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男墻土和女墻土能結婚嗎?墻土和沙土

男墻土和女墻土能結婚嗎?墻土和沙土

壹男壹女能不能結婚|尋親15: 142墓碑和100多封信“沒找到這個人”。“剝洋蔥”就產生了。

老余法海從來沒有想到,他的余生會被綁在142墓碑上。

15年前,55歲的余剛剛做完腎移植手術不到兩年。在他病休期間,赤壁市文史委派他去視察壹個士兵墓群。這些墓葬位於湖南省和湖北省的交界處,老營盤茶山上,距離赤壁市羊樓洞村兩公裏。

余還記得,那是壹個荒郊野外的山坡,雜草叢生,周圍沒有村莊,也沒有道路。壹陣風吹來,紀念碑的頭像露了出來。“那裏好像埋了壹根鋼筋。”

參差不齊,有的墓缺了壹角,有的陷在土裏,有的墓已經塌了,在地上。

余拔了壹把齊腰深的雜草,紮成壹捆,擦去碑上的青苔和灰塵。上面的字跡在歲月的風化和侵蝕中變得有些模糊:有女兵、炮兵、步兵等普通士兵,也有班、排、營、團。籍貫涉及24個省,118個縣市。犧牲的士兵年齡最小的是18歲,年齡較大的是52歲。

他用手數了數,15排,142座。

在接下來的十五年裏,余為尋找墓碑寄出了100多封“沒有找到這個人”的信,獨自走了數萬公裏的“長征路”,為墓碑烈士帶回了67個家庭。

為此,他基本花光了家裏所有的錢,甚至賣掉了兒子的婚房。他的家人不理解他,烈士家屬偶爾抱怨,讓他喘不過氣來。他試圖停下來,但他陷得太深了。帶著復雜的使命感,他只能壹次次繼續在路上。

余在赤壁楊樓洞142烈士墓群。記者謝磊攝

“他們是英雄還是逃兵?”

2005年,余開始走訪墓地附近的村民,發現羊樓洞村壹直有壹個問題“他們是英雄還是逃兵?”問題。

壹位88歲的村民回憶說,他年輕的時候,學校來過掃墓,只是不知道裏面埋的是誰。

赤壁市市委文史辦也收到了很多老人們的反映,說這壹片荒涼的軍人墓群不是紅軍,也不是軍隊。

在參觀過程中,余遇到了住在墓旁的許氏兄弟,附近的村民稱他們為“守墓人”。

75歲的徐立軍回憶說,60年前,有壹大批軍人回國抗美援朝。在主幹道幾公裏外的趙李橋鎮,傷員被擔架隊和車馬拉下火車,運送到67醫院救治。

徐立軍的大哥當時是擔架隊的壹員。那年徐立軍還不到十歲,他看到了很多受傷的人。

他偶然遇到壹個叫徐貴的士兵,這個士兵給了他面包和饅頭。後來,徐立軍偶爾去醫院陪他玩。有壹天,這個士兵突然死了,被埋在附近的壹個山洞裏。

於和“守墓人”徐立軍。記者謝磊攝

得到這些線索後,余找到了當年的醫護人員,還走訪了村裏的壹些抗美援朝老兵。他們那時已經十歲了,給余講了許多關於墓碑上的烈士和當年戰爭的故事。很多人只死過壹次。

帶著這些故事,余回國後,開始四處尋找檔案,調查村史。他在壹本叫《赤壁民政》的書上找到了142烈士名單,這本書是從壹個地攤上找來的。

最終確定此地並非野墳,而是壹處有據可查的烈士墓群。回國抗美援朝的傷員去世後,被壹個個擡到這片荒地上進行棺葬。

他把書拿到圖書館,把書上的烈士名單和墓碑上的碑文壹壹對照,用紅筆標出每個名字所在的墓碑位置。其中有董存瑞的戰友王、、的戰友周、等。

然而,仍有9名烈士不在名單上。他在壹位抗美援朝老軍人的回憶錄中找到了這9位烈士的名字,加到了書的旁白中。

余把這些發現寫了壹份報告,提交給了他的上級。赤壁市聯合市人武部、市人民政府開展了142烈士回鄉尋親活動。

這些142的陌生名字壹直縈繞在余的腦海裏。他沒日沒夜地看著這幾頁寫著烈士名字的紙,邊角被翻過來貼上膠帶。“142傷員因救治無效死亡,葬在我們的土地上。在這裏默默無聞的睡了幾十年,默默無聞。他們家裏有親戚嗎?妳知道他們死在這裏嗎?家裏是什麽情況?”

許多問題充斥著他的頭腦,他無法入睡。“142名字就像142拼圖。”

超過100封信“沒有找到這樣的人”

帶著好奇,余開始尋找這142名字背後的家庭。

烈士的所有線索都在石碑上的這幾行短短的銘文中。於把題詞的內容抄在紙上。石碑的位置有高有低,他就在地上抄,避免長長的手術刀口被壓壞。有時候突然下雨,桌上的字跡濕了,筆水暈了,又要重新開始。

142烈士墓碑文。記者謝磊攝

他按照碑文上的地址寄了信——15年前,壹封普通信20美分,壹封掛號信80美分。不知道從哪壹年開始,變成了普通的1元2角,8元註冊。然後就是快遞,20元左右的快遞寄了壹張信用證。

當尋親成為余以後生活的唯壹主題時,時間的概念在他的腦海裏變得模糊,他只能通過物價的變化來記憶這個過程。“所有的錢都是我自己付的,所有的票據我都留著,省了不少錢。”

有壹年,他寄出了100多封信。但是大部分的石頭都沈入了大海,信被退回來,還附了壹張紙條,“沒有找到這樣的人。”

余想不明白。“他們家為什麽不回信?”

後來他發現,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壹些行政區域的劃分早已發生了變化。比如壹位烈士的墓碑上刻著“廣東省北流縣”,而北流早已被劃入廣西。又如“湖北省綿陽縣”,現已更名為“湖北省石濤”。“花蓮縣舒適鄉”其實是“花蓮市壽豐鄉”,甚至“赤壁”也是由原來的“普賢縣”改名而來。

壹些烈士的名字也因為方言和近音字而不同。壹位河南烈士的名字是劉壹,但墓碑上刻著傳統的劉壹琪(劉壹琪)。有的烈士甚至性別錯誤,把女人寫成了男人。

在那些日子裏,余開始每天從早到晚地弄進這些烈士的名單,並且找壹個核實壹個。總共發現了70個錯誤,並逐壹進行了更正。

但是還是沒有人接。

“我也泄氣了,把筆丟下,直接扔到窗外。我很惱火。我還把退回來的信都燒了。”余壹度跌入感情低谷。

沈默了幾個月後,他突然收到了回信。

信中寫道:“妳做了壹件大事。父親參加的時候我才四歲,大概七八歲就去世了。我父親去世後,我不知道。後來,我母親也去世了。我是個孤兒……”

署名“劉堯”是河南烈士劉壹的兒子。他的叔叔也是壹名士兵。他來到羊樓洞尋找劉壹,但是他找不到他。最後,他帶著遺憾死去。去世前,他的叔叔告訴劉堯:“妳在爺爺的墳旁邊留個空位。等妳父親找到了,妳就把他和我們壹起埋了,讓我們團聚。”

這封信重新點燃了余對的希望,“還是有意義的”他決定繼續做下去。

烈士徐寶榮家屬致於的信。記者謝磊攝

十五年的“長征路”

2006年,余開始坐火車為烈士尋親。他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北至丹東,南至廣西、貴州。他在地圖上畫出了他去過的所有地方。“我的十五年也是長征。”

2007年清明節前,余偶然看到壹篇報道。在太原,壹位比自己大九歲的老官員王愛夫也在做著類似的事情。

余對產生了壹種誌同道合的親切感。“他和我壹樣,被烈士背後的故事感動了。”

所以,他想辦法去找王愛富。“如果妳有湖北的烈士,我幫妳找。我有壹個山西的烈士。妳能幫我找找嗎?”沒過多久,王愛富就幫到了赤壁墓壹位山西烈士的家屬。

2007年,乘20多個小時的火車到達太原。跟著王愛富開車到介休市義章堂北村。

這個村子很偏僻,周圍有壹圈土墻。進村後,余開始三五成群地詢問,壹大幫人挨家挨戶地詢問。

終於找到了烈士溫秉仁的家——在壹間破舊的老房子裏。

烈士74歲的哥哥溫炳根向余回憶說,那時候他還不到十歲,出門後就沒有哥哥的消息了。他的爺爺奶奶和父母壹直在等他回來,壹直沒等到他去世。再有消息的時候,就是戰友帶來的死亡。

他指著身後的房子對余說:“這些都是老房子,是我爺爺祖祖輩輩留下來的。這個房間是我哥哥的。如果他在這裏,我會給他的。可是我哥哥不在了,”這句話壹說,老人的眼淚壹下子就出來了。“我父母在世的時候不知道哭過多少次。我現在有壹個兒子,兒子也是軍人。我真的很想見我哥哥。妳說是在湖北,我卻不知道湖北在哪裏,我哥哥的墳在哪裏。”

2007年,於到山西省文炳仁烈士家中與烈士家屬合影。受訪者供圖

“文炳仁的弟弟到現在都沒來過。不知道他家窮不窮。”余對也是無可奈何。這是他外出時找到的家人之壹。

在接下來的十五年裏,會見了各種各樣的烈士家屬。

有的是烈士遺腹子,從未見過,只聽母親說過;有的家庭苦苦尋找了幾十年,始終沒有消息。有的家庭因為親人的去世而破碎,有的消極的活著,有的選擇重組,有的別無選擇只能遺忘。

余至今還能壹字不差地背出十三年前江蘇烈士徐寶榮家屬給他的那封信。

“余警官,我是徐寶榮烈士的後代。我想看看我的親戚。我媽媽還在。她是烈士的妻子,而我不是烈士的兒子。我媽眼淚都幹了,我就想壹輩子見他壹面。”

“我想這是個什麽東西?不管有多難,我們都要揭開這個謎。”於是他從赤壁坐火車到了江蘇沭陽縣。

烈士家屬為遠道而來的余警官做了壹桌飯。烈士徐寶榮的遺孀吳青蘭84歲,坐在門檻上壹直哭,用方言講述當年的故事。

徐寶榮在參加抗美援朝之前回過壹次家,那次和吳青蘭結婚了。在壹起壹兩天後,我回到了部隊,再也沒有回來。接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後,吳青蘭病倒了,壹個大家庭破碎了。徐寶榮的弟弟向她表明了心意,於是“兩個苦難的人決定養活三個小家庭”。

余的聲音哽咽了。“當我聽到老母親說起這些的時候,我看到旁邊坐著壹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他是當年的弟弟。他75歲了,眉毛是白色的。是他們的兒子和我握手,在路上接我。他三十多歲,他們生了三個孩子和壹個女兒。”

眾人都跪下道:“余警官,施主!”

“我能不感動嗎?我做了什麽?我當了通訊員,但這些故事感染了我。妳不能說人家沒良心,麻木了。就算沒人支持我,不管別人羨慕還是嫉妒我,我都會去做。”余對說道。

壹個人的“展廳”

從2007年到2011這五年,是余壹家最熱鬧的時期。牽頭完成了楊樓洞142烈士墓的修繕工作,成立了楊樓洞142烈士墓修繕保護工作小組。任命於為辦公室副主任。

赤壁烈士陵園的園長說,從2010開始,他接管了羊樓洞的142烈士墓,十年間接待了近百萬人次的參觀和掃墓。

在他接手之前,墓地分兩期重建,用紅磚砌墻,建烈士紀念碑,土路修成水泥路。在他的任期內,烈士墓進行了徹底改造,保留了原來的老墓,修建了新墓碑。

這幾年也是烈士家屬前來緬懷的高峰期。家庭成員來赤壁,其中壹個是余。

有些家庭旅館,余會讓他們留在自己家裏過夜。最多的時候睡了六七個人,客廳的沙發上和地上都有鋪蓋卷。

但很多時候,這個房子裏只剩下壹個人和壹屋子的資料。

這個小區的老宿舍樓是於在2005年買的,已經賣過幾次了。灰色的水泥墻,周圍是壹排排紅磚砌成的新房子。

房間裏家具很少,地上的瓷磚有三種顏色和形狀,是別人家裝修剩下的,便宜賣給他。冬天房間裏很冷,只有桌子底下有個取暖器取暖。

幾個大陽臺上有兩個書架,擺滿了編年史、檔案、抗美援朝史等書籍。另壹面是壹些裝訂好的資料,很厚,編號從1到20。

余的“陳列館”收集了十五年來的烈士尋親資料。記者謝磊攝

狹小的空間裏有壹臺老舊的臺式電腦,是他幾年前買的二手,運行起來嗡嗡作響。為了查資料,幾年前他開始從零開始學電腦,現在已經用得很熟練了。

早些年,余和妻子、孩子五口人住在街邊的壹間平房裏。退休前做過局長,在基層幹過,進過政府。他是學校的骨幹,因為破了壹個大案獲得了壹等功獎章。

2003年,由於過度勞累,患上了腎病。兩個腎都壞死了,需要腎移植。可是家裏沒錢,他想:“老牛拖著破車,有壹天死了。”

知道他的病情,單位讓他去醫院配腎,沒想到很快就找到合適的了。內部集資,剩下的夫妻倆向親戚借,只收手術費。

出院後仍需依靠藥物維持。壹天吃藥五次,臥室的架子上有各種顏色的藥丸。每天晚上睡覺前,他都要給自己打針。

書桌上,放著壹米多長的生化檢查記錄,密密麻麻的小字寫著他從2003年到現在歷次檢查的身體指標。

2005年,正在養病的余從基層調回政府部門,被派到羊樓洞墓做紅色檢查,算是壹份清閑的工作。但沒想到,他壹頭紮進去,變得比工作還忙百倍,幾乎不回家。

按照他當時的經濟狀況,每個月付完醫藥費後,基本所剩無幾。他大膽索賠,未經妻子同意,賣掉了本該嫁給兒子的老房子,壹部分是為了還錢,壹部分是為了找烈士家屬。

尋找烈士家屬的難度和成本超出預期。,機票、住宿、夥食,每壹筆都不是小數目。

在尋找胡金海家人時,余從妻子口袋裏偷了200元錢,這原本是給孫子過年的壓歲錢。妻子又氣又無奈。“妳真的在家吃飯餵野食。”

十幾年來,家裏的錢基本上都花光了。“我對我的家人和孩子感到抱歉。別人的父母給孩子留財產,我卻不斷地消耗家裏的財產。”

近年來,也承受了壹些壓力。我老婆曾經直言不諱地說:“妳可以做妳想做的,但是不要牽扯到這個家。如果妳出了事,妳壹個人負責。”

為了保護家人,他獨自生活。早午餐吃點面,晚上去女兒家吃飯,然後回我家。

每次出門找親戚,余都會隨身帶著箱子,以防出了什麽事。

有壹次,在回來的路上,我遇上了壹場大雨。余被淋得臉色蒼白,渾身顫抖。回家後,我發了壹天壹夜的高燒。

他老婆對他說:“妳遲早會把命丟在外面的。”誰讓妳去的,妳自找的,妳活該,誰會感謝妳?"

李萍是湖北靖州烈士冉星初的兒媳婦,142烈士家屬的主人。去年,當她去楊樓洞掃墓時,她看到余家的桌子上滿是雜物和藥品,這讓她感到悲傷和同情。“我從來沒想過余警官自己的生活會這麽尷尬。”

只有在自己“展廳”裏,余感受最深。

這個“展廳”分為幾個系列,每個系列有十幾本書,按年份標有序號。壹套是票本,上面貼滿了他從2005年開始每次去的紅藍貼紙。壹套是烈士的資料,打開壹看是他剪貼的資料,還有壹些信件和檔案。

還有壹套郵件列表,兩毛到二三十元不等,都是15年來的點點滴滴。他甚至還保留了每次給烈士家屬的車票、車票、照片清單。

十五年來,所有外出尋親的汽車票都是余貼在書上的,現在存了十幾張。記者謝磊攝

另壹套是十五年來各報對他的報道。他完整的附上標題,按照時間貼出來。

他能給每張紙講壹個完整的故事。他仔細翻看,模仿那些東西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意義。

“這些要報銷十五年。我留著,也是我這些年的見證。如果我死了,我的妻子會被火燒死。”余長嘆壹聲,合上了這些泛黃的書。

67次團聚

2010年9月,羊樓洞誌願軍烈士墓群被湖北省批準為省級烈士建築重點保護單位。

如今,羊樓洞的烈士墓被壹座綠茶山環繞著。墓地裏立著方形石碑。原來的老墓碑立在墓地後面的石臺上,青苔從石縫裏長出來,順著墓碑往上長。

修建後,如今的羊樓洞烈士墓群被壹座茶山環繞。記者謝磊攝

在142墓碑的正前方矗立著壹座鐫刻著“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碑。旁邊是羊樓洞墓群烈士紀念館,裏面有墓中挖出的烈士遺物,還有壹些抗美援朝老兵寄來的信件和舊物件。

在余尋親的那些年,羊樓洞的村民壹聽到外面哭喊搶地的聲音,就知道“余警官又找了壹個,帶回來了。”

河南西平王烈士的妹妹與家人壹起掃墓。受訪者供圖

到目前為止,余已找到120位烈士家屬,有67位烈士家屬前來祭奠。

劉瑤是前來祭奠羊樓洞墓群的家屬之壹。

在收到回信的兩天後,他從河南趕來了。壹下車,63歲的老人就直奔墓碑,13排10號墓。

“他好像上癮了。他只是走到那裏跪下,貼在墓碑上,緊緊地抱著墓碑。哭得心碎。”余對說道。

村民們還會為遠道而來的烈士家屬搬凳子,給他們倒茶。年長的男人坐在門邊,看著這壹幕哭了。

聲勢更大,三個烈士家屬始終沒被打死。

其中壹位是烈士楊海友的弟弟。他說,當時哥哥即將參軍,但剛和嫂子結婚,他就代替哥哥主動參軍了。他參軍後不久,戰爭爆發了。南北軍在武漢行軍時,他在誌願軍裏看到壹個長得像他哥哥的人。他用言語呼喊,那人真的回頭了。後來哥哥打土匪回了老家,哥哥再也沒有回來。

“妳是怎麽到前線的?”他說,如果他不參軍,後來來了又走了的就是他,他葬在這裏。

2007年,還見到了壹位活著的“烈士”。

當年臘月二十八,他接到壹個,在江津縣找到了“烈士”胡金海本人。

這讓余大吃壹驚。“這並不稀奇。烈士怎麽還活著?”他立刻打了壹輛出租車。在胡金海的墓碑前,我反復確認無誤,呼喚胡金海。

電話那頭壹片寂靜。“我是怎麽死的?”

2007年8月,76歲的胡金海穿著舊軍裝,提著壹個水壺,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羊樓洞的烈士墓。碑頂刻著“永恒”二字,上面的介紹真的是他。

2007年8月,76歲的“活著的烈士”胡金海去掃墓。受訪者供圖

胡金海回憶說,1951年3月隨部隊入朝,上甘嶺戰役非常艱苦。為了拿下壹個高地,沖鋒過後,各營連的士兵混在壹起,美機離開不遠處,旁邊壹個士兵立刻倒下。他沖到士兵身邊,脫下軍裝,把火焰打在士兵身上。放出來後,他發現戰士的手指還在動,於是把軍裝穿在受傷的戰士身上,繼續沖鋒。

當時,每個士兵的制服左上口袋都有壹張印有自己信息的“生死牌”。戰爭結束,打掃戰場的時候,那個穿著胡金海軍裝的士兵已經奄奄壹息了。被誤認為“胡金海”,遣送回國。轉到67醫院不久就去世了,葬在楊樓東墓。成為無名烈士。

胡金海從褪了色的綠色軍包裏拿出戰場上用的茶缸,倒上從重慶帶來的酒,灑在墓碑上,舉起杯子幹了。他慢慢走到每個墓碑前敬禮,用了壹個多小時,行了142軍禮。儀式結束後,我已經淚流滿面。

更多的時候,烈士的故事是由余講給他的家人聽的。

在這十幾年收到的各種家信中,他發現大部分家屬對軍人的犧牲並不熟悉。於是他翻閱了各種資料,走訪了抗美援朝老兵,挖出了很多關於羊樓洞烈士墓的故事。

據普音記載,從1951年6月到1953年7月,楊樓洞中國第六十七預備醫院共接診3100人,治愈2700人。

《赤壁民政誌》也記載,“該院主要負責治療抗美援朝誌願軍的傷病員。因醫治無效死亡的142名重傷員,全部作為烈士安葬在羊樓洞古鎮西南的德勝山腳下。”

所有這些書都被於四處搜羅,成為他研究的佐證。

“作為最後手段”

為烈士尋親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大學生和誌願者也加入進來。然而,70歲的余的體力卻越來越差。他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裏,但還是擔心找不到親戚。

有烈士家屬告訴他,“我們的親人躺在烈士陵園,但是我們沒有烈士證。”比如湖北荊州烈士冉興初的孫子說,家裏的烈士證已經在多年前的洪水中丟失了。

荊州市松滋縣軍務局的富友·柯羅科長向記者解釋說,確認烈士家屬的身份有兩個依據。壹個是家屬持有的烈士證,壹個是省廳頒發的湖北烈士英文名錄。兩個都可以用。

余在赤壁軍統局的湖北烈士英文名錄中,沒有查到冉興初烈士的名字。冉家只有壹塊“光榮”的牌匾證明他的身份。

廣西烈士閆勝及其家屬也在幾次搬家中丟失了證明材料,只留下壹張“死亡證明”和壹張安葬證明。

廣西閆勝烈士家屬到羊樓洞掃墓,與余合影。受訪者供圖

2022年2月7日,65438,羊樓洞烈士墓群主任余向記者解釋,142烈士中,既有抗美援朝歸來的戰士,也有因公犧牲的,全部葬在赤壁烈士墓群。由於歷史的原因,很多都無法考證。

“前幾年有冒充烈士家屬的人來要撫恤金,後來也被查出來了。因此,執行烈士證的重要任務必須是嚴謹的。”她說。

烈士家屬覺得這個答復難以接受。有家屬表示理解。“宇叔做的夠多了,他覺得不好。我不怪他,我感激他。”

但是,壹些烈士家屬會遷怒於。“找到它對我們有什麽用?還不如不找。”

余被夾在中間,無可奈何。“我不想,已經開始了,怎麽停。”

2022年6月8日65438+10月8日,赤壁烈士陵園的園長告訴記者,最近有關部門找到了壹份《湖北省病逝烈士名冊》,這是追認烈士的直接有效證明,也得到了湖北省檔案館多份史料的印證。

根據這些史料,羊樓洞烈士墓群埋葬的142人全部被認定為烈士。據說烈士證的申領和補領是烈士戶籍所在地的事務部門負責的。

時至今日,余把為烈士尋親作為自己余生的使命。他總說他的第二次生命是軍人給的。“我的腎是壹個士兵捐給我的。”

如果說不出來,就寫在妳的回憶錄裏,名字叫《良心與道德的遠征》,已經寫了近5萬字了。

“心裏有太多的遺憾。還有22名烈士沒有找到家屬,但基本沒有希望了。有些事真的不能做。”余花了很長時間才說服自己放棄。

65438+2月65438+4月,於在赤壁濕冷的天氣裏再次出發。不久前,他發現了壹個新的墓群,是原駐長沙的第66預備醫院舊址。在那裏,壹批抗美援朝戰場回來的傷員也得到了救治。他希望引起註意。“我老了,能力有限。我希望為這些士兵找到他們的家人。”

出發去長沙前,他坐在電腦前,寫下了這樣壹句話:“有的10歲老兵年年去世,我也到了七十歲,病重,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不到萬不得已,我會更加珍惜所剩無幾的時間。”

記者實習生邱於寧鐘壹真

編輯陳曉曙校對薛靜寧。

以上是關於男壁土和女壁土能不能結婚的問題,是關於楊樓洞的合租問題。看了墻土和沙土,希望這對大家有幫助!

  • 上一篇:蔚縣有哪些名勝古跡?
  • 下一篇:百團大戰為什麽叫百團大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