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司母戊鼎的來歷是什麽?

司母戊鼎的來歷是什麽?

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其真正的發展高峰出現在商代和西周,尤其是商代以丁為代表的祭祀容器的制作,最為著名。青銅鼎,原為原始社會的陶制鼎,最初是日常食物容器,後來發展成為祭祀天帝、祖先的“神器”,被籠罩上壹層神秘、威嚴的色彩。這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著名的代表作。

鼎是中國古代的炊具。早在7000年前,陶瓷鼎就出現了。青銅鼎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在古代,丁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古籍記載載有用鼎制度,即皇帝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壹鼎。此外,丁也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左傳》載:“傑失德,丁移商;商周暴虐,丁遷周。”鼎多為三足圓鼎,但也有四足方鼎,司母戊鼎為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我國商代晚期(約65438+11世紀)用於皇家祭祀的青銅方鼎。它因腹部有“司母戊”二字而得名。

司母戊鼎雄偉、高大、厚重,又名司母戊大方鼎。鼎高133cm,口長110cm,口寬79cm,重832.84kg,腹呈長方形,兩耳直(發現時只留壹耳,後根據剩余耳抄補另壹耳),下有四個圓柱形鼎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最重的古代人物。它也是世界上唯壹最大的古鼎。

司母戊肚子方,腿空。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厚實,輪廓平直,顯示出不可撼動的氣勢。

鼎的四面中央空白素凈,四周布滿商代典型的獸面紋和龍紋。這些動物臉紋,又稱饕餮紋,是以虎、牛、羊等動物為原型,經過綜合誇張的藝術處理而創造出來的神秘動物形象。

除了鼎身中央沒有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其他地方都有紋飾。在精美的雲雷紋上面,每個部分的主要裝飾都有自己的形式。鼎身四周是以饕餮為主要裝飾的方形素面。在四面交界處,用門邊裝飾,邊上是牛頭,下面是饕餮。鼎耳側面雕有兩只對生虎,巨口張開,對生,口中含人頭,耳上飾有魚紋。這種裝飾在後世演變成了“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壹般認為,這種恐怖的吃人藝術形象表現了自然和上帝的威懾力,渲染了壹種精神壓迫感,以顯示統治階級的至高權威。也有人推測該男子是主持占蔔的處女。他主動把頭伸進龍虎的嘴裏,以炫耀他的勇氣和魔力,使人民服從他的各種命令。因為當時的甄人出現的時候都是手持兩獸,所以在青銅器和甲骨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四個三腳架腳的裝飾圖案也很獨特,三根弦上各施壹張動物臉。

司母戊鼎體現了商代青銅冶鑄業的高度。其造型、紋飾、工藝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鼎盛時期的代表作。

司母鼎的鼎身和鼎腳是整體鑄造的,鼎身鑄造後再鑄造鼎耳。鑄造這麽高的青銅器,需要的金屬材料應該在1000 kg以上,而且要有更大的熔化爐。據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鉛11.64%,與古代文獻記載的銅錫比例基本壹致。司母戊鼎充分展示了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的發掘很有傳奇色彩。1939年3月19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武沛文家墓地出土。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發動侵華戰爭之際,安陽被日軍占領。

1939年三月中旬,吳佩文的表弟在自己的墳墓裏探寶。當探頭到達地下十幾米的時候,我感覺到有什麽硬硬的東西。當妳拔出探針時,妳可以看到上面有銅銹。他悄悄回到村裏和吳佩文商量。兩人對於挖不挖都很猶豫。“挖掘可能會破壞祖墳;不挖的話,如果已經占領安陽的日本人聽到風聲,可能會自己挖。”轉念壹想,吳佩文決定挖,不讓日本人挖。那天晚上,我在地下挖了將近13米的時候,有壹聲雞鳴。天亮了。為了避免被日本人發現,把坑填上,等到晚上再挖。經過兩個晚上的連續挖掘,壹個缺了壹只耳朵的青銅大鼎露出了全貌。吳佩文指揮大家,用三根圓木搭了壹個架子,掛了壹個滑輪當滑輪,想盡辦法把鼎拉出來。這個鼎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國寶司母戊大方鼎。

幾天後的壹個晚上,當時中國最大的古董商小專程從北平趕到安陽。他想用二十萬美元買這個三腳架。但是因為三腳架太重太大,很難移動。為了方便運輸,又不被日本人發現,小印青又提出壹個要求,把鼎切成十塊。按照小的要求,村民們買來了鋸條,把它鋸斷了。“還好三腳架特別結實,鋸片都碎了,沒被切成碎片。只鋸了壹只耳朵,只好作罷(耳朵後來沒了)。後來我試著用錘子砸,沒砸到。丁終於逃脫了‘雙體’的命運。”

因為形影不離,所以三腳架被埋在地下,以免被別人發現。但日軍很快得到消息,派兵包圍吳家,強行挖掘。但由於地點錯誤,大定逃過壹劫。吳佩文知道日本人不會回來了,馬上叫人把大鍋轉移到東屋埋在水槽下面,又找了壹個用幾層布包著的仿古銅夜壺藏在床下。過了幾天,鬼手又來找了。我錯把青銅夜壺當寶了,青銅夜壺拯救了國寶。

吳佩文料到日本人不會就此罷休,於是選擇離開家鄉,四處流浪。吳佩文走後,日本人又來了幾次。他們確認吳佩文逃走後,以為寶藏也被搶走了,就沒有阻止。吳佩文走了十年,丁壹直埋在他家。

1946年6月,國民黨安陽政府挖出丁,置於縣衙。同年10年底,為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六十大壽,駐軍用專車將其作為生日禮物送往南京,蔣指示交由中央博物館籌備處保存。1948年夏,該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江親自參觀了它,並在它前面拍了照。南京解放後,原本要運往臺灣省的丁號被解放軍攔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鼎保存在南京博物院,1959移交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的會徽是司母戊大方鼎的圖形和設計。

據考證,司母戊鼎是商朝皇室的壹件重器,是商朝的祖庚或祖甲所鑄,作為對母親的祭品。從司母戊三字碑文分析,所謂司為祭,母為母,母羊為名、銜。專家發現,甲骨文中提到了幾只母羊。那麽這位母親是壹個怎樣的人呢?這個大鼎是哪壹代商王鑄造的?

再看商鼎,每個時期的鼎都有不同的造型。就方鼎而言,早期的方鼎腹部很深,腿細長,或者身高偏瘦;商鼎晚期腹部變淺,腿變粗變短。根據鼎腿與鼎腹的比例關系,專家判斷司母戊鼎應該更接近殷墟二期的特征。但答案還是模糊的,無法確定是哪個商王。

商名以天幹地支為題。這樣就會發現不同時期有相同頭銜的人。甲骨文中提到,如果配偶是“戊”,* * *有四個商王。分別是大定、武定、祖甲、武義王。大定時代不在殷墟十二商王之內;武王易屬於殷墟三期,司母戊鼎的形制與這壹時期的器物並不壹致。那麽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家王了。

比較“福號”墓出土的司母戊鼎與司母戊鼎的合金比例,發現兩者合金非常相似。那麽,司母戊鼎很可能是與“福號”同時代的神器。史書和甲骨蔔辭都記載“福浩”是武定皇後。武定還有個皇後,廟號“戊”。

這樣,大部分的研究證據和專家意見都傾向於認為司母戊的“戊”應該是武定王的皇後,所以鑄這個大鼎的人應該是戊的兒子,兩代商王“祖庚”或“祖甲”。

  • 上一篇:魏氏家族的由來
  • 下一篇:5份教師個人工作總結報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