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舞獅起源於什麽時候?

舞獅起源於什麽時候?

舞獅,又稱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節或集會慶典,人們都來舞獅娛樂。這種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相傳,舞獅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的傳入,舞獅也進入了我國。

獅子是梁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壹起帶回來的貢品。但舞獅的技藝卻是源於西涼的臉譜戲。有人認為舞獅起源於5世紀的軍隊,後來傳入民間。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依據,在今天很難判斷其對錯。

然而,在唐代,舞獅已經成為宮廷、軍隊和民間的壹項流行活動。唐端節《樂府雜記》說:

劇中有五只獅子,每只都穿著五種顏色的衣服。每獅十二人,披紅額,畫衣,持紅拂,名為獅郎,舞太平樂。

詩人白居易的詩《西梁格沙》生動地描述了這壹點:

西涼藝妓,蒙面胡人,假獅子。頭尾木雕,鍍金眼,鍍銀牙。帶著耳朵的芬遜毛衣,如從流沙中走來的萬裏。

這首詩描述了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1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舞獅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舞獅主要是表演武獅,即魏武帝指定的北魏瑞獅。小獅子獨自跳舞,而大獅子則成雙成對地跳舞。壹個站著舞獅頭,壹個彎腰舞獅身獅尾。

舞獅者蓋著獅子被,穿著與獅子身體同色的綠色獅褲和金色爪靴。人們無法識別舞獅者的身體,它的形狀與真正的獅子非常相似。

獅導扮成古代武士,手持旋轉繡球,配以北京鑼鼓、鈸逗獅。在獅郎的指導下,獅子表演翻筋鬥、跳躍、攀爬、跪拜等技術,還有走梅花樁、跳桌子、踩滾球等壹些高難度動作。

南派舞獅主要是表演文藝獅子。表演時,它註重表情,如抓撓、抖動、舔毛等。栩栩如生,可愛至極,還擁有吐球等高難度技能。南獅以廣東為中心,風靡港澳臺和東南亞。

雖然南獅也是二人轉,但舞獅的人都穿著燈籠褲,只披著壹條五顏六色的獅子被跳舞。與北方獅子不同的是,獅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披僧袍,腰系絲帶,手拿葵花扇逗獅,以滑稽的動作跳起各種優美的動作。

南獅的流派很多,清遠、英德的雞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河、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南獅除了外形不壹樣,性格也不壹樣。

白胡子舞獅法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沈穩渾厚,威嚴有力,被民間稱為劉備石。黑胡須紅臉獅,被稱為關公獅,在舞蹈中勇敢而威嚴,具有非凡的精神。灰髯獅,粗獷好鬥,俗稱張。

獅子是百獸之尊,其形象威嚴、尚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視為勇氣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可以驅邪避邪,保人畜平安。人們在元宵節和其他重大活動中舞獅,希望生活吉祥,萬事平安。

  • 上一篇:潮州高級中學的規模
  • 下一篇:沙溪古鎮有哪些好玩的景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