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的詳細歷史是怎樣的?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的詳細歷史是怎樣的?

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鑒於內憂外患日益嚴重,清廷下令廢除科舉興學,並把促進學習、培養人才作為頭等大事。1902年,在翰林讀書的丁仁昌、吳道榮與王兆全等先生,創辦“中學為體,西學為需”的新式學堂,在光復各縣招生。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惠濟義倉,隸屬光復龔雪明倫堂,每年捐銀9600兩,輔以各縣明倫堂或書金局等士紳及民眾團體的捐助。通過將捐款與名額掛鉤,* * *籌集了65438兩開辦費。1902年,在光復龔雪孝帝廟(今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建立了中學監管的教中學堂,翰墨池(今李安堂)南部的明倫堂也可隨時作為講堂使用。它離康有為創建的萬畝草堂舊址陽高寺很近,至今仍備受推崇。(萬畝草堂是1893年冬天從邊巍街搬過來的,1898年關門,大約在今天文德路上的華師大接待站。)光緒二十八年二月,在貢院(今省立博物館)招“焦中”。當時官紳雲集,巡撫墨濤、巡撫德壽、鄭雪(後改名為鄭雪)壹起招進來,以示重視,鄭雪決定甲乙,以示公正。第壹期錄取54人,是“臨時選擇”,朱之鑫(大福)榜上有名。7月份開學,加上外地的大概有100個學生。在丁仁昌(相當於主犯)的監督下,通過總督、巡撫向法院申訴立案。這是廣東最早的學校之壹。?

光緒三十二年(1906),廣東興學熱潮日漸高漲,但師資匱乏。經教務處同意,改為初級師範學校,稱交中師範學校。以孝祠為校辦,在含浦的空地上修建報告廳和宿舍。名額分四種:壹種是普通名額,惠濟益倉在年度捐贈下招收60名學生,學費全免。省內所有秀才都可以考。二是公派名額。各縣明倫堂、書金局每捐100元,占全縣兩個名額,免學費,等等。三、錢數,凡士紳捐銀五百兩以上,永贈壹學額,入學免費。第四,附加金額,因為金額不接受,每年支付24兩可以作為“附加學校”的學生。當時風氣開始開放,很多縣沒有學校,所以願意捐助。?

課程包括經典、歷史、外語、算術、理化、體操等科目。教學儀器從日本購買,書籍則是捐贈購買。丁仁昌“事必躬親,誘之以後,視學生為徒,規模宏大”的能力得到了高度評價。1901 ~ 1904是科舉和學校並存的時期。許多“忠誠”的學生參加了科舉考試,他們中的許多人獲得了獎學金。其中,梁和梁的兄弟同時中考。這無疑是新舊交替時期的壹個奇怪現象,尤其是在《教忠》中,但也從另壹個側面反映出《教忠》學生有著深厚的舊學淵源和過硬的寫作功底。宣彤時期,教育部規定了“畢業考試復試辦法”,各州縣學校的畢業生都要經過省進士的復試;因為“教學忠誠”是學術顧問直接管轄的,畢業考試時,監考老師派人,可以免除復試。如1909年,被梁啟超譽為晚清“詩界革命巨人”的秋以廣東教務處鄉紳的身份“聯考”。根據任昌的記載,從1902 ~ 1911年,* * *有5屆畢業生,其中師範生1200人,中小學生400人。當時“忠誠”的師範畢業生被各縣的學校招收。?

辛亥革命後(1911),丁仁昌自動辭職,由王兆全繼任。學校更名為學校,曾更名為“廣東公立師範學校”。後來王兆全等人寫信給省民政廳廳長,轉交給教育部。他們認為它壹直是“民捐為民”的,是私立的,最後同意改名為交中師範。但“教忠”二字並沒有因為帝制的推翻而改變。學校的創辦者確實希望他們培養的學生能忠君守道,但“忠”的含義更廣,如《孟子·滕文公》中的“教人忠於善”,解釋漢字中的“忠恕”,所以“教忠”用了50年。?

民國前10年,局勢不穩,“學校的錢像房子壹樣,反復覺得搖搖欲墜”(金增成的話),學校也沒怎麽發展。據官方史料記載,1913年,學生只有134人,教師9人。1921的6月,在校生185,教師20,畢業生341。從1923開始建立初中,從1928開始增加高中師範部。1931年,分設男子部、女子部和附屬小學,繼續辦高中教師部。1932-12年,教育部頒布《師範學校法》,規定任何私人或團體不得開辦師範學校,次年更有可能將“教忠”改為“私立教忠中學”。據1934統計,學校建築面積約40000平方英尺(舊制,下同),包括30多個教室、辦公室和實驗室,以及學生宿舍(當時有140寄宿生)、禮堂(約3000平方英尺)和圖書館(約1000平方英尺)開放面積約28080平方英尺,包括操場(約20000樂器標本價值2500元左右。65438-0935辦壹所高中,壹所初中,壹所完全中學,是“教忠”的鼎盛時期。高級中學和附屬小學有67個班級,3000多名學生。?

民國時期1919廣州的道路建設對學校影響很大。市政辦公室應該把付雪東街變成文德路,把靠近付雪東街的教室、宿舍和操場拆成馬路。幸運的是,在CCBA當“坐辦公室”、在廣州負責拆城修路的曹汝英,曾經在教中學校當過數學老師。由於王兆全校長的斡旋,CCBA開創了“賠教眾”的先例,在原光復學校宮的關門(今學校西北)和礬山(又名貴港)右側的壹個操場上修建了教室和宿舍。原本位於明煥寺(翰墨池與陽高寺之間)的小學也被拆除修路,在官道門附近的“神六書室”舊址建起了附屬教室。學校師生以前都是從崇聖寺後面(現中山圖書館南面)和礬山旁邊進出,不方便。1926,文德路加側門。?

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擴大,廣州的學校紛紛遷出,但“教忠”負責人無意遷出,曾發出“城存城亡”的豪言壯語。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廣州淪陷前幾天,強制停課,讓日偽時期購買的幾十年的書籍、儀器等教具丟失。廣州失陷後,金增成等人在澳門辦了分校,日子不好過。合格的“忠誠”學生陸續赴澳門復課,並招收當地學生。壹年後,中小學生人數達到1,000多人。澳校校長暫由學校董事長金增成擔任。1942年初,金增成回內地履新,校董會推選朱寶琴為其接班人。教務主任沈誌方也從澳門轉到內地,在雲南蓮潭鎮又辦了壹所分校,招收內地學生。抗戰時期,兩個校區同時存在。?

日本投降後,學校董事會立即派工作人員回廣州準備復學。學校建築大部分被敵偽摧毀,沒有書籍、儀器和學校設備。經過慘淡經營,1946年春,教中終於復學,金增成任校長,用了三年時間才恢復了校舍。1949 10,“廣州解放了,教中和全國人民壹樣獲得了新生”(朱寶琴語)。根據1950+01六月官方史料記載,教中有11個班,學生407人,教職工25人,其中教師17人。1952年9月與李星中學合並,1953年7月與萬川中學合並。5438年6月+10月,校董事會和全體師生熱烈要求改為公辦,市政府接管“交中”,更名為廣州市第十三中學。走過了半個世紀的老校也因此進入了新時代。?

50年來,“教中”享有盛譽。成千上萬的學生在這裏接受基礎教育。他們“要麽去大學深造,要麽尋求職業發展自己的優勢。學者各有利害,不必壹致”(金增成)。校友朱之鑫是中國近代傑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也是孫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能有這位全國知名的校友,我們深感榮幸。有丁仁昌、金增成兩位近代廣東最有經驗的教育家作為自始至終“教忠”的校長,也是難能可貴的。?

從人文地理的角度看,“教忠”是壹塊有著豐富歷史內涵的“風水寶地”。番禺,壹個秦朝的古老縣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番禺縣境內有兩座山,因此得名;有人認為番禺是壹座山。二山說,壹般認為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和中山文學館之間的高地,是過去範山的遺跡。1990市第十三中學新建校舍時,挖地基挖出的全是紅土和紅砂巖,說明學校是礬山主體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皇帝劉?NF024?鑿迷山,積石為袁超洞(後改名清虛洞)。在礬山,北宋紹聖三年(1096),政府設秀才,南宗淳?四年(1244)範山書院成立,元代改為“廟堂學、東西齋”,明清時期擴大為規模較大的光復書院。清末康有為的萬畝草堂,丁仁昌的教中學堂,近代的廣州十三中,文德路小學,孫中山文學館,雖然歷代的面積、規模、功能都不壹樣。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前身為私立交中,創建於1902,著名民主野心家朱之鑫先生為交中第壹屆學生。1953學校正式更名為“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先後被評為廣東省“省級壹流學校”、廣東省“省級綠色學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EPD)”項目成員學校、中國西部教育顧問單位、國家教育科學規劃實驗學校。學校位於廣州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文德路,環境優雅,書法飄香,底蘊豐厚。是壹所完全中學。有43個班級,2068名學生。現有教職工168人,專任教師125人,其中南粵優秀教師3人,南粵新教師1人,廣州市模範教師1人,高級教師34人,研究生和研究生課程30人。

  • 上一篇:舉歷史上的隱士,如:上善四貴人,竹林七賢等等。
  • 下一篇:三大戰役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