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辛亥革命對國民思想的影響

辛亥革命對國民思想的影響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壹次偉大的勝利。但是,這場革命並沒有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國家統壹的局面很快被軍閥混戰所取代。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又是壹次失敗。

認清辛亥革命的失敗,有助於人們進壹步認識中國革命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正如孫中山先生晚年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接班人只有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探索新路,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歷史任務。但如果把辛亥革命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就應該更深入地研究它的重大歷史意義,詳細分析它是如何為中國的進步打開閘門的。

辛亥革命帶來了思想上的大解放。推翻封建君主專制,不僅僅是趕走壹個皇帝,更是在兩大政治原則上從根本上顛覆傳統觀念。先是把曾經被認為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專制制度,宣布為邪惡、黑暗,“是平等、自由的公民力所不及的”,並公開宣稱“凡敢有帝國制度者,必遭世人攻擊!”這是對過去政治是非的根本顛覆。第二,把過去被認為是可鄙的,可以隨意殺了帶走的“無知者”和“草民”宣布為國家的主人。這是對以往政治是非的又壹次根本性顛覆。早在團時期,革命派就提出“國家是人民的公產,人民的壹切事務都由人民主持正義”;孫中山先生在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時,特別要求增加“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全體人民”的內容。這兩條雖然沒有在現實政治生活中立即實現,但至少在法律和觀念上得到了認可,成為絕大多數人的知識,對後來的政治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辛亥革命後,任何形式的專制統治無壹例外都以失敗告終。追根溯源,不能不說與上述政治思想變化密切相關。因此,辛亥革命後,雖然政權落入袁世凱手中,但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並沒有完全喪失。辛亥革命不僅鏟除了中國封建勢力最頑固的堡壘,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時代的結束,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意識,邁出了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重要壹步,開啟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新階段。思想大解放促進了人們道德觀念、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的壹系列新變化。革命活動本身就是對很多過時觀念的巨大沖擊和清洗。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大力廢除封建陋習,倡導新的社會風尚。比如廢除對官員的跪拜儀式,禁止稱其為“大人”、“老爺”;廢除奴婢,解放“賤民”;男人剪辮子,女人放腳;禁止種植鴉片和吸煙;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等壹下。這些措施在壹段時間內給社會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景象,並對改變社會風氣產生了長期影響。

辛亥革命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者總是把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作為他們的目標。壹方面,他們深信只要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中國就能在經濟發展上實現“超常規速度”,在短時間內“趕超”甚至超過西方國家;壹方面,通過發展經濟,努力改善民生,“為人民謀福祉”。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為了振興工業,成立了工業部,並相繼頒布了壹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法令,使當時的經濟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民國初年,現代工業的數量、規模、範圍和影響都大大超過了晚清幾十年的總和,教育、新聞出版、醫療也取得了重大進步。這為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辛亥革命為中華民族的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辛亥革命準備時期,革命派曾提出“反滿”的口號。這個口號自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其實質是反對以滿族貴族為最高統治者的封建獨裁,而不是反對滿族民族。清朝滅亡後,革命黨人立即高舉民族平等的旗幟,強調消除國界,促進民族和諧。孫中山先生在《臨時大總統宣言》中明確宣稱:“國家之根本在於人民。把漢、滿、蒙、回、藏五個地區結合成壹個國家,就是把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結合成壹個人。是民族的團結。”在另壹份文件中,孫中山先生也強調,只有實現中國各民族的平等,才能“協力興工業,興教育,興東球事業,維護世界和平。”這些認識和措施是歷次封建政權所沒有的,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辛亥革命為中國* * *產黨的建立準備了條件。辛亥革命後10年,中國* * *產黨誕生。這兩個重大歷史事件之間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系。辛亥革命帶來的思想解放,為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種政治社會理論的傳播提供了環境和條件。辛亥革命追求資產階級* * *和國家的夢想破滅,促使人們在懷疑和失望中另辟蹊徑,為選擇社會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辛亥革命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了無產階級的力量,為中國* * *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基礎;中國* * *產黨的早期積極分子,有的積極參加辛亥革命,甚至在同盟會時期擔任重要領導職務,有的受辛亥革命影響很大。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也為中國* * *產黨的建立準備了幹部。中國* *產黨成立後,壹直把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視為辛亥革命的延續和發展,公開宣稱近代中國人民,除極少數反動派外,都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接班人。中國* *生產者黨繼承的,是辛亥革命時期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鬥爭,是中華民族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而進行的偉大復興。中國* * *產黨不僅把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而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基礎上,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這種繼承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就是歷史發展的辯證法。

縱觀中國進入20世紀壹百多年的歷史,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偉大變革:第壹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要正確認識中國近百年的歷史,最重要的是正確認識這三次歷史變革的歷史關系和辯證關系。如果沒有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啟了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革命就不會從舊民主主義轉變為新民主主義。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就沒有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就沒有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歷史的發展就像長江的運行,連綿不斷,奔騰向前,不可斷流;再比如爬山,必須從低到高,爬樓梯。每壹步都是登頂必經的壹步。看到過去的貢獻而忽視現實的超越,或者用今天達到的水平來嘲諷昨天的幼稚,都不是壹種歷史的態度。

辛亥革命的精神遺產

任何歷史人物,即使是孫中山先生這樣的偉大人物,也難免有其歷史局限性、缺點甚至錯誤。辛亥革命的人們在革命思想和鬥爭實踐中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錯誤,需要認真總結。但是,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不顧生死安危,拋卻名利,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和鮮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他們振奮山河、感動世界的英雄事跡,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內容,在今天仍然是值得珍惜的精神遺產。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振興中華而矢誌不渝、頑強奮鬥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壹直是推動中國社會歷史進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孫中山先生曾說他是“愛國的”,“愛國是他生活的前提”。事實上,所有的辛亥英雄都是在愛國主義的驅使下投身革命的。魯迅寫下了“我不關註冷星,我以血薦軒轅”的詩句,吳寫下了“我為了富而拼命拋棄妻兒”的詩句,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很多革命者的同情心。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富強,他們寧願放棄舒適的生活、溫馨的家庭和個人幸福,選擇艱難而布滿荊棘的革命道路,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對祖國前途命運的執念,對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不屈追求,讓他們走到了壹起,組成了壹支戰鬥隊,向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獨裁政權宣戰。辛亥革命時期的愛國主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壹是將愛國主義與民族獨立的要求相結合,以“創建獨立自由的國家”為重要目標;二是愛國與民主相結合,爭取建立政治;三是將愛國主義與民族團結結合起來,指出壹個國家只有“統壹獨立”才能使其“富強”,只有建立統壹的國家才能“達到革新的目的”。孫中山先生強調“統壹是全中國人民的希望。若能統壹,全國人民皆享幸福;不能統壹,就要吃虧。”這將現代愛國主義提升到了壹個全新的高度。

“誌存高遠,視死如歸”的奉獻精神。壹群起初幾乎手無寸鐵的革命者,要推翻腐朽但仍控制著壹切國家機器,並以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列強為後盾的阿清王朝,可想而知會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辛亥人民勇敢地面對困難,鍥而不舍、鍥而不舍地實現理想,表現出堅強的意誌和堅定的決心。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我立誌奮進,越是失意,越是再接再厲。”這個總結既是孫中山先生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也是很多辛亥人的* * *相同性格。女革命家秋瑾在給朋友的壹封信中,表達了“我已漠視生命,即不成功便成仁,我不後悔”的信念。參加黃花崗起義前,方聖東給父親寫了這樣壹封告別信:“丈夫和兒子活著,不能為強大祖國和使同胞享受幸福建功立業;戰鬥至死也是壹大樂事。而為祖國而死,也是義。”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誓言。我們真誠地向這些革命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關心民生疾苦,立誌為人民謀福祉的高尚品德。在辛亥人民的心目中,祖國不是壹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以千萬同胞為實體的具體存在。真誠地熱愛和關心人民,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為人民謀幸福,是他們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孫中山先生曾說:“三民主義是為了人民,是為了人民的幸福”,革命“是為了解除人民的憂慮,使人民幸福。”他們深深懂得,要為人民謀幸福,就必須改變“國貧民貧”的局面。當有人批評革命只破壞而不建設時,他們回答說:革命是為了建設,“革命的破壞和革命的建設必須齊頭並進”,只有推翻腐朽政權,才能“大力發展社會生產,解決人民的衣食住行問題。”所以,“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只要我們看壹看孫中山先生關於革命後中國如何發展經濟、實現工業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偉構想,就可以清楚地理解他對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抱有多麽殷切的期望。

順應時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寬廣胸懷。孫中山先生和他的戰友們,常常能通過思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以世界的眼光觀察國際大勢,從而做出符合時代潮流的判斷和決策。“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成為孫中山先生自覺遵循、念念不忘的座右銘。他強調,要解決中國的問題,只有“對內檢討中國的情況,對外觀察世界的趨勢,對外學習他人,從創新中獲益”,才能取得積極的成果。孫中山先生本人,從和平改良到武裝反清,從追求資產階級和諧到“以俄為師”,從依靠某些軍閥的影響到確立“聯俄、聯* * *和助農工”三大政策,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同時,辛亥人民強烈地意識到中國對世界文明的歷史責任。早在1904年,孫中山在給美國人民的壹封信中就自信地說:“壹旦我們改造中國的偉大目標實現,不僅我們美麗的國家將迎來壹個新時代的曙光,而且全人類都將有壹個更加光明的未來。”。世界和平壹定會隨著中國的復興而到來。“他們堅信,壹旦革命成功,中國壹定會對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類似這樣的言論,在其他革命人物口中並不少見。

100年前,這些思想成為推動人們投身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直到今天,革命先輩留下的精神遺產仍未失去思想光輝,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 上一篇:Xi安在古代被稱為長安。文化古城Xi安有什麽歷史?
  • 下一篇:幫我找壹些關於環保的資料。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