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如何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如何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第壹,中華民族存活了五千年,這是世界歷史上罕見的現象。中國近代雖然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但經過百年的奮鬥,終於衰落但沒有滅亡,重新崛起,甚至有今天復興中國的機會。《詩》說:“何其九也,必有也。”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然有其內在的精神基礎;這個精神基礎(或者說國魂)不死,中華民族就會發展。所以這種精神基礎是應該肯定的。

那麽,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歷史而不滅亡,近代又重新崛起的精神基礎是什麽?在我看來,這就是張岱年先生所指出的精神:“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具有無與倫比的民族凝聚力,所謂君子自強不息就是民族自強不息。有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中華民族就會發展,不會滅亡。的確,中華民族在近代以後已經落後了,自強不息的精神被扭曲為傲慢和盲目排外。但當外部壓力達到壹定程度,中華民族最終會出現壹批先“睜眼看世界”的人。雖然在壹定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的自強與吸收外來文化之間會有矛盾,但其本質最終是統壹的。原因很簡單。當中華民族不吸收外來文化的成果就無法自強時,只要中華民族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吸收外來文化的成果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鴉片戰爭後,中國現代思想發展的步伐是匆匆忙忙的(與中國古代思想平穩緩慢的發展形成對比)。有誌之士勇敢地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經過八十年的奮鬥終於找到了馬克思主義。讓我們看看中國人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探索和實施經濟體制改革,並大聲呼籲思想現代化。這些不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在近代的體現嗎?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儒道互補。《易傳》的哲學是轟轟烈烈的,但在它的生命力中,卻融合了道家的柔美。《文言文》說:“知進退而不失正確者,才是聖人!”《內聚力》說:“君子知其詳,柔而剛之,是眾人之望。”因此,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性格既有剛性,又有柔性:有剛性,才有威武不屈、自強不息的精神;只有以柔為輔,才能有靈活、持久、不屈不撓的精神。這兩種精神合在壹起,就是“自然反自然,後天反自然”的精神,也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第二,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中國在封建社會早中期的經濟、科技水平在當時的世界上曾經占據了先進的地位。而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落後,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產生現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使中國長期沒有擺脫經濟、科技落後的局面。與西方中世紀的基督教統治相比,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其優勢。與西方文藝復興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相比,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其缺陷。這兩個方面的意義是應該肯定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劣是由其特點決定的。《尚書·大禹謨》中有壹句話,“德之所用,寬以待人,和而不同。”《大莫雨》雖然是漢魏以後出版的偽書,但這句話是取自《左傳·文公七年》所載的“德、用、厚”,稱為三事。這“三事”和“水、火、金、木、土、谷”也叫“九德”或“九德”這句話可以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龐樸教授稱之為“人本主義”。人文主義是相對於西方中世紀的神學統治而言的,但它與西方文藝復興後的人文主義截然不同。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壹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殷周時期,“神”崇拜盛行,“神”是“督民、審義”的人格神...和為義”(《尚書·高宗日》)。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將神學天啟的“德”和“禮”的外在形式所規定的“德”轉化為人們的道德意識;這時,人們逐漸將天空視為“氣”,認為世間萬物都是氣化形成的。先秦之後的思想家繼承了先秦齊秦學說和儒家道德學說的成果。他們沒有把人的思想引入天界,而是要求人們自覺遵守人間秩序。儒家“屈人而伸君”,君主被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壹些思想家也想限制君權,“屈君於天”,重新神化神靈,但沒有成功。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是帝王的而不是神聖的,這與中世紀西歐的基督教統治形成了對比。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氣的哲學,這是壹種把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結合起來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雖然總是被塗上壹層道德主義的色彩,或者被置於道德主義之下,但它還是在壹定程度上允許人們去探索物質世界,這與中世紀西歐“上帝存在”的邏輯證明和“針尖上能站多少天使”的討論大相徑庭。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封建社會早中期的經濟、科技才得以躍居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應該肯定中國人文文化傳統的歷史價值。

然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它把道德看得比自然重,把集體看得比個人重,把傳統看得比創造重,把等級秩序看得比人權和平等重,把實際應用看得比科學理論重,把直覺看得比邏輯分析和實驗證明重,這也極大地制約了中國古代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荀子說:“君子可以以仁論辯。言不仁,而言不默,其辯不拙。”(《荀子·費翔》)並說:“無用之辯,不急審,棄而死。”(《荀子·天論》)朱曰:“今學不窮,明人倫,講聖言,知世事,乃刻意於動植物之間。這是什麽學問?如果妳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什麽,那就是煮沙子,想讓它變成壹頓飯。”(答陳其中,《朱溫公文集》卷三十九)這些可以很好地說明中國的傳統文化崇尚倫理道德,鄙視和排斥實證科學和形式邏輯。

儒家道德理論壹方面提倡“兼愛多人”,另壹方面又提倡“愛窮”、“親殺”、“親疏”等,本質上是包括原始人道主義遺產在內的血族情懷的擴張。在夏商周時期,血族情感已經與氏族內部和國家內部的等級秩序交織在壹起。周公的“禮樂制度”就是通過“禮”和“樂”的形式來規範氏族內部和國家內部的等級秩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孔子的貢獻在於將外在形式的“禮”“樂”轉化為內在自覺的道德意識,這就是“為己之仁”。仁對每壹個社會成員提出道德要求,使人們把整個社會看作壹個整體,每壹個成員都要自覺地為這個整體的生存和發展履行自己的義務。但由於各成員在整體等級秩序中的地位不同,各自承擔的義務也不同(《齋藤優子語》卷十八:“萬物皆有本理,本理同源,但在不同的地位上,理用不同”),即所謂“忠君、孝父、敬兄、敬友……”等等。顯然,除了相互的道德義務,還有上層階級對下層階級的壓制,存在著義務與權利的不平等。但儒家以“君為臣,夫為婦,父為子”的形式肯定了這種不平等。封建倫理在封建社會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中起到了協調和穩定的作用,但它無疑也制約了個體人格的發展。封建統治者為了防止社會矛盾的爆發,把封建禮教放在了“排他”的地位,以至於後來把它視為生物之本、世界之源,不得不延緩和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第三,中國近代雖然落後,但今天有復興的機會;西方雖然近代先進,但文化並不完美。馬克思主義對西方資本主義貨幣拜物教的批判在今天並沒有過時;西方人對西方社會冷漠和道德淪喪的哀嘆,不全是無病呻吟;在意識到西方文化在解決社會問題和自然科學問題上的局限性後,西方學者轉向重新評價東方文化。雖然有牽強附會、過分吹捧的話,但並不都是“鑒賞古董”。如果把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贊美斥之為“好奇”和“鑒賞古董”,那是我們自己的不小心。雖然應該嚴格守護阿q精神,但賈貴的態度是不能接受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在今天和未來仍然有價值,也應該肯定。

  • 上一篇:長春的地形特點長春的主要地形是什麽?
  • 下一篇:貝多芬的C小調奏鳴曲第壹樂章表達了什麽?有什麽歷史背景?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