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這座城市的古城

這座城市的古城

在中國早期,大多數城市都是用泥土建成的。明朝以後,各地城墻開始大規模砌磚。因此,在中國古代的絕大多數歷史中,城市都是壹副黃禿的模樣。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制版技術。所謂板築,就是在砌墻時,將兩塊板(板)夾在中間,兩塊板之間的寬度等於墻的厚度,用木柱支撐住板,然後在兩塊板之間填土,用杵將木柱築(夯)緊,再將板和柱移開,形成壹面墻。

春秋戰國時期,造板技術有了很大提高,廣泛采用掛板夯法,即木棒穿過兩邊的膠合板,用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這就是《詩經》中提到的方法。這種方法建的墻比以前更堅固,所以可以消除老方法中兩邊的斜坡,增加爬墻的難度。當時有些城墻是用土坯建造的(單個土坯的尺寸約為1m×0.4m×0.2m),上下錯開,以提高城墻的密度和強度。

自春秋時期以來,中國的城市壹直采用這種簡單的泥土建築方法。近兩千年後,著名的元大都(北京)城墻仍由夯土建成。這種土制的城墻不是很美觀,也不是很堅固,特別是下雨的時候會被雨水侵蝕損壞。當然也有例外。如東晉十六國(公元407年至425年在位)夏國赫連勃勃所建的統萬城,就是土城建設史上的奇跡。銅碗城采用“蒸土造城”的方法,即由糯米汁、白土、沙子、熟石灰混合而成。雖然是土城,但和石頭壹樣有堅硬的質地和抗破壞能力。傳說負責修建的奇甘·阿裏將軍非常嚴格,近乎殘忍。他命令人們用鐵錐測試墻壁。任何人只要在圓錐體中得到壹英寸,就會立刻殺死工匠,把屍體填進墻裏。在這種瘋狂的高壓政策下,耗時六年打造的統萬城,建築質量非常優秀。“強到可以磨刀斧”,完全可以媲美現代水泥。當然,這只是特例。為了保證牢固度和強度,大部分土墻只能向高度、大小、厚度靠攏。比如兩千多年前齊國都城臨淄的城墻寬20米,楚國都城郢的城墻厚14米。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這樣的作戰能力,讓人放心。另外,保險起見,除了高大厚實的城墻外,與城墻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又寬又深的壕溝(也可以用來分流河水,成為護城河)。壹個大都城,環城的護城河,壹般寬達30米,深4~5米。

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容易修。比如安史之亂李光弼鎮守太原的時候,史思明的軍隊正在逼近,要增援方圓40裏外的太原城肯定來不及。於是他帶領軍民在城外挖壕溝,命人把挖好的壕溝做成幾十萬塊土坯磚,命人用土坯搭建營寨。損壞的地方,他們用土坯補上。

從軍事防禦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城市的建設可謂布局精巧,機關重重。在高大的城墻頂端,有壹道連續的凹凸齒形矮墻,建在外側,稱為垛口,又稱垛墻。上面有用於射箭和觀察的嬰兒床,下部有保護墻壁的通風孔。內矮墻叫女墻,也叫“驕”。壹般比嬰兒床低,起到護欄的作用,防止士兵來回走動時摔倒。此外,城墻內還有環城路和登城路。

在城墻每個城門的中央都有城樓,是城墻頂上精致美觀的高層建築。平日登高觀望,戰時主會坐鎮指揮,是理想城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在高大的城墻外側,每隔壹段距離就會有壹段從城墻外側突出來,這就是馬面(又稱敵臺、墩臺、墻臺)。馬臉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其外形狹長而得名。馬臉的用途是與城墻互動,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三面夾擊敵人。其壹般寬度為12 ~ 20m,突出墻體外表面8 ~ 12m,間距為20 ~ 250m(壹般為70m)。這正符合宋代八股《守城記·守城記》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壹,躍出城外,不減二尺,寬度隨地理位置不定,兩邊直望城角,上有建築。”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正好在弓箭投擲石塊的有效射程之內。

為了增強馬面的防禦和戰爭能力,壹般在馬面上方修建敵塔,可以駐軍和了望,也可以存放武器,使城墻的防禦性能得到充分發揮。戰時可利用其突出的高大建築伺機而動,觀察敵情,防止敵人繞城攻城;依靠敵塔從正面和左右建築物之間的交叉火力,隨時連接點和線,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打擊敵人,也是城墻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城墻四角的角臺各建有壹座塔,稱為角樓。炮塔朝向與大墻成135度角,高度和體積介於炮塔和敵塔之間。主要用於彌補城墻拐角處的防守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個城墻的防守能力。戰時,炮塔內守軍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可以從各個角度監視和打擊來犯之敵。

從軍事進攻的角度來看,理想城市最薄弱的環節自然是城門。所以城市的設計者自然會加大保護力度,加強防禦能力。較小的城市通常配備吊門或吊橋,較大的城市則配備陶罐。翁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稱月城,是專門用來防守城門的。武林高手守城前壹集記載:“城外骨灰盒是圓的還是方的。視地形而定,高而厚如城池,但左右開闊地。”即使敵軍突破甕門,仍有正門防守。由於甕中之地比較狹窄,不容易發動大規模攻擊,減緩了敵人的攻擊速度,而城墻頂端的守軍則可以從四面八方射擊,給敵人致命壹擊。《詩經·鄭風·出東門》雲:“有風華正茂之女。”“暗而明”指的是翁城。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時期,城市防禦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完善的水平。由城墻、城樓、護城河、馬面、瞭望塔、角樓、瓦罐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基本成熟於春秋戰國時期,壹直延續到明清時期。

  • 上一篇:歷史上對秦始皇的評價是什麽?
  • 下一篇:常用的塑料材料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