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七年級考試後半段生物、地理、歷史、政治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七年級考試後半段生物、地理、歷史、政治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七年級地理第壹學期復習資料

高壹地理上冊期中復習。

1.地理學:是研究人類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關系的科學。

2.學習地理學習地理有四個基本概念。

①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為友。

(2)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③綜合分析問題。

④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第1章地球和地圖

第壹節地球和地球儀

首先,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壹個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球體。

2.地球平均半徑6371km,地球表面積51萬平方公裏,地球最大周長約40000km。

3.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環球航行: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儀的例子:日食,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球儀的衛星照片。觀察日食的陰影區域,其邊緣是圓形的(弧線、直線),由此可以推斷地球的形狀可能是圓形的。

第二,地球儀

1,定義:人們模仿地球的形狀,按照壹定的比例縮小,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特點:地球儀是地球的縮小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們了解地球的面貌;

(2)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流和湖泊、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和名稱。

4.地球儀和地球的真實原貌有什麽區別?

(1)地球儀上有壹些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地理事物,比如用來確定地理事物方向和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代表地理事物的顏色、符號、文字等。)

地球儀上還有壹個軸可以讓地球模型旋轉,但是這個軸不在地球上。

地球儀比地球小得多。

5.地球上有哪些地理上的東西?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軸。

6.地球儀的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體和地軸。

第三,經緯線

1.緯度:在地球上,垂直於地軸並環繞地球的圓。

(1)所有的緯度都是圓的,稱為緯度圈;緯度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後到達壹點。

(2)緯線表示東西方向。

③赤道與兩極距離相等,將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2.子午線: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稱為子午線。

(1)所有的經線都是等長的半圓,表示南北方向。

地球上有無數條經緯線。

3.地軸:地球的旋轉軸。就像經緯線壹樣,它們在地球表面並不真實。

南極:地軸南段和地球表面的交點。北極:地軸北段和地球表面的交點。

4.經緯度:為了區分經度和緯度,人們為經度和緯度標明度數,分別稱為經度和緯度。

赤道是地球上的零緯度。赤道以北的緯度稱為北緯,習慣上以“n”為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稱為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同壹緯度的緯度以南緯南緯北緯區分)

②地球上的零子午線稱為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分為180。東邊的180屬於東經,習慣用“E”作為代號,西邊的180屬於西經,習慣用“W”作為代號。

③原始經絡是東西經絡的分界線。穿過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舊址。(國際國際日期變更線)

④地球上的經緯度分布:

緯度:以赤道為中心,向南北極逐漸增大,南北極最大90度。

經度:從西向東,東經度數逐漸增加,西經度數逐漸減少。最大為180度。

5.國際上用20 W和160 E的經圈作為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線。

赤道和兩極的距離相等,這就把地球分成了南北兩個半球。

6.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經緯網

1.定義:是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緯度編織的網。

2、在地球儀或地圖上,確定地球表面任何地方的位置。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首先,地球的自轉

1,定義:地球不停地繞著它的軸旋轉,這叫做地球的自轉。

2.旋轉方向:由西向東;輪換時間大概是24小時,也就是壹天。

3.現象:①時差(不同經度地方的時差);②晝夜交替

4.時差:由於地球不斷自西向東自轉,地球上不同經度地方的時間是不壹樣的,東方的時間總是比西方早。

用經度除以15,然後四舍五入,得到時區的個數。(東早西晚,東增西減)

時區計算每向東1個時區增加1個小時。

北京時間以東壩區(當地時間120 E)為標準時間。世界時:基於本初子午線時間的時間。

5.地球自轉的方向是從西向東。從地球的北極看,它逆時針旋轉。

地球自轉的方向是從西向東。從地球的北極看,它逆時針旋轉。

終結者線的判斷是沿著旋轉的方向,以黑夜到白天的過渡為晨線,白天到黑夜的過渡為昏線。

6.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的兩個基本條件:①陽光普照大地;地球是壹個不透明的球體。

晝夜的產生與地球是否運動無關,但如果沒有地球的自轉,就不會有晝夜的交替。

同時,太陽只能照亮半個地球,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天,稱為白天半球;沒有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稱為夜半球。

第二,地球的公轉和四季的變化

1.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圍繞太陽公轉。

2.方向:地球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壹致,由西向東。

3.時間:壹年。

4.現象:①晝夜長短;②季節變化

5.軌道旋轉平面:橢圓形。

6.公轉示意圖:北半球的季節與南半球相反。

7.在地球公轉過程中,有兩個突出的特點:①地軸始終傾斜,與公轉軌道平面相交,夾角為66.5度;(2)地軸傾斜方向不變,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陽照射的程度不完全相同,形成四季,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節相反。

節氣

日期

陽光直射緯度

北半球的晝夜長度

獲得太陽能光熱

冬季至日

65438+2月22日左右

南回歸線

漫長的夜晚短暫的早晨

春分

21年3月左右

赤道

白天和黑夜的長度大致相等

夏日至日

6月22日左右

北回歸線

白晝短暫的夜晚

秋分

9月23日左右

赤道

白天和黑夜的長度大致相等

春分(21年3月)時,太陽的直射點在赤道上,其終止線與子午線重合。

在夏季至日(6月22日),太陽的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終止線與子午線的夾角最大。

秋分(9月23日)時,太陽的直射點在赤道上,終止線與子午線重合。

在冬季至日(65438+2月22日)上,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終止線與子午線的夾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到9月23日。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

地球側面圖解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地球俯視圖解讀逆時針旋轉,以北極為中心;順時針旋轉,中心是南極。

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天北方白天越長,冬天越南白天越長。

天文季節:壹年中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中國傳統四季:立春(2月4日)、長夏、立秋、立冬是劃分四季的起點。

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夏滿山夏連熱,秋露,秋霜,冬雪,冬寒。

三個或五個區域的劃分

1.根據太陽熱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五個地帶。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獲得的陽光和熱量就越多。

2.熱帶在北回歸線之間,壹年有陽光直射。地面獲得的太陽光和熱量最多,全年氣候炎熱。北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位於北極圈以北、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晝夜極端。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在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的溫帶地區,壹年中沒有極端的晝夜,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地區少,比寒帶地區多,四季氣候變化明顯。

三七月有節氣:大小系最熱;5438年6月+10月有微寒和重寒,最冷。

4.春季:12,1,二月;夏季:三月、四月和五月;秋季:六月、七月、八月;冬季:12,1,二月。四季是由天文季節和氣候季節結合起來劃分的。

5.同時,隨著緯度的不同,受到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會有冷熱的差異。

6.極圈:66.5度;北回歸線:23.5度。

7.春分點(21年3月左右)、夏季至日(6月22日左右)、秋季春分點(9月23日左右)和冬季至日(12年2月22日左右),太陽的直射點分別位於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和南回歸線。

8.北半球壹年中,夏季太陽高度最高,白天最長;冬天,太陽高度最低,夜晚時間最長。

9.熱帶終年炎熱,溫帶四季分明,寒帶終年寒冷。

第四,總結

比較項目

地球自轉

地球的公轉

方向

從西到東

從西到東

在圖上指明方向

圍繞中心

地軸

太陽

循環

壹天20小時

1年

地理意義

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

產生時差

晝夜長短的變化

中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四季變化

總結:由於地球是斜著繞太陽轉的,對太陽的認識在壹年的北回歸線之間變化,造成了太陽中午高度的變化和壹年中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使地球上不同時間獲得的太陽光熱不同,形成了四季五帶的變化。

熱帶位於北回歸線之間,壹年有陽光直射。地面獲得最多的陽光和熱量,全年氣候炎熱。北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位於北極圈以北、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晝夜極端。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在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的溫帶地區,壹年中沒有極端的晝夜,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地區少,比寒帶地區多,四季氣候變化明顯。

第三節地圖

壹、地圖的基本要素

1.地圖是我們日常生活、生產和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

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註釋。

地圖上繪制的區域越小,要表現的內容越詳細,選擇的比例尺越大;反之,規模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我們把地圖上的距離與實地的距離之比稱為比例尺。

地圖上的比例:表示地圖上的距離小於實際距離的程度。

3.比例的三種表達方式:數字、線段、文字可以相互轉換。換算時註意單位換算。

二、地圖上的方向:①經緯網定方向;(2)指向校準方向;③壹般定向法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確定方向,經線表示南北方向,緯線表示東西方向。

看地圖:對著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三。圖例和註釋

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符號稱為圖例,描述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學符號稱為註釋。

幫助我們區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點。常用的圖例符號有統壹的規定。

四。地形圖的解釋

1,地面上某地海拔以上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高度。

從壹個地方到另壹個地方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2.等高線: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成壹條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高度值。

3.等深線:將海洋中深度相同的點連成壹條線,稱為等深線。

4.從等高線或等深線的密度,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海底的坡度。

坡度較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度平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山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輪廓形狀。

山頂,山脊,山谷,馬鞍,陡峭的高原,山脈,丘陵,盆地和平原。

動詞 (verb的縮寫)從地圖中獲取信息

1.地圖的種類很多,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不同的地圖可以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才能及時準確的獲取有用的信息。

2.地圖的比例尺不壹樣,詳細程度也不壹樣。

其他知識點:

1,“世界屋脊”指的是青藏高原。

2、

1)爬山哪邊最省力?為什麽?

密集等高線-陡坡,稀疏等高線-緩坡。從b上山很容易。

2)總結山的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點,寫成壹本書。山頂由。

脊線:輪廓線向下彎曲。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彎曲。

鞍形:兩條閉合曲線之間

陡峭的懸崖:等高線重疊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第壹節大陸和海洋

1,地表基本特征:上海土地在全球的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有海洋。大部分海洋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極周圍有壹塊陸地。

2.地球的七部分是海洋,三部分是陸地。71%的地球表面是海洋,陸地面積占29%。

71%+29% = 51億平方公裏

3.海洋彼此相連,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地。

4.無論如何劃分,任何兩個大小相同的地球半球,都有比陸地面積大的海洋面積。

5.哥倫布(意大利探險家)-發現美洲

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第壹個進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前蘇聯)。

七大洲

1,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大陸:連同它周圍的島嶼,大陸被稱為大陸。

大陸:壹大片陸地(歐亞大陸、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

島嶼:小陸地(格陵蘭島、臺灣省島、海南島)。

半島:陸地伸入海洋的部分(山東半島、印度半島)

3.最小的洲:澳大利亞。

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丹麥)

七大洲的形狀都是三角形。

烏拉爾、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是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把亞洲和非洲分開了。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和南美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周圍是海洋。

5.觀察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的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四個互相連接的海洋。

海洋:是海洋的邊緣部分,也是靠近大陸的海洋邊緣部分。(黃海、東海、阿拉伯海)

海峽:連接兩大洋的狹窄水道。(馬六甲海峽、渤海海峽)

其他問題:

1,東西半球包含的大陸:

主要分布在東半球:亞洲、歐洲、大洋洲和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南美和北美;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陸: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歐洲和北美都在北半球;亞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過的大陸:亞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4.經度跨度最大的洲:南極洲緯度最高的洲:南極洲

橫跨冷、暖、熱區的大陸:亞洲和北美。

也就是橫跨東西南北:亞洲和大洋洲。

5.毗鄰三大洋的大陸:

亞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北美: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

歐洲面臨兩大洋:北冰洋和大西洋。

北冰洋沿岸的大陸:亞洲、歐洲和北美。

第二節陸地和海洋的變化

1.地球表面的陸地和海洋壹直在運動和變化。

地殼的變化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陸地和海洋變化的主要原因。(事情發生了變化)

①喜馬拉雅山:幾千萬年前是壹片海洋,後來受到強大的擠壓壓力,海底隆起,成為今天雄偉的山脈。這就是地殼運動。

②東海海底:地殼下沈,人類活動遺跡被淹沒。

2.大陸漂移理論:德國科學家魏格納。

內容:兩億年前,地球上的大陸是相互連接的,周圍是壹片海洋。後來原始大陸分裂成幾塊大陸,慢慢漂移開來,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板塊構造理論:

①由大陸漂移理論發展而來。板塊運動導致了大陸的漂移。

②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③內容:巖石構成的地球表面不是壹整塊,而是板塊的組合。世界大致分為六個板塊,每個板塊都在不斷運動。壹般來說,板塊內部的地殼相對穩定;地殼在板塊相遇的地方是活躍的。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在板塊交匯的區域。

(4)火山和地震多分布在板塊交匯的地區。兩個主要火山和地震帶的名稱: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4.板塊相對運動,碰撞擠壓,碰撞成山(喜馬拉雅山)。

當板塊處於拉伸狀態時,海洋就形成了。

5.使地形發生變化的力稱為內力,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的表現。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來自地球以外的力稱為外力,如流水、風、波浪、冰川等。

6.魏格納在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中,發揚了善於觀察、勇於實踐、不怕犧牲的科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7.地球內部分為三部分:地殼、地幔和地核。板塊是指地殼和上地幔,是巖石圈被分割成塊的區域。

8.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測量顯示,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正在縮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正在擴大。

13.制圖:填寫大陸或海洋的名稱以及地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大陸之間的界限。P29

14,填寫地球公轉各位置直射陽光的緯度、時間、節氣、晝夜長短。P11

15,寫出圖中各點的經緯度、半球、溫區。

16,判斷經緯圖中A、B、C點的相對方向;在標註的地圖中判斷公路的延伸方向和村裏養雞場的方向。

17.填寫六大板塊的名稱,並說明日本火山地震、紅海擴張、地中海萎縮、喜馬拉雅山形成和上升的原因。P39

18.填寫五個地帶的名稱,分界線的名稱和緯度,熱帶和寒帶有什麽特殊現象。P12

19,判斷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稱和水流方向;山頂A和B的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E點的海拔高度,河流流速快,E和F兩條上坡路線,哪個更省力?

20.看地圖,識地圖。大比例尺地圖顯示範圍小,內容詳細;比例小的地圖代表範圍大。P19

添加:

1.將地球儀由西向東移動,觀察分析。從北極上空看,地球逆時針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順時針旋轉。

2.中國東西約5000公裏,南北5500公裏;北京的經緯度是北緯40度,東經116度。

中國面積約960萬平方公裏,前三名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

3.經度180度沒有東西之分,沒有“W”和“E”。

4.經緯網定位:先緯度,後經度。燈塔通常指的是北方。

5.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原因(圖集P17)。

喜馬拉雅山的形成經歷了很長時間。由於中國板塊和印度板塊的碰撞,巖層急劇上升,海水消失,形成了今天的喜馬拉雅山。隨著板塊的不斷運動,喜馬拉雅山繼續上升。

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線間距相等。

7.地圖類型:城市地圖、地形圖、道路交通圖、世界政治地圖。

8.地圖的三個要素:比例、方向和圖例。

9、熱帶:全年炎熱,陽光直射;

溫帶:四節變化明顯,既無極晝極夜,也無陽光直射;

寒帶:全年寒冷,晝夜極端。

10,讀圖:山谷,山脊,馬鞍,陡崖。

  • 上一篇:世界郵政日手寫報紙信息問候句子
  • 下一篇:為什麽說年底的崇禎皇帝沒有幸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