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他給老北京的地名賦予了生命。

他給老北京的地名賦予了生命。

鄭義老人在胡同深處的家中。

走進北京東四二條,從喧囂中步入寂靜。整齊的灰磚奠定了胡同的基調,郁郁蔥蔥的樹木和古老的院落為它增添了壹抹亮色。壹直走到盡頭,就是北京鐘鼓樓文物保護研究所原所長鄭毅的家。據記載,六七百年前,元代大都街區的街道、小街、胡同的寬度都有既定的標準。當時,這座城市被分割成面積基本相同的“棋盤”式街區,其規則的形狀被到訪的意大利旅行家凱爾·波洛譽為“東方明珠”。東四二條當時就出現了,原名“二條胡同”。1949之後,因為屬於東四北街東側的胡同,排名第二而得名。

幾十年來,在與北京的互動中,鄭毅挖掘並記錄了許多時光洪流留下的痕跡。

地名也可以變“全”

八月的北京,酷暑難耐,鄭毅的家裏卻沒那麽燥熱。在辦公桌前,他專註地看著眼前的胡同地名信息。

壹開始鄭毅翻閱資料,發現現有資料過於簡略。“因為北京的特點是胡同。地名壹部分來自政府,壹部分是老百姓建立的,大多與當地的民俗和環境有關。單純介紹胡同的長、寬、年,支撐不了歷史內涵。”所以他決定寫壹份新文件。

鄭老編著的《東四歷史文化街區記憶》壹書及其標註。

房間裏的圓桌再次成為鄭毅的工作位置。他手頭有這些年收集的資料,他翻閱書籍,找出自己不確定的地方。“我發現在記錄壹個胡同的名字時,原始資料多次引用古代地圖信息作為憑證。當時技術條件有限,有時地圖信息不準確。”因為他親身經歷過胡同的變化,所以能很快發現壹些細節上的錯誤,比如拆遷日期的不準確,長度寬度的不準確,起止地點的不準確。

鄭老收到東四街道辦的感謝牌匾。

他根據歷史脈絡,逐字逐句記下了胡同名稱的由來和變遷,以及胡同內重要居民的故事。

東四街區建於元代,名為“十字街”,位於古都帝都的東側。從元朝,明朝,到清朝和民國,無數名人在這裏居住過,如傅康安將軍,段,茅盾和葉聖陶...在鄭毅的筆下,巷子裏不為人知的壹面,比如街名、變遷、名人軼事,漸漸清晰起來。“如果不把胡同的歷史講清楚,地名就會變得死板。把故事講清楚,把文化的厚重感展現出來,地名就會‘活’起來,更加飽滿。”鄭毅說。

為了讓地名“活”起來,鄭義還花了不少時間在溯源上。

東四地區的許多胡同出現於元代,離近代還很遠,相關文獻資料早已失傳。此外,胡同中的壹些院落以“豪”命名,而這些門牌號碼往往與以往資料記載的地點和來源有很大出入,因此很難確定地名的來源。

比如前壹個No。東四三條12和現在的35號是蒙古的車臣宮殿,距今已有270年的歷史。鄭義從35號壹步步往前推,找到了它名字的來源。清朝末年,住在這座宅邸的最後壹位皇子叫車林巴布,是元朝始祖成吉思汗的第29世孫,這座院落被命名為車軍王宓。

這座四合院屬於金思四合院,橫跨兩條胡同。最後壹個院子的門開在東四四條,挺大的。北平解放後被沒收;1952,成為中央對外文化聯絡局辦公場所;6時438分至9時54分,周恩來總理在主廳會見了越南範文同和代表團成員,並簽署了中越友好文化交流協定。如今,即使它已經成為壹個居民區,它的歷史痕跡也可以從門墩、門栓和臺階上看到。

鄭義重寫地名信息,提交給街道辦事處。“這次保護傳統地名意義重大。”鄭毅說,“地名不再是簡單的名字。從保護胡同的角度來說,實物和歷史的結合也能更好的呈現北京的傳統文化。

幾十年的積累。

鄭毅參與這項工作,與他多年研究東城區胡同和街道的經驗是分不開的。上世紀80年代,任鼓樓中學副校長。1983,學校開設“文物班”,教授文物相關知識,為故宮和北京歷史博物館培養中級技術人員。因此,他接觸了很多故宮的文物專家,第壹次對歷史產生了興趣,並通過書籍了解了壹些知識。

同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對鐘鼓樓進行修繕,將其打造成北京中軸線北端的旅遊景點,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對鐘鼓樓的首次修繕。因為之前有過學工科、學農業、接觸文物的經歷,鄭毅被調到鐘鼓樓修繕處任副主任,負責修繕現場的監督工作。

1984 65438+10月初,鼓樓開始維修。爬鼓樓需要爬69級臺階。第壹級臺階比普通臺階高壹倍,陡壹倍。當時,北京市政府主管鼓樓修繕工程的副市長白介夫經常視察鼓樓遺址。有壹次,他建議建電梯,解決老人爬樓梯的問題。鄭毅咨詢專家後認為,電梯如果建在裏面,會影響原有的木結構,如果安裝在外面,會破壞整體景觀。但為了以後接待遊客,還得修。

鄭毅沈思著,很不耐煩。有壹天,他準備爬上鼓樓二樓查看修繕進度,突然發現漢白玉臺階中間有壹個被泥土堵住的大圓洞。他很快找到壹個鐵釘,被扣上後發現是個圓眼。他擡起頭,每隔壹步就看到同壹個圓孔。他馬上想到,1925鼓樓改名為“明恥樓”後,二樓陳列的是八國聯軍侵華罪行圖片展,是加了扶手讓參觀者安全上下樓留下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他和技術人員溝通,最終重新組裝了扶手。

鄭毅總是想著改造後的使用,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儲備遠遠不夠。“我必須考慮如何開發和使用它,我必須不斷補充相關知識。”首先是古建築知識。“有時候要用專業術語寫報告,要說清楚哪裏有柱,哪裏有梁,哪裏有角雲……”另外,鐘鼓樓的歷史是最重要的。“它不如故宮開放早,歷史脈絡不夠清晰,沒有統壹完整的資料。大多數人只知道它在報告時間上起作用。”

那時候互聯網還不普及。為了了解鐘鼓樓的歷史,鄭毅需要去圖書館和檔案館查找古籍,並把它們放在北京的歷史背景下,所以他積累了很多關於胡同和街道演變的知識。除了日常工作,他還花了近20年的時間收集整理資料,並於2009年出版了《鐘鼓樓》壹書。多年的田野工作經驗和書籍的積累也為他日後研究東城區的胡同歷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穿過街道去尋找歷史

1985,鐘鼓樓文物保護研究所成立,鄭毅為所長。此後,他負責鐘鼓樓的文物保護工作。退休後,東城區地方誌項目啟動。他當時被調到文物局,在東城區地方誌辦公室負責編纂東城區歷史文物的相關內容。此外,他有更多的時間在胡同裏散步。東四不僅是他的住所,也是探索歷史文化魅力的絕佳場所。

鄭毅在東四胡同博物館。

走在街上,他發現許多胡同都有特殊的名字。北京以“李”命名的胡同不多,但東城區有壹個地名叫“李”——。出於對此的好奇,鄭毅來到這裏尋找昔日的痕跡,翻遍了北京的許多地圖、典籍和街道名錄,找到了原因。

1937年4月,住在東四柳條30號的趙建了十間平房,開辟了壹條新胡同。這條巷子南接東四六條,北接東四七條。他把它命名為“李德華”。在民國時期,“裏”是高檔住宅的代名詞。以後以此命名街巷也將成為壹種祈福方式,如平安裏、靜安裏等。

鄭毅壹直以“問其所以然”來追溯胡同的歷史。當他發現不確定的地方時,他進行實地考察,詢問朋友,拜訪專家。經過多年的走訪和考證,他編撰了《東四歷史文化街區記憶》壹書,出版於2019。書中內容涵蓋了從胡同的歷史沿革、地名演變到文物古跡、民俗風情等方方面面。現在,當我打開他桌上的書時,我仍然可以看到他用筆在裏面做的詳細解釋和標記。

鄭毅老人,出生於1939。曾任鼓樓中學副校長、北京鐘鼓樓文物保護中心主任。編著了《鐘鼓樓》、《東四歷史文化街區的記憶》等書籍,為2021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的編制提供了相關資料。

  • 上一篇:歷史和政治問題
  • 下一篇:陳壹發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