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貝多芬的C小調奏鳴曲第壹樂章表達了什麽?有什麽歷史背景?

貝多芬的C小調奏鳴曲第壹樂章表達了什麽?有什麽歷史背景?

好像百度上壹搜就能出很多東西。補充壹點具體內容。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作品13,別名“悲愴”,完成於1797-98,出版於1799。獻給卡爾·李奇諾斯基公爵。這個時期對貝多芬來說有壹些特殊的意義。首先,他開始在歐洲壹些主要的音樂城市引起關註。這主要歸功於Lichnowski公爵。公爵帶他遊覽了布拉格、布拉迪·斯拉法、德累斯頓和其他城市。當然,這是當時很多作曲家的必修課。莫紮特早年在父親的帶領下走過幾乎相同的路線,而貝多芬這個來自小城市(波恩)的年輕人更需要這種表現。1797之前有過兩次行程,讓他好評如潮。著名的“鼻煙壺”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壹個選帝侯送給他壹個鼻煙壺,貝多芬其實很樂意接受這份禮物。他在信中不止壹次以炫耀的口吻提到這個鼻煙壺,但同時又感嘆這個禮物還不如“送給外交官”,暗示他更希望得到金幣作為報酬。因為這個時候貝多芬的經濟條件確實很緊。

在布拉格和維也納,貝多芬被稱為當時最好的鋼琴家,但他的作品並不被重視。從1795開始,貝多芬在維也納遇到了對手的挑戰。兩位與他同齡的著名鋼琴家出現在公眾面前,這給貝多芬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時報紙上有壹篇關於這些鋼琴家之間比賽的報道。在作曲上,貝多芬當年低估了老先生海頓的實力。因為這個時候,海頓開始出版他最後的偉大作品,包括清唱劇《創世紀》和《弦樂四重奏》,五年出版了12首。有證據表明,貝多芬其實很感動,他從四重奏中摘錄了很多章節反復學習研究。

當然,在此期間,他還沒有創作出足夠的作品來確立他的個人風格。貝多芬的《第壹交響曲》在1801年後才首演,其他大部分作品都是小小品,基本沒有脫離海頓或莫紮特所建立的古典音樂的模式。可能比較大的作品是弦樂四重奏六首,作品1801。因此,第13號鋼琴奏鳴曲的意義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說這是貝多芬最早具有自己個性的作品。首先,從音階上來說,這首奏鳴曲已經大大超過了海頓或者莫紮特為奏鳴曲設定的壹個基本曲式。音樂所承載的情感變化也比以前突出很多。

先說第壹樂章。

在古典奏鳴曲中,以松板開始篇章是非常特殊的。在莫紮特和海頓的作品中,有少數交響曲有這樣的開頭,而在奏鳴曲中沒有。所以引言部分是貝多芬的原創。介紹很有表現力。首先是散板的開始,沈重的和弦表達了深沈悲壯的情感。因為這個開頭,後人給這部作品加了“愁”這個名字。引言的第二部分進入了壹個有節奏的段落。右手八度的旋律繼承了散板的音型,弱化的情緒由低音的和弦爆發來補充。高音上升低音下降的組合在第九和弦達到壹個固定點,然後逐漸回落,經過壹段小華彩段後轉入呈現部。

呈現部分主體完全沒有旋律,是純粹的柱和弦,由諧音轉位組成,在短短兩小節內覆蓋兩個八度後回落,具有鮮明的狂放樂章風格。連接部分的從屬和弦緊隨其後進入,發展形成主題的動機,低音水平上去,轉到降E小調(平行大調同名小調)開始副主題。它的動機很有特點,最後變成了第三樂章的主題。副部第二主題轉降E大調,達到整部作品範圍最廣。結尾部分由以下快速短語組成,因為無論是主部還是輔部的兩個主題都是從向上發展開始的,結尾部分的向下運動可以看作是這種情感積累的釋放。展示部分以壹句重復降E調主要動機的短語結束。

展開部分也以介紹的悲劇主題開始,讓心情在激動人心的陳述部分之後得到放松。而主部動機再現,開始向左手轉移,逐漸導致副部主題動機變弱。最終,主要部門的激勵是開發部門的主要激勵。

低音線把音樂推進再現部,還是從C小調開始。連接部分被縮短,直接回到主旋律上的小調部分主題。結尾突然出現壹個德語的第六和弦(65個和弦,三個平音符),用來阻擋終止。序曲的悲劇主題再現,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力量,變成了主導和弦。主體部分的主題再次出現,並在與德國第六和弦的幾次比較後正式終止。

這種做法是貝多芬古典奏鳴曲的壹大發展。首先,他引入了交響樂中常見的引子,但悲劇主題與暴力鬥爭主題的對抗構成了所有第壹樂章的沖突。在音樂的結尾,結尾部分的長度大大增加,通過阻斷終止來增加壹個大尺度的結尾。事實上,許多理論家認為貝多芬是第壹個在奏鳴曲式中擴大尾聲規模的人。C小調第八奏鳴曲的結尾相對於後來那些龐大的結尾來說比較短,但其中包含的內容卻相當豐富。

因此,這部作品可以稱得上是第壹部具有鮮明貝多芬風格的作品。

  • 上一篇:如何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 下一篇:康熙公主的人生經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