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關於天津民俗或天津歷史的作文(至少400字)

關於天津民俗或天津歷史的作文(至少400字)

天津民俗的構成——有600年歷史的楊柳青(天津西20公裏)民間木刻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壹個擅長雕刻的民間藝人投靠到楊柳青鎮,雕刻了壹些門神、竈王爺逢年過節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明朝永樂年間,大運河再次疏浚,南方精美的紙張和水彩被運到楊柳青,使這裏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在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年最為流行。楊柳青年畫的樣品(粉彩)有上千種。清中葉全盛時期,楊柳青鎮戴連增的畫店壹年產成品2000件,每件500件,達百萬件。當時的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30多個村莊,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家家會染織,戶戶善畫”,壹排排畫店,店內高掛畫,來往各地的商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楊柳青年畫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後裔霍玉堂在楊柳青鎮創辦了最大的“玉城”畫村,楊柳青年畫逐漸恢復。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到華莊看望並送去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印,傳統工藝瀕臨滅絕。天津楊柳青霍家年畫流派第六代傳人霍慶友(霍玉堂之子),繼承父親遺誌,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在側墻上作畫17年。他刻苦鉆研勾線、剛化、繪畫、裝裱等傳統技藝,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技法,成為天津唯壹壹個勾、刻、刷、畫、裝裱於壹體的楊柳青。如今,“玉成”畫村已建成家庭博物館和文化景點,吸引中外遊客。

楊柳青年畫繼承了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臺等形式。采用木刻套印和手繪相結合的方法。制作時先用木刻刻出畫面的線條,再用墨汁印在上面,單色印兩三遍後用彩筆填色。它既有版畫和木材的味道,又有手繪的色彩和工藝。因此,民間藝術充滿了魅力和中國風。楊柳青年畫創造了鮮明生動、吉祥感人的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為“南桃花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段表現人們美好的感情和願望,特別是直接反映各個時期時事、風俗和歷史故事的題材。如年畫《年年有余》中,圖上的人偶“壹張娃娃臉,壹副佛身,壹副武打架”,手拿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廣泛,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世俗風俗、山水、花鳥等。,尤其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以及那些帶有時事性質的新聞等。不僅具有藝術欣賞價值,而且具有歷史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了楊柳青年畫的主流,並延續發展至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征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征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制作。楊柳青年畫的制作程序大致有:創作手稿、分版、雕版、套印、繪畫、裝裱。前面的流程和其他木版年畫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圖紙套印的;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制作,卻在手工繪畫上下了不少功夫,巧妙地將版畫的刀味與繪畫的筆調融為壹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由於繪畫藝術家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的楊柳青年畫空白(墨線或未經繪畫處理的半成品)是壹樣的。可分為描寫細致的“精工”和風格豪放的“粗工”。藝術風格迥異,各有藝術價值。

從前,天津人信仰很多神,比如財神、竈王爺、菩薩、玉帝等。但由於天津地處海邊,人們強調航海技術,祈求神靈保佑,所以民間最負盛名、最受推崇的要屬“天後娘娘”——南方稱“媽祖”。同時,天津也是航運樞紐,外商眾多,航運活動頻繁,所以“天後宮”的香火也很旺盛,祭祀花會也很多。清朝初年,康熙皇帝遊覽天津,視察天後宮,非常欣賞花展的表演。皇帝在花展上賜旗,從此天後宮的民間花展就成了“皇黨”。法國大鼓、獅子、中國幡、花鼓等各種表演走街串巷,鑼鼓聲、歡呼聲此起彼伏。據《天津科舉錄》記載,“通宵達旦,直至子夜。當蠟燭熄滅,香味消失,我才意識到東方是白色的。”後來,除了三月二十三日周年的生日,從臘月十五到正月初壹還舉行了盛大的廟會。慢慢地,天後宮的廟會成了春節最重要的喜慶節目。

天津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尚潔說:“為什麽在寒冷的12月份舉辦大規模的母親廟會?說起來和天津人的傳統習俗有很大關系。天津人很重視過年這個節日,在全國大城市乃至世界都很有名。這與天津的歷史地理環境、五地的人群結構以及大部分人長期從事海上、水上運輸有關。每到元旦,人們都期盼著與家人和平團聚,* * *享受天倫之樂,* * *祝願來年好運。這種購買價格和心理強度是其他城市的老百姓無法比擬的。天後宮臘月廟會就是在這樣熱鬧的氣氛中應運而生的。從臘月十五開始,各種年貨商販雲集天後宮,形成了壹個龐大的年貨交易市場。宮南宮北部寺廟前院的雜貨和兒童玩具吸引了大量遊客,這種情況至今沒有改變。”

她還告訴記者,早些年,天後宮裏有很多由廳堂改建的商業店鋪,賣剪紙窗花、掛錢、金貨、花鳥魚蟲等。,都非常有名。大家去買年貨的時候,看著琳瑯滿目的年貨。“逛街也是享受!”

盡情享受打鼓和雜耍,老少皆宜。

在舊天津,唱大鼓的商人被稱為“江湖人”。據傳說,這種唱法的起源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堯舜時代宮廷中就有勸諫鼓。雖然是下面的勸誡,但也有壹種教育意義。古代周莊王為了“匡正風俗”,曾“擊鼓教化百姓”,所以唱鼓的後人尊周莊王為父。過年的時候,鼓手不會在年貨市場附近搭帳篷。他們會在三面擺上長板凳,在平整的壹面搭起桌子和鼓,作為演員唱歌的舞臺,這就是所謂的“拉場戲”。所謂鼓歌,都是貴書,比如呼延慶打人,七國圍,楊家將,渡海東送,薛剛反唐等等。

今年,幾個大鼓棚唱著不同的歌曲,人們可以在欣賞它們的同時大飽眼福。因為每當過年唱大鼓,必然會有“雜耍”,在形式和內容上更加豐富多彩,以吸引不同愛好的觀眾。相聲、雙簧、魔術(魔術)和雜技(如抖空竹、打壇子、踢毛氈等。)壹起表演,稱為“十種雜耍”,就是吹、打、拉、打。

空竹嗡嗡的圖案抖出新年的味道。

每壹個孩子,甚至大人,壹提到空竹都會興高采烈,因為空竹用棉線和兩根細棍發出“嗡嗡”的聲音,伴隨著左右搖擺和上下起伏,從簡單的發聲到復雜漂亮的招數,抖空竹的技巧還真不少。因為兩頭大中間細,天津人叫它“風葫蘆”。

老天津過年的廟會,會有人表演。表演者用兩根短竹竿系上壹根白線,繞在空竹中間的壹根圓軸上。兩根竹竿晃動時,軸頭上的圓盤轉動,圓盤上有被竹片隔開的小孔。旋轉時,風進入孔中,從而發出“嗡嗡”的聲音。搖得越快,光盤轉得越快,聲音越大。搖空竹的時候,往往是幾個人聚在壹起搖,比賽誰搖空竹的聲音大,誰搖的花樣多。最簡單的模式是“高高舉起”,即大聲搖空竹,拋向空中,然後用竹竿接住,繼續搖。抖空竹的模式是“猴子爬桿”,即讓空竹沿著手中的竹竿向上旋轉。復雜的招數有“過十字”“張飛騙馬”。春節期間的廟會、年貨市場幾乎可以聽到“嗡嗡”的聲音。現在的孩子大概都沒見過這麽簡單的玩具。在壹根綁著兩根棍子的小繩子上,壹個竹子做的小玩意隨著繩子的晃動上下飛舞,發出“嗡嗡”的聲音。如今60歲以上的人還能清楚地記得,幾只嗡嗡作響的空竹從人群中飛上天空,然後急速下落,再被繩子牢牢抓住,再次搖晃。小小的空竹像流星壹樣,不斷從人們的眼前穿過,耀眼奪目。壹會兒它們從後面飛起,壹會兒它們在腿下爬行,壹會兒它們在手指間來回跳躍。他們的《流星追月》、《猴子爬桿》、《螞蟻爬樹》等舞蹈令人嘆為觀止。

  • 上一篇:伍子胥昭關贈劍給漁夫的故事。
  • 下一篇: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