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海洋地質工作發展的戰略構想

中國海洋地質工作發展的戰略構想

張海琪

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是人類解決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的重要途徑之壹。21世紀將是人類充分開發利用海洋的“海洋世紀”。從全球範圍來看,國際社會和沿海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海洋。1990,第4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呼籲各國把海洋開發和保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1992,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將海洋列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點領域;65438年至0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生效,標誌著完整的現代國際海洋法律體系的建立;1994,第49屆聯合國大會決定把1998作為國際海洋年。在這壹國際背景下,世界主要沿海國家把包括海洋地質礦產調查在內的海洋開發工作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采取具體措施加快進軍海洋的步伐,推動了世界海洋經濟的快速蓬勃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海洋地質科學在現代沈積、板塊和地體構造、古海洋學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繼深海鉆探計劃之後,大洋鉆探計劃在全球結構、全球變化和大洋地殼物質組成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全世界海底礦產資源都有新發現;海洋高新技術方法的應用不斷向更廣闊的空間拓展,觀測精度不斷提高。因此,海洋地質調查研究正朝著“領域更廣、精度更高、程度更深、效益更好”的方向發展。

根據《公約》規定,中國可能管轄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約300萬km2,相當於中國陸地面積的近三分之壹,是中國神聖的藍色國土。《公約》明確規定,沿海國擁有勘探、開發、保護和管理200海裏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以及管理海洋科學研究、防止海洋汙染等壹系列具體事項的管轄權。這些主權權利和管轄權是專屬於沿海國家的。此外,還有更廣闊的國際海底區域和極地區域,這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在如此廣闊的領域,海洋地質工作大有可為。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和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40年來,中國海洋地質工作者在近海和大陸架油氣資源勘探、沿海砂礦調查、大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南極南大洋地質調查、海洋基礎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調查與測繪、海洋地質科學研究和海洋高新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我國海洋地質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就整個地質礦產工作的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海洋開發利用的需要而言,基本區域地質調查、基礎理論研究、管轄海域含油氣盆地和海洋固體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國際海底區域各類礦產資源調查研究水平較低。總體上看,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據專家評估,海洋地質工作普遍落後海洋發達國家10 ~ 15年。

《公約》生效後,海洋地質工作將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在維護我國海洋主權權益、開發利用海洋礦產資源、保護海洋環境和減災、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針對我國海洋地質工作意義重大但相對落後的現狀,應從戰略高度統籌規劃我國海洋地質工作。

壹、海洋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從性質上看,海洋地質工作可分為公益性和商業性。前者是事業行為,由國家投入;後者屬於企業行為,由事業單位投資。長期以來,我國參與海洋地質工作的產業部門眾多,政企不分,公益性和商業性工作機制混雜;缺乏整體長遠規劃和統壹部署及規範要求,人才、資金、技術無法集中,數據成果應用受限,存在低水平重復工作和投資浪費。此外,調查研究的設備和技術方法相對落後,高新技術應用不廣泛,投入不足,導致我國海洋地質工作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根據黨的十五大精神,在我國正處於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的新形勢下,我國海洋地質工作應定位為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和區域性調查研究工作。也就是說,我國海洋地質工作應屬於政府行為範疇,所需經費主要由國家預算撥款。

(壹)海洋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

根據中國海洋地質工作的現狀和《公約》生效後面臨的新形勢,今後壹個時期中國海洋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權利、利益、資源、環境”為中心,近海和遠洋並重,以近海為重點,盡快提高中國管轄海域的地質調查程度, 提高我國海洋地質工作的研究水平和技術水平,維護國家主權權益,提供可利用的礦產資源,保護海洋環境,促進海洋地質科學。

(二)海洋地質工作的發展目標

我國海洋地質工作的發展目標應該是:建設壹支人員精幹、裝備現代化、素質高、水平高的海洋地質工作隊伍,即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基礎性、公益性、區域海洋地質調查,關系國家權益和未來經濟利益的戰略性海洋地質工作,以及相應的海洋地質科研工作;到2010年,海洋地質工作水平總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某些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二、海洋地質工作的發展方向

海洋地質工作的發展方向主要包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海洋礦產資源調查與評價、海洋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及相應的科學技術研究。

(1)海洋區域地質調查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是壹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綜合性基礎地質工作,是各項海洋地質工作的基礎。目前我國海域已進行了不同比例尺的調查,面積約為654.38+0.8萬km2,僅編制了654.38+0.5萬6和654.38+0.6.54 38+0萬3小比例尺地質-地球物理圖。我國大部分海域的區域地質調查仍是空白區,這無疑給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和與海上鄰國的劃界帶來不利。因此,要盡快制定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地質調查和測繪的規劃和計劃,制定統壹的調查規範和測繪規範,形成嚴格的工作制度、調查程序和質量要求。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按照“經濟導向、統壹規劃、編測結合、優先優先”的原則,在2005年前完成中國全海域1:1萬的區域調整填圖,其中急需或有爭議海域的邊界圖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陸海聯系圖要盡快完成,以適應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經濟建設需要開辟新領域,開展沿海地區中等規模礦產資源和環境地質綜合調查;在油氣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前景較好的海域以及國防建設需要的海域,開展中大型調查;為了使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正規化、法制化,需要著手制定中大比例尺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規範和測繪規範,如1:50萬。

(2)海洋礦產資源調查與評價

資源是海洋權益的核心和本質。調查和評價我國管轄海域的礦產資源是海洋地質工作的壹項基礎性和戰略性任務。

1.註重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調查和評價

海洋油氣產業是現代海洋產業的主導產業,而石油和天然氣是我國急需和短缺的礦產資源,因此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調查和評價應是重點。

根據海洋地質工作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特點,考慮到公益性和商業性油氣勘探的界限,油氣資源調查評價宜進入區域油氣資源評價階段,即通過區域地質調查和地球物理綜合調查,查明盆地的分布範圍和地質構造特征,評價和預測油氣資源前景。

2.積極參與國際海底礦產資源調查和極地科學考察。

以多金屬結核為代表的深海海底礦產資源是壹種具有潛在經濟價值的礦產資源。中國有必要進壹步開展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的勘探。與此同時,有必要對其他國際海底礦物資源進行調查和勘探,如富鈷結殼、多金屬硫化物、天然氣水合物和海底磷塊巖。此外,要積極開展極地地質科學考察。

3.濱海砂礦調查與評價

中國海岸線漫長曲折,海岸線長1.8萬km,陸架廣闊,第四紀發育良好,成礦前景良好,砂礦資源豐富。砂礦地質調查應主要在遼寧、山東、福建、廣東、海南和廣西進行,重點是黃金、金剛石、鈦鐵礦、鋯石和獨居石。

(3)海洋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

中國沿海和陸架海域地質條件復雜,海洋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時有發生。海底失穩、地震、崩塌、滑坡、海水入侵、淺層氣等。,將對油氣勘探開發平臺和輸油管道建設,對沿海農業開發、通信設備和工程建設造成重大損失。此外,我國沿海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快海洋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是海洋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海洋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是海洋開發的前期工作。其主要任務是查明沿海地質構造、地質環境、潛在地質資源和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研究海底地質災害的地質背景和誘發機制及因素,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類型,提出相應的防災減災措施,為沿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四)加強海洋地質研究和高新技術應用研究。

基於海洋地質的特點和我國科學研究的實際,有必要重點開展邊緣海盆地形成機制、中新生代沈積盆地沈積環境與油氣形成演化、大洋多金屬礦產成礦與成礦規律、地殼動力學、古海洋環境等方面的研究。

在海洋高科技發展領域,中國應該在世界上占有壹定的地位。這包括組織國家“863計劃”海底地形地質構造探測技術研究;應用高新技術建立海洋礦產資源地理信息系統:開展高精度海底地形探測技術、海底沈積物來源和結構探測技術、近海海洋防災減災等領域的高技術研究。

正當全國人民在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壹世紀的時候,全國海洋地質科技大會召開了。這是中國海洋地質科技工作者首次齊聚壹堂,共商海洋地質事業發展大計。這次會議將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回顧我國海洋地質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績,總結經驗教訓,研究我國海洋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方針政策、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總體規劃部署,必將對我國海洋地質工作今後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海洋的國家之壹。新中國成立後,海洋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相信在全國海洋地質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世紀之交的中國海洋地質事業必將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遠景目標,為中華民族新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 上一篇:「秘書」的歷史淵源是什麽?
  • 下一篇: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哪個是最古老最正宗的「粵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