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普蘭店大灘歷史

普蘭店大灘歷史

壹、《譚姓史》說堯水淹中原時,堯派鯀治水,鯀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舜帝登上王位後,鯀的兒子於之被任命治理水源。據說,鯀的妻子夢見吃了薏苡,醒來後懷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以禹為氏。周初封諸侯時,在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創建了壹個姓司的分支,國號子。譚國國力壹直不強,很快就成了齊國的附庸。春秋初,稱雄諸侯,周莊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譚。譚的兒子逃到莒國(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後人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為山東譚氏。

譚姓在當今中國排名第六十五。周朝時有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相傳是伯夷(伯夷為元氏始祖)後裔的封地。後來此地為齊國之地,但譚國居民或貴族的後代以國姓為氏,稱譚氏。顓頊,黃帝子孫,嬴姓,所以譚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黃帝。

歷史上譚姓的遷徙與分布

先秦時期,譚生活在山東和河南。歷經秦漢晉南北朝,譚姓已流傳到各地。唐代,譚是湖南的壹個著名姓氏,其主體由北方移至南方。唐宋元時期,幾次大的移民和民族融合,南方譚姓不斷豐富和發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時期,山東向東北的移民和清代滿族八旗漢化進程的加快,形成了膠東、遼東半島的譚姓群體。最終開創了當代中國南北譚姓分布的局面。

宋朝時,姓譚的約有2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0.3%,居第67位。譚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湖南,約占全國譚姓人口的5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和廣東,約占譚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在江西、四川、山東、河北、湖北,這五個省份的譚姓集中了22%。中國已形成湘、粵、贛、川、潭的大集聚區。

明朝時,姓譚的約有2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0.28%,居第78位。600年來,的人口凈增長率為20%,譚的人口增長率低於全國。明朝時期,湖南仍是譚姓第壹大省,約占全國譚姓總人口的25%。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廣東、四川和江西。這四個省份的譚姓約占譚姓總人口的75%,其次是湖北和江蘇,這兩個省份的譚姓集中在14%。宋元明時期,譚姓總體分布格局變化不大,人口主要向東南和西部遷徙。湖南仍然是全國的中心,形成了湘、粵、川、贛、潭的大聚集區。

二、普蘭店清泉寺的歷史有多久了?該寺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991三月,由全國佛教協會會員元林大師帶領10弟子壹路來到清泉寺,投資200多萬元對老寺進行了裝修,並新建了三座天王殿、五座三殿、九座寺院和壹座400平方米的二層藏經樓。寺廟周圍,群山環繞,翠柏成蔭,有少女峰、點將臺、指蓮山、蓬萊峰等景點。自然山、水、林、洞融為壹體,有“千山競秀”之譽,是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

清泉寺歷史悠久,古樸典雅,倚巖而立,錯落有致,雕廊畫柱,珠門紅窗,晨鐘暮鼓,木盤梵音不絕,香煙繚繞,讓人頓覺無塵脫俗。

3.普蘭店清泉寺的歷史有多長?普蘭店清泉寺又名五谷城壹、名稱:清泉寺(又名五谷城)二。地址:大連市普蘭店市興泰鎮葡萄溝村。緣起:據史料記載,清泉寺始建於貞觀二十壹年(648-649)。

貞觀二十壹年(647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決定再次走正東路線,任命李遜為遼東路行軍總管,領兵潁州(朝陽地區),沿“唐太宗親征”路線返回遼南。又名左武衛將軍,大衛清秋路行軍將軍牛進,從萊州(山東葉縣)領兵渡海,直取遼南。

先說牛金達從萊州渡海,在獅子口(旅順口)登陸,站在黑風關(南關嶺),為榆林(錦州)而戰,經過博蘭店(普蘭店),讓他心酸。主力過了大營子(在莊河),直奔龍源(豐城縣)。七月,兵抵石城(鳳城縣東北),殺敵數千。

七月的遼南,看起來很宜人。總經理牛進達為什麽要回朝?壹個重要原因是遼南地區持續降雨,有時會下“雨土”(泥沙),不適合打仗。事實上,牛金大離開榆林(當時普蘭店、皮口等地都在榆林管轄之下)時,已經是“缺水,人心軟。”

他只好壹路上先送“尤琪”去“找水”。壹個“遊奇”報道說,在“四面環山”(四面都是山墻的山)的古營裏發現了壹股清泉。

牛金大飛馬來看,果然“困於奧草,有泉”(泉水藏於深草中),且“旺盛,可充饑”(泉水自然流出,甘甜解渴),於是牛金大下馬,跪拜,“謝天”。牛金達在此紮營,在清泉旁“埋蝶祭祀”(搭土石臺焚香祭天)。

根據牛金達的行軍路線和當時的時間,這座群山環繞的山城就是現在的魏拔山城。647年牛金大航海到東方,唐太宗李世民死於649年5月。現狀:清泉寺位於普蘭店市興泰鎮葡萄溝魏拔山。它從山上升起,氣勢磅礴。

東西長279米,南北長129米。清泉寺又叫五谷城寺,由壹座圓錐形的T型花崗巖石砌成,現存墻高2-9米。

這座城市雖然保存了幾千年,但基本完好無損。碑文上說是“東漢光緒、中興”年間修建的。

它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他有四個部分:第壹部分是門樓和漢白玉詩屏;第二部分是佛寺、二寺、藥王殿、龍王殿、鐘樓、鼓樓、石碑;第三部分是玉皇閣和老君殿。第四部分是金母廟。

古土地占地4500平方米,建築面積9800平方米。清泉寺的建築風格古樸獨特,硬山風格和歇山風格相同。雖是佛寺,但儒、釋、道三教合壹,被譽為“遼南第壹寺”。

據說碑文“唐代王建沙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唐太宗征服東方,大將軍牛金達在此建廟。歷經五代南北朝遼金,明萬歷三十五年(648-1067)重修。讀了近千年,沒有史料和碑文可考。

從現存碑刻和石秀珍老師的生前描述可以推斷,自648年建寺以來,已有32代僧人和老師。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乾隆五年(1740),方丈,道名光明(山東海陽人),苦心在此修繕三十余載,終年70歲(16765438)

清道光二十壹年(1841年)——同治三年(1864年),主持大和尚邵禎,增建藥王殿、禪房五間。後來道教宮南(從普蘭店市唐家坊鎮興隆堡)和鄒延松(普蘭店市皮口鎮八家子)從民國十六年(1927)開始,歷時十余年。增加了玉皇閣、老君巖、山門群墻、鐘鼓、金頂玉屏、天橋旗桿、保安消防池。

之後,經理主持了和尚對儒家思想的反思,老師對恩赫的考慮,和尚對誌向的考慮。石秀珍(本名趙,普蘭店市贊子河村人)十二歲出家為僧,二十三歲出家入清泉寺。

動詞 (verb的縮寫)1985年清泉寺被大連市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1988年清泉寺被遼寧省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及物動詞宗教活動場所負責人、宗教教職人員和管理組織人員的簡歷。清泉寺現有教職員工45人,住持為師秀珍法師。

管理機構人員7名。(簡歷附後)七。清泉寺電子數碼照片(附後)八。“五谷城隍廟”的由來民間稱清泉寺,山城魏拔,又稱五谷城隍廟,自4月21日起,1607。

據明代萬歷三十五年碑文記載,這壹天,古武建立並重建清泉寺,舉行開佛儀式。除了眾多的僧尼、善男信女,還有欽差不征前將軍,鎮守遼東,以及太傅寧親王(東北軍區司令)李和榮正淑(國務院副總理),在晉(州)、府(復)。這兩位偉人還親自為活著的古武豎立了壹座紀念碑,稱贊古武是“永不磨滅的楷模”。

《認命重修碑文》明確記載,姓林,其夫吳君道,俗名吳,從遼陽來到清泉寺。她徘徊著,快樂著,和恩人邢雲林呆了很久。

丈夫死後,她剪發出家為尼姑,成為清泉寺的住持,法名祖聖道號仙翁。她籌集了救濟款,重建了寺廟。萬歷三十年(1607)四月二十壹日,她舉行了開佛儀式。

據調查,古武家住“史靜安陵”(河北吳橋),是壹對孿生姐妹。長相太像了,父母都分不清。

我搜他的時候,終於在大女兒的右耳垂下發現了壹顆痣,於是給兩姐妹取名為“大痣”和“二痣”(“二痣”沒有痣),媽媽就把她們兩個都叫了。

四、張倫鄉譚姓家族史據民族誌記載,對周武王大豐有貢獻的國家有72個,其中有壹個叫譚國。該國位於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子牙市。公元前684年,譚國被齊國所滅,譚國仁逃往外地,但譚國仁從此以郭為氏。這是譚的開源,已經有2680多年了。隨著時代的發展,譚的後裔後來從山東遷徙到河南,又從河南遷徙到全國各地(以廣東、湖南為最多)。到了近代,壹些譚人遷徙到世界各地發展。作者的祖先從河南遷到湖南,又從湖南遷到江西。公元962年,譚姓第48代傳人譚鴻誌從江西乾州遷至廣東。他被認為是進入廣東的譚四祖之壹。譚宏誌的後裔也是兩廣乃至海外譚姓人數最多的壹個部落。後人先後在佛山、廣州修建了譚鴻誌祠堂,供後人祭拜(廣州譚氏祠堂抗戰時被日軍飛機轟炸,佛山譚氏祠堂至今保存完好,為國家級文物)。弘治後14代孫守海,居廣東羅定,河南道官。羅定譚壽海墓現為國家級文物。壽海有三個兒子。長子金灘,次子譚生。大兒子和二兒子都住在羅定老家。三兒子智青自小離開家鄉,跟隨父親在河南、南寧、廣西、桂林等地求學。知青後來在廣西玉林府做官。官職退休後,於明朝景泰年間(約公元1450年)定居廣西貴港市。從1450到現在已經550多年了。自知青始,後裔在貴港市繁衍至二十七代,人口達五萬余人。從古代到解放前,部落裏壹直有人編樂,分布在各地的人也有定期聚集在知青墓園前祭拜的傳統習慣。祖訓說,五代以上不修樂,視為不孝。解放後和文革期間,由於被視為封建迷信,沒有公開的集體祭拜活動,但仍有個別人士堅持到誌清墓前祭拜。1978期間,民眾自發組織集體活動,祭拜、頌揚公。又有智者提議,著手整理各村譚家族譜,編纂全市譚家誌。這個倡議得到了受人尊敬的人的支持。貴港譚氏宗親會由此初步形成。

宗族協會的成員們煞費苦心地收集了所有流傳於各個村莊的譚氏宗譜。這些家譜非常古老,有些非常土氣和粗糙。有些是用陶土紙、紗布紙甚至鉛筆寫的。他們中的壹些人接到通知後開始寫信。但是,這是家庭向心力的表現。借助這些農村族譜,宗族協會基本梳理出了第27代貴港人譚的發展脈絡。可是知青的父親壽海公在哪裏,始祖洪致公在哪裏?當時無法與外界連接還是個謎。於是這時候,已經六十多歲退休在家的金婷、張韶、於成,主動請纓,承擔起外出尋根的任務。第壹,他們發現廣西靈山橘坪譚宗秀藏有香港譚於上世紀50年代編撰的《譚史鷙》壹書,於是前往譚宗秀家中,以示貴港譚家走出去尋根的誠意。世間的譚家,宗秀毫不猶豫地把這兩本書借給他們,帶回貴港。後來,他們聯系了譚本人,譚也熱心地向貴港譚氏宗親會贈送了三本地方誌。他們三人在研究當地族譜和《譚史鷙》壹書的基礎上,遊歷了廣東肇慶高要縣、高明倉的少馬山和羅定。所有姓譚的人都把他們當作遠親和客人,熱情接待。在羅定,當他們說龔誌慶是壽海的兒子時,羅定的族人都很驚訝。他們說,幾百年來,他們壹直認為壽海只有金灘和譚生兩個兒子,族譜裏沒有知青的記載。會不會是妳弄錯了?於是雙方都拿出古族譜來對比,雙方從弘治到壽海公的記載基本壹致,說明知青肯定是壽海的後裔。但為什麽貴港有記載“誌慶的父親是壽海”,而羅定卻沒有記載“壽海有個兒子叫誌慶”?他們* * *看羅的更老的家譜。其中有壹張記載著“壽海之子——風兒(無)”的字樣。羅解釋說,他們認為“風兒”是虛構的,因為他們找不到任何事跡和後代的記錄,他們沒有註意到這些話。幾百年來,他們認為壽海只有兩個兒子。根據妳的家譜,知青肯定是壽海的後代。鳳兒會不會是芷晴小時候的外號?鳳兒長大後取了正式名字“知青”?但因為知青小時候離開了家鄉,隨父親遊歷了河南、廣西等地。後來在玉林、貴港做官。所以他的家鄉對他的情況知之甚少。由於古代交通不便,物質經濟條件有限,也許鳳兒在被封為知青之後,就再也沒有和羅定的家鄉聯系過。又或許是幾代壽海的疏懶記載,導致羅定人壹直不知道還有壹個壽海遷到廣西貴港,幾百年來發展到5萬多後裔的知青?雙方都同意這個分析。結果,幾百年前的斷代史之謎,在這幾年活下來的老人們的努力下,終於被揭開了。雙方都很激動,認為也許是某個祖先的頓悟,讓幾百年不聯系的家族血緣關系終於可以連在壹起了。羅還向幾位老人提供了壹本中山大學圖書館和湖南省圖書館提供的《譚姓至弘治公前48代教支》、《弘治至壽海14代教支》。這樣,從譚的開源到第八十九代,譚的脈絡基本可以梳理出來。

動詞 (verb的縮寫)譚姓的回歸與歷史譚姓的圖騰有三個來源。從姓氏來說。相傳堯治水中原時,堯派鯀治水,鯀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舜帝登上王位後,鯀的兒子於之被任命治理水源。據說,鯀的妻子夢見吃了薏苡,醒來後懷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以禹為氏。周初封諸侯時,在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創建了壹個姓司的分支,國號為子。譚國國力壹直不強,很快就成了齊國的附庸。春秋初,稱雄諸侯,周莊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譚。譚的兒子逃到莒國(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後人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為山東譚氏。來自古老的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族譜》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六姓為譚氏,自稱盤古後裔,望洪農為雲貴譚氏。譚氏改為譚氏。據萬姓族譜記載,譚氏避仇說是在秦旁邊,現在的嶺南(指武陵以南)大致相當於今天廣西的大部分地區。

[編輯本段]譚姓分布

譚祖籍山東。漢代巴南(今四川東部、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壹個譚姓。巴南譚家有可能是由逃往巴南的譚遺民與當地民族融合而成。早期,譚氏家族主要在山東發展,後因戰亂、天災、官遷等原因背井離鄉,遷徙他處。漢代譚氏家族曾分布於河南、山西壹帶。南北朝時譚遷居廣東,晚唐時遷居江西。五代時,福建泉州人譚喬在嵩山從事補氣煉丹藝術。他提出“什麽都吃”,幻想壹個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愛情,沒有邪惡的“太和”社會。自宋代以來,譚人物逐漸出現在史書中,且分布較廣,集中在江南、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約從清朝開始,福建、廣東的譚氏家族部分人遷徙到東南亞,僑民居住在新加坡等國。

[編輯此段]縣廳號

堂號“善端堂”:在,譚忠是燕國的牙將軍,被燕國派往魏國。就在這時,朝廷派了壹支軍隊越過魏國去攻打趙。魏天木吉安欲舉兵,譚忠曰:“不可!若養兵,乃與朝廷為敵,魏之罪大矣。”吉安采納了他的話,按兵不動。譚忠說服劉基出兵幫助朝廷伐趙,乃至趙城饒陽和。魏延都受到朝廷的表彰,大家都很佩服譚中山的判斷力。還有“濟南”“弘農”等廳號。郡望濟陽郡:晉惠帝時,陳保留郡望,統治洛陽。相當於河南蘭考的東部邊界和山東東明的南部邊界。祁縣:西漢時改為臨淄縣,轄之(今淄博市)。相當於今天山東省淄博市的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弘農縣:西漢丁原四年(公元前113年)設縣。位於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北)。相當於河南以南、益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盆地,陜西的洛水、杜川、丹江盆地。

[編輯此段]譚家譜

江蘇:浙江武進皮嶺崗巷譚氏宗譜:蕭山譚氏宗譜十二卷、嘉興譚氏宗譜十卷、嘉興譚氏宗譜十卷、湖北譚氏宗譜壹卷:江西新洲譚氏宗譜四卷:南豐譚氏宗譜二十卷、湖南譚氏宗譜壹卷:長沙譚氏宗譜二十卷、寧鄉譚氏宗譜十卷、澤田譚氏宗譜二十五卷《譚家譜》第壹卷十壹卷;《湘潭譚氏宗譜》十五卷;湘潭鐘祥西塘譚氏族譜六卷;湘潭尖子塘譚氏族譜十六卷:湘潭鐘祥譚氏宗譜七卷:湘潭青山譚氏族譜三十二卷;以及湘鄉湘西七星橋譚氏宗譜七卷。湘鄉天樂堂譚氏族譜地區不詳:譚氏族譜(不清楚)、任遠譚氏族譜、伏羲譚氏族譜、天河譚灣莊譚氏族譜未分。

六、譚姓來源,歷史上有哪些名人,1,從姓。相傳堯治水中原時,堯派鯀治水,鯀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舜帝登上王位後,鯀的兒子於之被任命治理水源。據說,鯀的妻子夢見吃了薏苡,醒來後懷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以禹為氏。周初封諸侯時,在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以西)創建了壹個姓司的分支,國號為子。譚國國力壹直不強,很快就成了齊國的附庸。春秋初,稱雄諸侯,周莊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譚。譚的兒子逃到莒國(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後人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為山東譚氏。

2、來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族譜》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六姓為譚氏,自稱盤古後裔,望洪農為雲貴譚氏。

3.譚氏改為譚氏。據萬姓族譜記載,譚氏避仇說是在秦旁邊,現在的嶺南(指武陵以南)大致相當於今天廣西的大部分地區。

七、關於譚姓的歷史傳說堯水淹中原,堯派鯀治水,鯀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

舜帝登上王位後,鯀的兒子於之被任命治理水源。據說,鯀的妻子夢見吃了薏苡,醒來後懷孕,生下了禹。

禹治水成功後,舜以禹為氏。周初封諸侯時,在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創建了壹個姓司的分支,國號為子。

譚國國力壹直不強,很快就成了齊國的附庸。春秋初,稱雄諸侯,周莊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譚。

譚的兒子逃到莒國(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後人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為山東譚氏。

譚姓在當今中國排名第六十五。周朝時有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相傳是伯夷(伯夷為元氏始祖)後裔的封地。後來此地為齊國之地,但譚國居民或貴族的後代以國姓為氏,稱譚氏。

顓頊,黃帝子孫,嬴姓,所以譚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黃帝。歷史上譚姓的遷徙與分布先秦時期,譚姓居住在山東、河南壹帶。

歷經秦漢晉南北朝,譚姓已流傳到各地。唐代,譚是湖南的壹個著名姓氏,其主體由北方移至南方。

唐宋元時期,幾次大的移民和民族融合,南方譚姓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時期,山東向東北的移民和清代滿族八旗漢化進程的加快,形成了膠東、遼東半島的譚姓群體。

最終開創了當代中國南北譚姓分布的局面。宋朝時,姓譚的約有2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0.3%,居第67位。

譚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湖南,約占全國譚姓人口的5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和廣東,約占譚總人口的75%。

其次分布在江西、四川、山東、河北、湖北,這五個省份的譚姓集中了22%。中國已形成湘、粵、贛、川、潭的大集聚區。

明朝時,姓譚的約有2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0.28%,居第78位。600年來,的人口凈增長率為20%,譚的人口增長率低於全國。

明朝時期,湖南仍是譚姓第壹大省,約占全國譚姓總人口的25%。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廣東、四川和江西。這四個省份的譚姓約占譚姓總人口的75%,其次是湖北和江蘇,這兩個省份的譚姓集中在14%。

宋元明時期,譚姓總體分布格局變化不大,人口主要向東南和西部遷徙。湖南仍然是全國的中心,形成了湘、粵、川、贛、潭的大聚集區。

  • 上一篇:為什麽乾隆以後清朝迅速衰落?清朝的經濟是怎麽崩潰的?
  • 下一篇:誰能告訴我古代宮殿中嬪妃的等級?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