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曾侯乙編鐘在中國音樂史研究中有什麽作用和意義?

曾侯乙編鐘在中國音樂史研究中有什麽作用和意義?

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宏偉、最巨大的樂器,被譽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跡”。有關部門對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編鐘進行了調音,結果表明戰國時期就有完整的十二音體系,打破了此前十二音體系來自古希臘的說法。

曾侯乙編鐘擁有迄今所知最完整的樂音系列及其樂律稱謂系統。同時,作為壹種樂器,它還蘊含著豐富的禮樂文化思想。它是公元前5世紀中華文明的光輝縮影,是中國先秦社會的文化象征,是中國青銅時代巔峰時期的藝術傑作,是人類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鐘架、掛鐘構件上有3700多處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明了各鐘聲調的名稱,而且清楚地表明了這些名稱與楚、周、齊、沈等國聲調的對應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獻。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證明了中國歷史上成功解決了物理學、音樂學、鑄造學等壹系列難題。它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和青銅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範圍

曾侯乙的編鐘深埋地下2000多年,仍能奏出旋律準確、音色優美的樂曲。這套編鐘音域很廣,從C2(64.8Hz)到D7(2329.1Hz),* * *有五個八度,壹個大二度。

中央音域有十二個半音,可以在宮中旋轉,演奏五、六、七音,音色非常優美。每只鐘可以敲出三度音程的兩個音符(即正鼓聲和側鼓聲)。音差:三度41,三度23),而且它們互不幹擾,也可以同時敲擊產生和聲。

全套編鐘可以發出三種聲音:低音、中音、高音。下層的大鐘聲音低沈渾厚,音量大,余音長。中層大的鐘,聲音圓潤明亮,音量大,余音長;中層時鐘清脆響亮,音量小,余音短;上扣鐘聲音通透純凈,音量不大,余音略長。

曾侯乙墓中還有敲鐘的工具。中上層的編鐘用丁字槌敲擊,下層的大勇編鐘用長圓棍敲擊。這種玩法在墓中出土的彩繪鴛鴦盒繪畫中得到了印證。

擴展數據:

出土過程

曾侯乙墓發掘後,打開石板,發現石板已被泥水浸泡。當水逐漸被抽走後,編鐘露出水面,大致維持著被埋時的狀態,呈直角折疊刻度狀擺放在兩側。在編鐘中,45個雍鐘上有題詞“曾侯乙呢?”,故名曾後羿編鐘。

結構

曾侯乙的編鐘巨大而完整。編鐘的鐘架很高,由兩個不同長度的木架垂直相交而成。長邊位於墓室西側,長7.48米,高2.65米。南側長3.35米,高2.73米。

木架內有七根彩繪木梁,兩端用有龍紋的銅套加固。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柱子支撐著整個編鐘,形成上、中、下三層。有246個鐘架和掛鉤。銅人身穿長袍,腰系腰帶,神情肅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戰國曾侯乙編鐘

  • 上一篇:馬褂的歷史
  • 下一篇:中國現代家具發展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