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文學的主要載體及其特征

古代文學的主要載體及其特征

文獻介紹:第壹章:古典文學的載體和形式。

文學的載體和形式

雕刻模具載體(甲骨文、金石學)→書寫載體(竹簡、帛書、紙莎草、羊皮紙、扇貝等。)→書寫印刷載體(紙張)→感應載體(膠片、磁帶、磁盤、光盤數據庫)。

到了漢代,中國發明了造紙術,紙被廣泛使用,成為各種文獻的理想載體,而且使用時間最長。時至今日,紙依然是我國文學的主要載體。新興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膠片和磁帶,是壹種新型的文件載體,非常受歡迎,已被廣泛使用,在某些領域有取代紙張的趨勢。

第壹節承運人形式

1.甲骨文

甲骨文發現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當時,住在北京的石藏家王在壹次偶然的醫療機會下,發現了中醫中的“龍骨”,即刻有古文字的甲骨文。他到處尋找,得到了大約1500塊。

不久,王去世,其甲骨由丹徒劉鄂(鐵雲)收藏,劉繼續收藏,共約五千片。其中書法較好的1058件選印於1903,為甲骨蔔辭第壹次記載。

公元65438年至0904年,樸學大師孫詒讓撰寫了兩卷本《文琪例》,這是中國學者研究甲骨文的開端。

1907年,上虞羅振宇開始收集甲骨,並親自前往調查,獲得甲骨三萬余片。

1913年,羅振宇先後出版了《殷墟後記》等專著,成為研究甲骨文貢獻的必讀之作。

1917年,王國維發表《殷歷代君王考》,證明《史記·殷本紀》中的家族是第壹篇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

從1928年到1937年,原中央研究院對河南殷墟進行了15次發掘,獲得了大量甲骨文,出版了第壹版殷墟和第二版殷墟。

1955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整理了殷墟組合,近年又整理了甲骨文合集,蔚為大觀,是甲骨文的傑作。

2.金石

從商朝到秦漢,奴隸主和貴族主要用銅和錫的合金鑄造禮器、樂器、日用品等器皿,因其呈青灰色而被稱為青銅器。青銅器上往往鑄有或刻有文字,稱為“銘文”或“銘文”。

青銅器中的禮器多為鼎,樂器多為鐘,故前人以鐘、鼎為青銅器的別稱,其銘文亦稱“鐘鼎文”。

石雕比在青銅器上刻字容易。自秦漢以來,石雕逐漸取代了金雕的主要地位。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是石鼓文,發現於唐初大興縣(今陜西省寶雞市南)。在65,438+00塊磨光的鼓形石頭上,每塊石頭上刻有壹首四字詩,歌頌了秦的狩獵和遊樂生活,所以又叫“狩獵和狩獵”。

關於石鼓的制作時間有很多爭議,是在周宣王還是在周成王。南宋的鄭樵因其作品常與秦器相吻合而被稱為秦雕。後人也有說,公認石鼓石為秦代所刻。經過幾千年的折騰,十個石字大部分都剝落了,其中壹塊石頭上根本沒有字跡。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郭沫若有壹本書《石鼓文研究》,可以參考。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遊歷各地,到處刻石記功。有泰山、嶧山、瑯琊、芝罘、東關、碣石、易慧等石刻。字體都是小篆,據說是李四寫的。這些石刻大部分已經消失,現在只剩下瑯琊石刻。

13行87字,陳列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司馬遷將這些石刻收入《秦始皇傳》,開創了以石刻為史料的先河。

《石經》:自東漢以來,魏、唐、後蜀、宋、清都有刻石經。其中最重要的有《西平詩經》(東漢)、《正始詩經》(魏晉)、《開城詩經》(唐代)。

第三,竹簡

竹簡是竹簡(或木簡)和木刻的統稱。

在古代,書寫的狹長竹片稱為“簡”,木塊稱為“解”或“版”。版型為方形,又稱“方”。把竹簡連在壹起的叫“書”,是連接竹簡的象形文字。“書”的總方針,又稱“政策”。古人常說的“竹簡”和“食譜”是指寫在竹簡木刻上的書籍。

簡單策略的編譯方法有壹些,有的是先編譯後編寫,有的是先編寫後編輯。用牛皮織成的叫“魏織”。

“晚上我喜歡《易》,我看《易》這本書。

——《史記·孔子世家》

用絲帶織成的東西叫“絲織”,有各種顏色。

"孫子書,殺青簡,用淡綠絲繩織成."

——劉翔《不要記錄》

1977年4月,山東臨沂貘子山壹號漢墓出土竹簡4942枚,大部分為先秦書籍,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僚子》、《墨子》、《管子》、《晏子》等,還有軍事、政治、陰陽雜書。同年,5438年6月+065438年+10月,武威旱灘坡漢墓出土簡牘92本,完整醫方30余張,穴位也包括在內,是針灸治療的禁忌。

1977,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出土簡體字版。墓主人是韓汝銀侯夏侯廚夫妻。安徽省文物隊等的發現。阜陽漢簡被歸類為10多種古籍。因為原著沒有剩余書名,所以今天的名字要麽是傳記的原名,要麽是根據內容取的另壹個名字。其中有《倉頡篇》、《詩經》、《易經》、《萬物》、《呂春秋》等。

1973,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竹簡,有《陸論》、《齊論》、《古論》三個平行版本。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了1155枚竹簡。

從1972年到1976年,在埃洛納河流域發掘了近3萬枚漢簡,並整理出了70多部比較完整的薄冊,對於了解簡策體系非常重要。

把木頭鋸成段,再鋸成薄片,壓平,叫版,寫成文字。簡牘作為文獻的載體,與甲骨文、碑文相比,具有取材容易、制作書寫方便等優點。但竹簡所含字數有限,保存、攜帶、閱讀都不方便。

第四,絲綢

絲綢,絲綢面料。古代絲織品作為文獻的載體,壹般稱為帛書。絲制品又叫素、絲、絹,所以也可以叫素書、絹書、帛書。也可簡稱為“蘇”、“絲”。

帛書的利與弊:

(優)柔軟,薄滑,易寫;易於攔截;攜帶方便等。

(缺乏)不易長期保存;價格昂貴。

帛書大概產生於春秋竹簡,文章是用絲織品書寫的。

先秦文獻中常有“竹帛”並提的記載,指的是竹簡和帛書。

西漢時,劉向在學校課本中既用竹,又用絲,但東漢時,官員和上層人士都喜歡絲,討厭簡單的策略。

1973+2月期間,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大量西漢帛書,有《老子》、《十經》、《戰國書信》,還有兵書、醫書、史、哲、史等著作。它數量眾多,內容完整,具有極其珍貴的學術價值,豐富了我們對絲綢的認識。

“竹簡帛書”,簡化書和帛書是漢代書籍的主要形式,即紙發明後壹段時間仍在使用絲綢。直到隋唐時期,除了畫家和書法家,大部分人都不再使用絲綢。

動詞 (verb的縮寫)紙

紙作為壹種廉價易得的書寫材料,是壹種理想的文件載體。竹簡易得,體積大,而帛質柔軟,價格昂貴,作為書寫材料不易攜帶。

《後漢書》卷七十八《蔡倫傳》說:“自古以來,書和事跡都是用竹簡編的,用帛者稱為紙。”

東漢和漢武帝時期,擔任中書大臣的宦官蔡倫發明了“蔡侯紙”。這種紙價格便宜,重量輕,適合書寫,逐漸普及。

中國發明的造紙術經過六七百年流傳到中亞、歐美,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從東漢到魏晉,絲綢、竹簡、紙張始終並用,重絲輕紙的觀念在貴族、上流社會中依然強烈。東晉永興三年(404),桓玄皇帝下令“以紙代簡”。從此,紙被確立為唯壹的文獻載體,結束了竹帛時代。

古代名紙

卷煙紙

程心·唐智

毛邊紙[用竹子制成的中國書寫紙]

用竹子制成的高級紙(產於江西)

六、膠片、磁帶

膠片,感光材料。印刷工業使用的感光材料包括黑白感光膠片和彩色感光膠片。

  • 上一篇:葉:中國地貌學大師
  • 下一篇:電動觀光車的發展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