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呂四的方言運用

呂四的方言運用

“呂四話”指的是舊南通縣(該縣現為南通市城區)東部的方言。是壹種人口不到50萬的極其罕見的方言,正在逐漸消失。陸絲方言俗稱“江北話”、“老方言”。“老方言”這個詞的意思是“老方言”,而不是“老方言”。通東地區形成陸地較早,地勢較高,人文歷史較長,故稱“古陸”。“老方言”區東西約100裏,南北不等,約10至20裏,現屬啟東、海門、通州。根據上世紀80年代的調查,具體範圍包括祁東縣的琴潭、呂東、路北、三甲、天汾、西寧、呂四、毛家崗等鄉鎮;海門縣的東興、劉浩、新余、常寶、於正、魚洞、王浩、樹勛、新建、四甲、國強;南通縣的二甲、吳佳、冬棗、鐘毅、金隅、玉溪、元棗。以陸絲方言為代表的東部方言也有壹些差異。所謂呂四話,也就是指通東話。

呂四話,源於吳語,與吳語沒有親緣關系,屬於吳語太湖片皮嶺小片,有自己的特點。呂允祀/金沙韻/南雲童與舊南通縣東部和西部的元音差異反映了語音演變的歷史階段,顯示了通東方話與南通話的密切關系。中古時期,通東方話和南通話的舒音韻演變和分化基本壹致,音值大致相近,通東方話和南通話的關系比較密切。南通話的語音系統見《普通話基礎詞匯》(語音下冊)第1977—2000頁,通東呂泗話的語音系統見《呂泗話略》和《呂泗話連讀變調》。

在過去,由於行政隸屬關系,桐東壹直與南通在經濟和文化生活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南通話作為舊時代南通縣的主導方言,對通東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越來越明顯地向西發展。雖然南通話在吳語中屬於江淮方言,同東方話屬於太湖片皮嶺小片,但在同壹個縣的這兩種方言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無論是語音還是詞匯,都可以找到許多相似或相通之處。換句話說,雖然兩個相鄰的邊境方言在“棒骨* #、端頭頂、澗西群”方面是否對立有所不同,但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而且似乎關系密切。中古仙社和山社在今天呂四方言中的演變和分化,往往是方言調查研究的重點之壹。

六朝梁元帝年間(公元552年),長江入海口出現胡鬥洲(又名胡鬥洲),有煮鹽之人。這些人主要來自江南的常州(今常州、武進、宜興、無錫、錫山、江陰),這些人基本保留了吳越文化的特征。胡鬥洲在隋代屬於海陵,狼山在唐玄宗時因軍事需要,成為浙江省西路和浙江常州下轄的軍事據點。唐朝末年,(今浙江湖州)姚氏家族統治湖鬥洲(今稱靜海)和東布洲達半個世紀之久,軍隊及家眷數萬,多為吳興人。當時南方文化占主導地位。周末賢德三年(公元956年),周取淮南,取南唐長江以北地區,升靜海渡鎮為靜水師,屬揚州。不久改為通州,設靜海、海門兩縣。由於靜海島與大陸相連,改為海陵縣,靜海人與如臯等地居民的交往日益頻繁,同時大量海陵人往來於兩地之間或定居下來。元初北方的囚犯被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響似乎逐漸減弱。但元末張士誠崛起於江南,明永樂初大量江南居民遷居如臯。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時期,許多江南商人和工匠來到如臯定居。如臯在1724年是通州下的壹個縣。

東布洲形成的海門島,原來是流放犯人的地方,移民也是從常州來的。由於130多年後靜海郡崛起造成的文化隔絕,海門人壹直保持著吳文化的特征。明初,壹些曾經支持張士誠的江南士子,被以懲罰性的方式強行遷到呂四港。他們聚集在常熟白貓港,過河來到呂四。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白毛抽丁”。他們還保留了江南文化的習俗,南方文化的影響幾乎壹直延續。

陸思源:陸金源,男,1930出生,高級中學教師,中國方言學會會員,語言學副教授。1960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先後任南通師範學院(現南通大學)、南通教育行政幹部學校教師;65438-0974在西藏工作兩年,先後在西藏民族學院、八壹中學任教。1976後,任啟東市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呂四中學校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金元壹直從事呂四方言、啟東方言和南通方言的研究。1991年退休。

陸金元教授著有《呂四方言[m]韻》、《呂四方言概論》、《呂四方言連讀變調》、《啟東方言誌》、《南通方言基本詞匯》等。凝聚了漢語方言專家盧金元20多年研究成果的《呂四方言研究》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該書的出版不僅使呂四方言研究系統化、理論化,而且填補了我國呂四方言研究的空白。全書46.7萬字。

  • 上一篇:清代皇家歷史酒吧
  • 下一篇:民窯青花瓷鑒定常識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