商社2005年凈利潤總額為9300億日元,較2004年大幅增長83%,與日本四大鋼鐵企業9230億日元的利潤總額並駕齊驅。利潤大幅上升。壹方面,由於世界能源價格上漲,五大貿易公司通過積極參與海外能源項目收獲頗豐。比如三菱商事在澳大利亞的煤炭項目盈利6543.8億日元,住友商事參與北海油田開發,使其年盈利達到6543.8億日元。另壹方面,機械設備和房地產在2005年也越來越好。

在強大的能源供應壓力下,日本財團旗下的各大公司紛紛大舉投資節能技術,轉向生產附加值更高的產品。石油危機成為日本在節能方面取得全球領先地位的催化劑,使許多行業受益。石油危機也促使日本進行創新,並在汽車制造和消費電子產品制造等先進技術產業中站穩腳跟。因此,在電視機的生產中,降低能耗的願望促使日本制造商更早地從真空管轉向晶體管,這也帶來了許多其他好處,如產品可靠性、多功能性和易於生產。

金融危機後,日本加快處理壞賬,加大了對金融業的改革和重組力度,銀行的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據統計,2005財年中期日本六大金融機構的稅後凈利潤估計達到1.4萬億日元,為歷史同期最高。東京股市日經平均價格指數也在2006年6月突破了14000點的重要關口。

毋庸置疑,日本戰後發展並非壹帆風順,但經歷了“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心路歷程。21世紀的今天,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在經濟上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這種挑戰也是巨大的機遇。

  • 上一篇:歷屆世界杯決賽比分(探尋足球史上最經典的決戰)
  • 下一篇:請教大家“鐘”姓的由來,歷史上有名的姓鐘的人!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