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

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

1942年,他與羅伯托·羅西裏尼合作撰寫了《皮洛塔·裏托爾納》的劇本,並在恩裏科·富爾奇奧尼的電影《我欠福斯卡裏》中擔任助理導演。1943年,安東尼奧尼赴法協助馬塞爾·卡內拍攝《夜訪者》(Les Visiteurs du soir)(又譯“夜訪者”或“夜遊者”)。安東尼奧尼在1940年代開始拍攝短片。《波河正特》(Gente del Po)是壹個關於波河中壹個貧窮漁夫的故事(安東尼奧尼從1943年到1947年在波河工作)。這些短片采用新現實主義風格,以半紀錄片的形式研究當地居民的生活。

但安東尼奧尼的第壹部故事片《愛情編年史》(Cronaca di Unamor,譯為《愛情記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愛情編年史或某段愛情的記錄》,1950),通過描寫中產階級,躲過了新現實主義。他繼續創作了壹系列電影:《艾文提》(1953),講述不同國家(法國、意大利、英國)青少年犯罪的系列故事;《夫人》描述了壹個年輕的電影明星和她的墮落。而Le Amiche (1955)描述的是都靈的中產階級女性。Il Grido(又譯《吶喊》、《流浪者與吶喊》,1957)回歸工人階級的故事,講述了壹個工廠工人和他女兒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和社會疏離感有關。

1972年,在險峰無限春和路人之間,安東尼奧尼受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的邀請,在文革後訪問中國。他制作了紀錄片《中國》,但該片遭到中國官方的嚴厲譴責,理由是“反華”、“反* * *”。這部紀錄片在中國的首次放映是在2004年10月25日北京電影學院為紀念安東尼奧尼的貢獻而在北京舉辦的電影展映中。

1980年,安東尼奧尼拍攝了《奧伯瓦爾德先生》(Il Mistero di Oberwald),這是壹次彩色電子處理的實驗:首先用電視攝像機拍攝(使用625行50場的格式),然後轉換成膠片,與壹般用膠片底片直接拍攝的方法不同。這也是第壹部用電視攝像機拍攝故事片的視頻,可以說是數字電影的開創者。這部電影由經常與安東尼奧尼合作的女演員莫尼卡·維蒂主演,改編自讓·科克多(Jean Cocqueteaux)的故事《雙鷹》(L'aigle à deux têtes)(讓·科克多曾在1948拍攝電影《雙鷹之死》)。

電影《壹個女人的認同》(1982)在意大利拍攝,主題再次處理了三部曲系列中的同壹個話題。

1985年,安東尼奧尼中風,導致癱瘓,無法說話。然而,他繼續拍電影,包括與維姆·文德斯合拍的《阿爾·迪·拉德爾·努沃爾》(又譯《雲上的情與欲》,1995),並將他的四部短篇小說改編成了電影。溫文德斯是候補導演,負責拍攝四部電影中的橋段。這部電影和Cyclo壹起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影評人FIPRESCI獎。

同年,他獲得了美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是傑克·尼克爾森授予他的。幾個月後,小金人被竊賊偷走,後來歸還了。在此之前,他因《春天》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提名。

安東尼奧尼的最後壹部電影是在他90多歲時拍攝的,是電視連續劇選集《電影與性愛》(2004)中的壹集《伊爾菲羅·佩裏科洛索·德萊科斯》。這部電影最初的動機是向安東尼奧尼致敬,最終由三個短片組成;公開場合,深受安東尼奧尼影響的導演王家衛和史蒂文·索德伯格各取壹段,安東尼奧尼自己加了註腳。這部短片集由許多朦朧的作品和卡耶塔諾·費洛索創作並演唱的歌曲《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組成。

這部電影的美國DVD發行版包括安東尼奧尼在2004年制作的另壹部短片《米開朗基羅的凝視》。

安東尼奧尼於2007年7月30日在羅馬去世,享年94歲,另壹位偉大的電影導演英格瑪·伯格曼也在同壹天去世。安東尼奧尼的遺體目前存放在羅馬市政府,直到2007年8月2日的葬禮。市政府還在靈堂設置了大屏幕,呈現連續的安東尼奧尼黑白畫面,包括影片的背景和後臺。

電影歷史學家弗吉尼亞·賴特·韋奇斯用“後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知識分子”的方式描述安東尼奧尼的世界觀。[10]在戛納的壹次演講中,安東尼奧尼談到了這種情況(L'Avventura,1960)。他說,在這個理性和科學的現代,人類壹直靠“苛刻和僵化的道德”生存,並假定懦弱和徹底的懶惰。他說,電影可以洞悉矛盾——我們非常仔細地看待那些道德觀點,我們仔細地研究分析,直到筋疲力盡。我們有能力去做,卻沒有能力去尋找新的方法。[11]9年後,他在壹次采訪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他討厭道德這個詞:當人們變得對自然感到舒適,精神空間成為他的真實背景時,這些詞和觀點(指道德)就會失去意義,我們不再需要使用它們。

因此,安東尼奧尼電影中反復出現的壹個主題就是忍受厭倦,在這種厭倦中,主角的生活是空虛的,沒有目的的,除了感官享受的滿足或對物質財富的追求。電影歷史學家大衛·波德維爾寫道,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假期、聚會和藝術追求都無法掩蓋主角缺乏目標和情感的事實。性是壹種隨機的誘惑,主角不惜壹切代價追求財富。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傾向於省略情節和對話,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特定場景中徘徊,比如《professie:reporter》(1975)中的十分鐘長鏡頭,或者《L'Eclisse,1962》中的莫尼卡·維蒂。弗吉尼亞·賴特·韋奇斯這樣解釋他的風格:

"...鏡頭遠比特寫更多地放在中間場景,緩慢而頻繁地移動,通過拼接讓鏡頭延長連續性。這樣每張圖片都會比小環境下構建的樣式更復雜,能承載更多的信息...在安東尼奧尼的作品中,我們必須詳細了解他的畫面,他強迫我們所有的註意力利用連續鏡頭,直到鏡頭被切割……”

安東尼奧尼也引起了關註,因為他在電影風格中發展了色彩作為重要的表達元素,尤其是在他的第壹部彩色電影《伊爾·德瑟托·羅索》(1964)中。

大衛·波德維爾認為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對藝術電影的影響很大:“與其他導演相比,他能鼓勵電影人探索簡單的敘事風格和開放的結局”。

安東尼奧尼簡單的風格和漫無目的的角色並不是所有評論家都欣賞的。英格瑪·伯格曼曾經說過,他喜歡安東尼奧尼的壹些電影,因為它們沒有感情,有時很朦朧。但是,壹想到《春與夜》,他就罵安東尼奧尼的其他電影很無聊,說不明白為什麽安東尼奧尼那麽受尊敬。

  • 上一篇:南開考古系導師介紹
  • 下一篇:人類社會的歷史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