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高蹺的歷史演變是中國人最先發明的嗎?

高蹺的歷史演變是中國人最先發明的嗎?

它是中國人發明的。

關於高蹺的起源,學者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和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史家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在祭祀時要高蹺舞,以模仿鶴。(見孫作雲《談朱丹》);考古學家認為,古代甲骨文中有近似踩高蹺形象的文字。(方啟東《甲骨文商代舞》)兩者可以互相印證。

古代文獻《山海經》中有“長股國”的描述。根據古人的筆記,可以知道“長股國”與踩高蹺有關。從“長腿人常攜長臂人下海捕魚”的筆記中,不難想象出用長木樁綁在腳上,用長木頭制成的原始捕魚工具在淺水中捕魚的形象。更有趣的是,今天生活在廣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漁民,至今仍有在淺海中用長木樁捕魚的習慣。

現今人們使用的高蹺多為木質,表演可分為雙高蹺和單高蹺。雙高蹺常綁在小腿上,以示技藝;單高蹺雙手托住木高蹺頂部,上下方便,動感有趣。其表演可分為“文高蹺”和“武高蹺”。文學高蹺強調的是裝像和調侃,武學高蹺強調的是個人技巧和絕活。各地高蹺形成了鮮明的地域風格和民族色彩。

關於高蹺的起源,已故歷史學家孫作雲(公元1912 ~ 1978)在《談丹朱——中國古代鶴族研究——談高蹺舞出圖騰》壹文中,根據《山海經》等古代文獻,首次提出了高蹺起源於鶴圖騰崇拜的論點。阿津人郭璞評論說:“或說有壹個喬國,今有音樂家的喬人建此像”,人吳仁琛評論說:“喬人壹出戲,兩塊木頭續足,今稱(同)高蹺”。兩種筆記都認為長腿華人是用木高蹺綁在腳上的長腿人。《談朱丹》中認為高蹺源於原始圖騰信仰,用於宗教祭祀儀式,後由雜技表演演變為扮演戲曲人物的舞蹈形式。堯舜時期的丹朱是以鶴為圖騰的氏族,高蹺戲直接來源於古代鶴圖騰氏族的舞蹈。最近有學者認為,甲骨文中有壹個詞可以解釋為“像人拿著棍子跳舞壹樣跳舞”。如果成立的話,這種獨特的民間高蹺舞蹈形式最遲在商代晚期就已經問世了。這是來自圖騰崇拜的補充。不僅如此,在非洲紮伊爾的tchokwe部落的宗教儀式中,還有踩高蹺的表演。壹個巫師用綁在腿上的長長的木高蹺慢慢地走著,用手慢慢地跳舞。這是“圖騰崇拜理論”和“宗教儀式理論”的又壹佐證

關於高蹺起源的勞動說,可以根據人郭璞的另壹個筆記:長臂的中國人在赤水之東,有著和常人壹樣的身體,但手臂有三尺長。“或者說,長腿人經常背著長臂人下海打魚。”由此聯想到足長系木高蹺,手長為手中長木制成的捕魚工具,描繪了居住在廣西防城“京族三島”的京族漁民踩著木高蹺在淺水中撒網捕魚的形象。據1930的《藝術風格》雜誌報道:“武昌的筷子街和鐵龍街因為地位低,經常被淹,每當被淹時,那裏的居民幾乎都是踩高蹺。這是來自工作生活記錄的高蹺。

從雜技到盛裝的演變——不同時代高蹺的名稱,表現了其從雜技表演到扮演戲曲角色的演變。魏晉前後,“任巧”是從圖騰崇拜到雜技的過渡,其高超驚人的技藝雖然神秘,但已經是壹種表演形式。隋唐時期的高蹺被稱為“長高蹺藝妓”,是壹種娛樂表演形式。南宋臨安燈會中“踩高蹺”、“村田樂”、“撲蝴蝶”的出現,說明它已經成為壹種民間舞蹈。據明清文獻記載,高蹺常與秧歌合演戲曲人物,稱為“高蹺秧歌”。如《京都風俗》說:“秧歌叫‘高蹺秧歌’,幾個人裝扮成駝頭、漁夫、樵夫、漁夫、兒子,伴著腰鼓、鑼,腳爬在豎木上。”目前京津地區的高蹺大多屬於這壹類,演員有12人,分別扮作駝頭、小二哥、於、喬、耿、雷丁,或《西遊記》等戲曲人物。表演分文藝和武術兩種。文藝高蹺講究扭扭捏捏,或者表演情節簡單的小戲。吳橋強調個人技能,如“單腿跳”、“抓虎”、“劈”和“越障”、“跳桌”。北京房山張謝村名為“登雲會”的高蹺,木高蹺長1.40cm。壹個熟練的演員可以彎下腰,用壹只高蹺從四個疊放的高桌上跳下來。

  • 上一篇:雙語冰球
  • 下一篇:從蔻馳到運動員——斯諾的奧運夢想追求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