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古代有哪些朝代遷都?

中國古代有哪些朝代遷都?

幾個著名的朝代都遷都了!

1,商朝盤庚遷殷。

盤庚登基時,商朝經歷了幾代內亂(即第九次叛亂),政治腐敗,貴族奢侈,王室內訌激烈,階級矛盾尖銳,自然災害頻發,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為了挽救商朝的衰落,盤庚決定放棄原有的都城,遷到貧瘠的殷,以遏制貴族奢侈,緩和階級矛盾,減少壹些自然災害。在此之前,商族已經經歷了十幾次遷徙。有時是因為土地貧瘠,有時是因為河水泛濫,有時是因為外來的突然襲擊,有時是因為內部的矛盾。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擺脫政治困境,他不顧壹些貴族的反對,決心選擇壹個有長遠發展前景的地方重振政綱。當他了解到安陽(當時叫北孟)水土豐富,山中有虎、熊等動物,水中有魚蝦,便決定來這裏發展。為了動員遷都,他做了重要講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四個字,就是從這次演講的內容中濃縮出來的。貴族們極力反對遷都,於是盤庚發布文告,嚴令他們服從。最後,馬蕭蕭和車拓率部渡過黃河到達安陽,史稱“盤庚遷殷”。遷殷後,以強硬手段阻止了貴族們遷回故都的企圖。《尚書·盤庚》是他遷殷前後的言論記錄。他還提倡節儉,改善風氣,減少剝削,最終平定了局面。奴隸的血汗使殷發展成為壹個非常繁榮的城市。此後,商的都城壹直在這裏,延續了270多年,商朝在殷朝也被稱為殷商。

2.北魏孝文帝遷都。

孝文帝(467-499),姓拓跋,是獻文帝的兒子。他是北魏傑出的君主。三歲時,他被封為王子。公元490年,文明太後駕崩,24歲的孝文帝開始親自管理國家大事。雖然他的祖母生前不太信任他,但他掌權後在政治上是祖母的孫子。開化太後之後,繼續推行改革措施,主要是以漢化鞏固北魏的統治。

為了便於接受漢文化,消除鮮卑族與漢族的隔閡,進壹步拉攏漢族地主士大夫,加強中原的統治,鞏固北魏政權,孝文帝決定將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

遷都洛陽在北魏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很多鮮卑貴族堅決反對。這讓孝文帝想起,幾十年前,北魏統治者多次渴望遷都,卻屢遭反對。因此,孝文帝決定先不公布此舉。他召集大臣,宣布動員軍隊,大規模遠征南方。這壹提議立即遭到了以任拓跋為首的文武官員的反對。退朝後,孝文帝留下拓跋澄壹個人商量,向他解釋南征是假的,意圖帶領大家遷都洛陽,並說明遷都對北魏統治的重要性,讓拓跋澄醒悟,支持孝文帝此舉。

493年,孝文帝親自率領30萬騎兵部隊,與文武百官壹起,渡過黃河,進入洛陽。九月的壹天,秋雨綿綿,文武大臣心情十分沈重。他們不知道如何阻止皇帝的南征,但他們記得皇帝太祖在南方擊敗劉崧的教訓,並準備全力阻止它。孝文帝此時已經穿戴整齊,騎在馬上,命令三軍出征。這時候,大臣穆泰從馬鞍上下馬,跪在拓跋宏的馬前,磕頭進諫。隨後劉睿和文武大臣紛紛下馬跪下,請求皇上不要南下。孝文帝怒喝壹聲,“天下皆知,舉國之師聯合起來,揮師南下。如果它無功而返,也不會被全世界嘲笑。我已經下定決心了。誰再阻攔,就斬之不赦。”這時,支持孝文帝遷都的大臣王肅說:“陛下,他去平城的時候,並沒有告訴世人他要南下攻打齊國。現在大軍已經到了洛陽。依我看,妳能告訴天下,陛下此行是遷都洛陽,再遷徐圖平城?”拓跋宏聽後,語氣壹變,說:“這次南征,再發動群眾,也是徒勞的。不能南巡,就遷都。如果妳贊成遷都洛陽,請站在我的左邊。”?

幾十年來,這些王公大臣都是反對遷都的,現在卻因為選擇南下遷都而不得不選擇遷都。此後,孝文帝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做說服工作,他也耐心勸說反對派。494年,北魏正式遷都洛陽。之後鮮卑大貴族穆泰被平定,密謀在平城立皇太子拓跋珪,建立反洛陽政權。拓跋珪被廢而死。

孝文帝遷都後,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壹是禁止穿鮮卑衣服,壹律穿漢人衣服;第二,禁止使用鮮卑語,改說漢語;第三,鮮卑改姓漢,孝文帝將皇族拓跋氏改為袁氏,禁止鮮卑人與同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與漢族通婚。第四,在鮮卑建立門閥制度,將漢族地主的門閥制度延伸到鮮卑人。第五,將鮮卑的官制、律法、禮儀、法律改為漢制,擺脫鮮卑舊制。

孝文帝非常堅決地執行漢化政策。他堅決鎮壓反對改革的叛亂,嚴格監督改革措施。有壹次,他在街上看到壹個女人坐在車裏,衣著寒酸,就責怪任城王巡撫拓跋澄在朝廷上不嚴,要史家記錄下來。?

總之,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鮮卑與北方的封建化(即漢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鞏固了北魏政權。

3.明·成祖·朱迪遷居北京。

永樂十九年(1421),朱迪正式遷都北京,以北京為首都,改應天府為南京。明成祖遷居北京,不僅因為北京是他的“盛世之地”,也有政治上的原因。他認為北京“山河勝,足以制四夷,制天下。”明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的蒙古勢力,遷都北京,便於指揮調兵對付蒙古。遷都北京對進壹步鞏固北方邊防具有重要意義。

永樂遷都的原因

(1)加強對北方蒙古人的防禦力量,鞏固明政權。

(2)北平是明太祖成祖建立帝國工業的基地。

(3)北平地理條件優越,建都歷史悠久。

4.清太祖遷都沈陽。

努爾哈赤攻陷沈陽後,並未將後金都城遷至沈陽,而是遷至明朝遼東的經濟、政治、軍事中心遼陽。東京城和宮殿都建在遼陽,他在赫圖阿拉的祖居也被遷葬在東京城東北的楊璐山。但是,他為什麽在遷都四年後突然遷都沈陽,把自己的宮殿放在沈陽城的“鎮側門”,很容易被駐軍拒絕呢?努爾哈赤遷都原因有二,據清太祖武帝記載。壹種是從軍事戰略上,“沈陽四通八達之處,大明西征從杜過遼河,路直勢近。北至蒙古,南至清河路,需三天時間”;另壹種是從經濟利益出發,“沈陽渾河通蘇蘇河,在蘇蘇河源處截河,故木材木材不能用,獵山動物多,河中利益亦可收”(《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太祖武實錄》印本,卷四。)。這壹記載壹直是討論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原因的依據。據滿文舊檔《天命十年(1625)》記載:“三月初三,可汗遷沈陽,此刻從東京出發。給杭州精絲去他爹墳前,在二門殺了五頭牛,燒了紙錢,然後去沈陽,在虎皮崗住下。”(遼寧大學歷史系編《滿文舊檔復譯》,太祖朝第三卷。)“第四天,我在河邊的橋臺巴渾臺吉見了可汗,給他磕頭。在沈陽的河渡口,我到了瓦爾卡塔尤,加爾達和佛卡納向可汗磕頭,但還沒雕刻就進城了。“以上兩篇都是滿文舊檔中對努爾哈赤遷居沈陽的記載,但只記載了遷居,沒有記載原因。然而這裏並沒有記載中所說的遷都計劃。那麽記錄從何而來?蓋與天聰九年唐太宗、皇太極編撰《清太祖武實錄》有關。因為《黃武實錄》中記載的關於努爾哈赤遷都沈陽的討論,正是皇太極繼承可汗位後所做的事情,即征服朝鮮,消滅毛在遼南的騷擾;北伐蒙古解除了後顧之憂;西修都爾鼻城,為明渡遼河,派兵沿長城宣。皇太極繼承可汗位的時候就是這樣。此外,從《清太祖高實錄》中天命十壹年(1626)的記載可以看出,努爾哈赤計劃遷都的記載與其遷都後的實際行動不符。《高帝實錄》載:“(天命十壹年)正月初二為新。戊午,兵征,陳賡在東昌堡,次日渡遼河。旌旗戟如林,大軍到寧遠。..... "(《清太祖實錄》卷十。這裏記錄的是努爾哈赤攻打寧遠城時的行軍路線。這次行軍從海城牛莊東昌堡渡遼河,與天命七年(1622)進攻廣寧城渡遼河的路線基本壹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後,在努爾哈赤打算遷都沈陽時,並沒有走《黃武》記載的“西征大明,從都爾壁過遼河,路直勢近”的路線。因此,努爾哈赤關於《史記》中記載的遷都沈陽原因的說法是不可信的。

至於中國的王朝遷都事件,我只是找幾個典型來介紹壹下!希望對妳有用!!

  • 上一篇:東莞常平鎮的歷史
  • 下一篇:描述北京的句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