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清代東山島李靜村的父子傳說

清代東山島李靜村的父子傳說

1.

壹次偶然的機會,我得知黔婁鎮李靜村出了清代的龔升孫元光和他的進士兒子孫廷鍇。我之前對此壹無所知。問了幾個文史方面的人,他們也不知道。民國時期《東山縣誌》記載了全縣科舉榜,卷四“科舉文科龔升”壹欄有“康熙十五年孫元光”,表明他是康熙十五年進貢的,但沒有孫廷鍇的相關文字。縣上記載他父親被選為進貢生,卻不記載他兒子考中進士,頗令人費解。由此,文史界普遍的看法是,東山在清代只有壹個唐代進士。

據《李靜村史》記載,明朝永樂年間,廣東丁寨口村梅崗三兄弟因墓葬糾紛而逃亡。大哥梅剛來到李靜村的南邊,選擇了寂地開基東城村。後來,他又擴建了車車和夏溪自然村,這是李靜村的“三孫”。其後裔繁衍到長山尾、商鞅、下西坑等自然村。清初,“三太陽”第十祖孫元光考入龔升,其子第十壹世祖孫廷鍇考中進士。父子都是達官貴人,震驚了詔安五都。此外,孫廷鍇是明清時期漳州地區孫氏家族五百多年來唯壹的文科狀元。

明朝嘉靖九年(1530),設立詔安郡,東山島除銅山城及其周邊地區外,全部隸屬詔安郡。李靜村位於東山島西部,遠離銅山市區,到詔安縣城也不方便。村史記載:“李靜自然村之所以叫李靜村,是因為它四面環山,有壹條小路穿過北門關進入山谷。(1)“直到現在,仍有人說李靜村是東山縣的“內山”。古代缺乏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便利的條件,不像是出人頭地的地方。然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清初誕生了壹個龔升和壹個進士,這是山水靈氣使然。

李靜村的孫書記向我提供了在李靜村收集到的孫元光父子的資料。我從《光緒漳州年譜》卷三十三人物中摘錄了《孫元光父子傳》,也從民國三十壹年的《詔安縣誌》中摘錄了《孫廷鍇傳》。詔安CPPCC文史委員會主任鄭毅給我寄來了新版《詔安縣誌》中的《孫廷鍇傳》,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

據光緒《漳州府誌》所載,標點如下:孫元光,字,十六歲少年,為人豪爽聰慧。我叔叔沒有繼承人,只有壹個母親。不愛了就分開住,家裏人也很期待。舅舅死了,袁光叫兒子來還錢。康熙年間,為躲避土匪而遷居內地,老人沒有飯吃。壹些健康的士兵掠奪了幾十名難民婦女,並把她們趕到北方。袁光聽到哭聲,可憐他,勸不動他的義氣。相反,他招募了所有強硬的青少年,告訴他們這件事,並鼓勵他們說:“如果妳引以為豪的壹切都是暴力,妳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所有的青少年都很有前途。雞第壹次啼叫,就蹲伏在郊外,等著健卒,為它而戰,健卒絕望。也就是說,女人們說,“如果妳不害怕,我不是小偷,我欠孫俊壹個救妳的意圖。妳著急了。”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元光晚年對壽寧也是壹種懲戒,可以履行職責。丁好不容易才回到家,吃得飽飽的,受到鄉親們的羨慕。子廷鍇,字幼沛,十六歲也是弟子。我長得醜,成了秀才。我是雲是令,民穿其德。我是三分校的著名學者,是金牌狀元之壹。第壹次下車時,雲鶴與民不知學,公與親意相教,於是文風復興,將母親與老人接回來侍奉供養,家眷封閉守護。收入給家庭,而且很大方,其輕財愛義有父之風範。(2)

從以上信息中我們可以知道,孫元光,本名陸濤,16歲,中年學者。他善良、慷慨、足智多謀。他母親和叔叔沒有孩子,領養了壹個兒子。母舅不喜歡養子,讓他在別處生活,把家業托付給元光。丈母娘去世後,袁光沒有繼承丈母娘的家產,而是把養子請了回來,把家產全部還給他。

康熙嘉慶年間(1664),沿海地區大遷徙,民眾被迫遷徙內地,四處流離。壹夥強人搶了幾十個女人,準備賣到北方去。孫元光看到那些女人在哭,非常同情。我覺得跟這些強人講道理沒用,就私底下叫了壹群精瘦的小夥子來講道理,還敢說強人很兇。如果這些女人獲救,她們將成為真正的男人。男孩們欣然同意。淩晨時分,他們埋伏在郊外,強人帶著女人路過。男生們突然撲上前攻擊,把強人打得落荒而逃。男生對女生說,我們不是強盜,是孫先生讓我們救妳的,妳快離開。知道這件事的人不多。

資料沒有顯示孫元光的生卒年,也不知道他的年齡在陳佳年(1664)。從上面的描述來看,他應該也是三四十歲。然後康熙十五年(1676),孫元光被選為龔升,已經四五十歲了。李靜村史料說他是“被晚年舉薦”的,證明他是被推舉為晚年貢品的。

龔升通常在國子監學習兩到三年,只有成績優異的人才被授予官職。“元光老人對壽寧也是管教,能做好本職工作。”孫元光在壽寧縣擔任指導員時,應該已經五十多歲了。紀委相當於現在的縣教育局副局長。他壹直盡職到退休。退休回家後,他的學歷更加深厚,村裏人都羨慕他。

3.

《民國詔安縣誌》中沒有孫元光的傳記,但《府誌》中對孫廷鍇的傳記略加詳細。資料如下:孫廷鍇,字幼沛,學光子,學生十六補,功制正,丙午持鄉,成了醜秀才。墨刻出版,傳誦天下,與康熙的《吳佳縣誌》編纂有關,任印為雲和令,城小而薄,汝貝裏為秀才。第壹次下車,不懂得向人民學習,公私親疏為指示,文風震動。以弟之死,母之老為仆,閉門不出,不輕易拋刺。收入給家庭,而且很大方,其輕財愛義有父之風範。(3)

《吳冰(1666)升鄉試》壹文有誤,因為他在1666中不能升,康熙四十三年醜(1709)才升中。為此,對詔安CPPCC編撰的歷代科舉榜進行了修改,即丙午是丙子的錯。

孫廷鍇和他父親壹樣,也是16歲的秀才。他“專業”,尤其擅長科舉,是個學霸。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升官。十三年後,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孫廷鍇生卒年不詳,令後世研究者猜測較多。壹般來說,古代學者的平均年齡約為25至28歲。照此推算,孫廷鍇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

進士之後會有壹個職位,要麽在中央,要麽在地方。奇怪的是,孫廷鍇進了進士後簡歷壹片空白,整整五年都不知道做什麽。然後又記載“何修康熙(1714)縣誌,任尹(1722)任允與淩。”

從孫廷鍇升任中央秀才到現在十三年,再到他升任雲和縣令十三年,加起來二十六年。假設他二十五歲升任中央秀才,擔任雲和縣令時已經五十多歲了。

在詔安城隍廟的碑文中,我們發現了“吏部秀才沈義奎撰文,吏部秀才孫廷鍇撰文”的信息。觀政是進士在中央各部實行的制度。觀察政治的時間不長,壹般三個月左右。進士的察政壹結束,往往不能馬上轉任官職,要長期回家參選。孫廷鍇以“政府官員”的身份出現,說明他在家鄉待崗。

清朝的官制是有定額的,就像現在的幹部編制壹樣。除了科舉做官,還可以捐官,也就是朝廷允許妳花錢買官。有些人經濟上成功就想獲得政治上的榮耀,所以花錢做官的人很多。這樣,合格官員的數量超過了官位的數量,就必須排隊等待機會。孫廷鍇等了很多年。期間參與了1714《漳州府誌》的編纂工作。直到1722才批了個窮縣令。

4.

浙江省雲和縣“小而薄”,偏僻荒涼。孫廷鍇上任後,“汝伯飲冰,撫隋而生,享四周安寧,為官所看重。”他吃苦耐勞,與民休養生息,逐漸改善了當地的經濟。另壹方面,雲和縣文化落後,孫廷凱下班後親自講課。“公親指教,文風勃發。”在他的統治下,雲和縣的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提高,周邊壹片祥和,贏得了上級的青睞和重視。

後來他“還拍了靜寧、泰順兩縣的照片。”代理靜寧縣、泰順縣縣令。期間三次擔任浙江省考副考官。他選擇的最有名的出租車是雲和縣人錢進。“鄉下有三個分校,選的都是名人,金殿是其中之壹。”後來金雞進宮考試第壹,成為乾隆七年狀元。明清之際,考官為師,孫廷鍇的門生成為狀元,實在值得驕傲。

孫廷鍇能夠擔任三次省考的考官。或許可以推斷他在浙江工作了估計89年。就這樣,孫廷鍇快六十歲了。此時弟弟已經去世,母親也老了。以此為由,他向法院申請退休並獲得批準,結束了他的仕途。回國後恪守孝道,照顧母親,生活平靜淡泊。他不輕易和官員交朋友,拿的工資分給親戚。他從不吝嗇,就像他父親壹樣。

據《李靜村誌》記載,孫廷鍇並未返回李靜村,而是定居詔安縣,並修建了自己的寺廟“保天殿”。家廟位於南召鎮北關社區,至今猶存。據《閩南樂安孫氏六枝》記載,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孫廷鍇遷回詔安縣北門,建寶天殿。兩年後,孫廷鍇高中進士。是因為他住在詔安縣,所以他的事跡沒有記載在《民國東山縣誌》裏嗎?

孫廷鍇有四個兒子,長子、次子、三子。第四個兒子齊太公隨家人回到祖狄李靜村掌管產業,定居在車自然村,並把第三個兒子傳了下去。開太公派下面的祠堂叫“積善堂”。目前,李靜村有250個“三孫子”,包括商鞅和長山尾自然村,人口約1000人。

孫廷鍇的後代也流傳海外。2018年8月,包括雪蘭莪孫在元在內的21名孫氏後裔來到詔安寶天堂尋根祭祖。據介紹,上世紀40年代,孫在元的曾祖父是保天堂的後代,從詔安到馬來西亞發展,至今已繁衍出五六十代子孫。說明孫廷鍇的後人不僅在詔安傳播分支,還遷居馬來西亞。

孫書記帶我們參觀了村子。整潔的街巷都是水泥或者石板街。村子裏大多是漂亮的三四層小樓,還有壹家文藝風格的民宿,讓人以為是在城市的某個角落。老楓樹、老房子都被整理保護起來,很有時代感。他們還用村裏的七棵大榕樹,建了壹個天然的樹蔭公園。壹路走來,到處都是有錢好看的樣子。我們爬上村後的高坡看了看。村子很安靜,風景如畫,感嘆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是幸運。

李靜村背靠龍峰,北面是連綿不斷的綠色西山巖山。發源於西山巖的東瀛溪,在村前流過。明代叫龍江,現在因為幹旱已經幹涸了。這是壹個風水寶地。明末,之父陳的墓地選在村徑香鋪的小坡上。黃景雲在這裏贊嘆,“龍峰,還有龍江。”。(4)“清朝初年,銅山總督張進的墓地選在隔壁的東嶺村。這樣的地理條件,優秀人才應運而生,不足為奇!

註意事項:

(1)東山島村落概述,第744頁

②光緒《漳州正史》,710-711頁。

③《民國詔安縣誌》,第776頁。

④《陳麗群歷代石刻》,第53頁。

  • 上一篇:茶道歷史專業
  • 下一篇:論歷史趨勢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