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大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大歷程。

第壹,改革的初始、試點和探索過程

中國共產黨第十壹屆三中全會的成功召開,標誌著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的正式開始。全會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清除了長期存在的“左”的錯誤,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經濟建設上來,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

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要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各自的範圍和界限;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發展多種經濟形式;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實行對外開放,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

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社會主義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樣把社會主義經濟定義為商品經濟而不是計劃經濟,確實是認識上的質的飛躍。

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的結合。雖然對改革開放有壹些爭議,但改革開放的步伐並沒有停止。主要的改革措施有:通貨膨脹的產生及其控制;繼續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資本市場起步發展;新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始運行。

二、建立目標模型的過程和基本框架

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和1992年6月黨的十四大決議,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階段。他說:“更多的計劃或更多的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原則,進壹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統壹開放的全國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完善的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確保國民經濟健康運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部分地區壹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城鄉居民提供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些主要環節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按照上述框架設計,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開放: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積極引導和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推進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第三,以完善為主題的改革開放新課程

2002年6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和2003年6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標誌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進入了以完善為主題的新階段。

總之,改革開放經歷了起步、探索和試驗階段,以及建立目標模式和基本框架的階段。應該說,中國的經濟體制已經基本轉型,市場開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但是,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

擴展數據

我們必須選擇漸進改革的方式。

所謂漸進式改革,是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在基本經濟制度不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對限制或阻礙經濟發展的經濟制度進行漸進式改革。

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體現在很多方面:從農村改革開始,然後擴展到城市;壹是著力發展更適合市場經濟的非國有經濟,然後著力推進國有經濟改革;先發展商品市場,再重點發展要素市場;價格改革要先調後放,調放結合,逐步與國際市場價格掛鉤;生產、流通、價格等。都有計劃內外雙軌制,然後過渡到市場單軌制;

經濟特區和沿海城市的改革開放要先行壹步,逐步向內地推進,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推進改革的方法也是如此。先摸著石頭過河,循序漸進,然後隨著經驗的積累,逐步實行相互協調、相互支持的整體推進;更何況是先易後難。應該先改革那些容易改變的領域,最後打壹場攻堅戰——推進國企改革。

從目前的改革情況來看,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是比較成功的。然而,它也有其局限性。而且,我們不能認為或斷定激進改革不成功或不成功。壹切都需要在更長時間的實踐中檢驗。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面臨不同的制度變遷環境和制約因素,改革路徑的選擇也可能不同。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改革開放30年

  • 上一篇:魚糕是什麽?主要原料是什麽?味道怎麽樣?它屬於哪裏?
  • 下一篇:趙州橋介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