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濟州的歷史演變

濟州的歷史演變

濟州,因靠近文、思、義、雅、吉而得名,最早位於茌平西南,後在巨野。始建於公元423年,元朝(1348)廢棄。在濟州的900年間,它被廢棄了8次。說到濟州,就不能不說到巨野,因為巨野濟州的發展變化,除了朝代更替或者社會發展的制約之外,都與吉水、小澤有著密切的聯系。小野澤(後稱巨野澤,梁山龍,龍為古園)是壹個巨浪滔天的巨大湖泊,距巨野五裏。

由於吉水和小澤之間的聯系,位於小澤的巨野成為了水上交通和戰略地位至關重要的地區。五代以後,由於黃河多次決口,河水南移,小野澤的水域面積不斷增加。到了宋元時期,正如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所說,已經匯成八百裏的水滸,現存的東平湖就是其中的壹部分。

北宋以後,位於巨野的濟州成為京東西路最發達的城市之壹。施耐庵《水滸傳》中提到的濟州,就是今天的巨野縣。小澤,港口縱橫交錯,荷花蘆葦婀娜,水天壹色,地勢險要,歷來是農民起義聚集之地,五代後周統治者,為了鎮壓小澤農民。

金天德二年,即1150年,是巨野人的災難時刻。洶湧的黃河決口,無情地淹沒了巨野。巨野人饑寒交迫,帶著孩子,背井離鄉,四處逃亡,輾轉於嘉祥、金鄉、鄆城。看來濟州對巨野有些留戀。元朝定都北京後,吉水之水雖然成了幹河,但小野澤之水仍可用於航海,戰略地位仍在。於是,巨野復辟,濟州復置。然而好景不長。元末明初,由於黃河多次決口,吉水、小野澤逐漸被黃河淤塞,水運停止。此後,處於鼎盛時期的濟州,

雖然濟州、集寧府、集寧路在巨野和任城之間多次搬遷,但由於黃河的泛濫,濟州最終結束了在巨野的歷史使命。

濟寧成了濟州和任城縣兩級政府交匯在同壹個角落的城市。

可以說,我市西部地區歷史上由於黃河洪水的影響,地理地貌變化起伏較大,導致人民生活不安,行政區設置變動頻繁,行政區劃混亂。向往和平穩定是人們的美好願望,所以濟寧這個吉祥名字的出現是必然的。

洪水漂到濟州,濟州移城,人上去了,濟州成了濟寧。

濟州變成濟寧。

濟寧這個名字出現在元朝八年,也就是1271年,濟州升為濟寧府。集寧之名的由來,是因為“濟水南接泗,北接文,周居於其中,故名集寧”。因巨野地區壹度被河水淹沒,任城因“地勢高、關隘險”、“安全有保障”而得名集寧。濟州-濟寧地名的變化,是濟寧地區歷史地理變遷的見證,雖然壹字之差,卻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自元代起,貫穿濟寧的京杭大運河全面貫通。在全長1800公裏的京杭大運河洶湧碧水的滋養下,

從此,濟寧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壹條大運河,數千裏的碧水和帆船,都穿過濟寧。

中國元、明、清三代的都城都在北京。在古代沒有鐵路和公路的情況下,貫穿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的交通地位尤為重要。封建王朝視其為國家的政治經濟命脈,濟寧位於大運河南北之間的中軸線上,是運河的水脊,城門眾多。過往船只到了濟寧,都要放下船帆等待閘門放水,每天最多停留幾千艘。因此,濟寧是運河的咽喉。是江北最大的碼頭和物資集散地。每天,江面上滿是風帆,船與船,官船與商船,船與遊艇,千帆競賽,百戰百勝,船夫劃槳擊水,號角聲響徹雲霄。河兩岸東西堆積,商人雲集,南船北馬,人山人海,酒樓歌廳,熱鬧非凡。

運河流經千古,流向濟寧古渡口頭。圖中帆船來到江南,船到碼頭,貨到州。

運河流經千古,流向濟寧古渡口頭。

畫中,帆船來自江南,青山隱隱有水。

這是濟寧碼頭水鄉的多彩畫卷。

十裏之外,兩岸人分,酒樓歌廳相聞,樓上樓下燈火通明,從車到馬擠滿了人。

這是濟寧運河兩岸風景如畫的夜景。大運河給濟寧帶來了信息、財富、技能和人才。竹、藥材、青銅器、皮革、醬菜、煙草、點心等產業同步發展。當鋪、錢莊、糧店、茶館、飯館、戲院、會堂、教堂遍布大街小巷,古運河裏充滿了弦歌。南門內外燈火通明,大街小巷車水馬龍。城內外道路縱橫,朝廷官員,商販都在。明清時期,大運河將濟寧推向了歷史的巔峰,使濟寧成為史無前例的盛事,創造了當時全省乃至全國的幾個第壹。濟寧是當時全國33個工商業城市之壹,是運河沿岸對外貿易的七大商埠。濟寧是全國排名前10的藥材市場之壹。濟寧是明清時期該省三大紡織中心之壹。濟寧的煙草業在清代居全省之首。

清代濟寧人口達654.38+0.4萬,僅次於濟南和青島。

濟寧的政治地位明清時期居山東第壹,省內有兩個直隸州,壹個是濟寧,壹個是臨清。

元朝時,集寧有壹處生意興隆,有壹趟河,黃金兩萬兩。全年營業稅額為12403錠白銀,濟寧路在北方21路中排名第四。清代,濟寧聊城臨清濟南的庫銀占全國的75%。濟寧明清時期,進士333人,狀元2人,第二名2人。全省6個冠軍,濟寧占了2個,比例很高。清代集寧康熙三次下江南,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每次都在集寧停留,留下了黃鵬灣、黃英、龍興胡同等地名遺跡和民間傳說。

集寧地區王楠分水的龍王廟是古代水利建設的奇跡,其價值堪比都江堰。濟寧伊斯蘭文化豐富,清真寺眾多(男寺7座,女寺2座),長期位居山東第壹,濟寧現存的順河東大寺在全國榜上有名。濟寧大關富商私家園林眾多,清末民初市區有30余處。它有著江北小蘇州的美譽。

濟寧被稱為曲香藝術海。清末民初,濟寧有藝人講故事,各地都有明朝講故事。它與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和天津的大觀園有相似之處。濟寧有很多故事,比如說故事的故事,劇院。20世紀30年代,魯迅創辦的雜誌上的作家曾介紹過濟寧的故事。

濟寧居於運河中心,元明清交通官數百人,以濟寧為大本營,管理運河事務。所以濟寧是運河之都。

濟寧元代回族居民加工生產的濟寧青麂皮是馳名中外的特產,外商1928買了300萬塊。濟寧的小吃遠近聞名,有“出南門東望,莫被吃喝忽悠”和“玩在廣州,享在杭州,穿在蘇州,吃在濟寧”的民間諺語。濟寧玉堂的鹹菜,曾經是皇家貢品。慈禧太後品嘗後大贊北京省名,味道蓋過江南。

北洋軍閥在濟寧時期,有兩個宰相,壹個是潘父(現在濟南的大觀園就是潘父創辦的),壹個是金,金的母親是潘父的奶媽。據說金的母親很有福氣,壹對奶子生了兩個宰相。壹個集寧州出了兩個宰相,有壹段時間在國家中心。再加上總統府秘書長、航空局長、鑄幣局長都是濟寧人,構成了“濟寧幫”,讓濟寧在當時頗有名氣。但由於清末民初運河的淤積,運河的交通地位被取代,濟寧的發展受到影響。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濟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濟寧市的這條古運河已經作為風景旅遊帶列入城市建設規劃。隨著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古老的大運河將獲得新生,家鄉濟寧將成為壹片迷人的風水寶地。同時,壹旦濟寧建設組團結構(冀、燕、鄒、曲、賈)大城市的規劃與行政區劃對接重疊,濟南與徐州之間將崛起壹座大城市。屆時,濟寧將進入大城市行列。好在濟寧幸福!

  • 上一篇:藝術史理論的壹部分
  • 下一篇:播放火災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