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名詞

歷史名詞

周公的英雄們把我們帶到了東方

西周建立後不久,周武王就病死了。繼位的周成王還年輕,武王的弟弟周公亮負責政治。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不滿意。紂王的兒子吳庚與管叔、蔡叔勾結,聯合東南各部落發動叛亂。三年後,周公帶兵東征平定叛亂,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中國騷亂

西周晚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周厲王貪婪金錢,暴虐無情,殘酷剝削壓迫奴隸和平民,引起他們的反抗。公元前841年,“中國人”(平民)在首都濠井發動武裝暴動。平民和奴隸闖入皇宮,周厲王倉皇逃走,死在其他地方。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各國都有變法運動。商鞅在秦國的政治改革是最徹底的。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商鞅進行變法,並頒布了兩項變法法令。主要內容有:①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根據軍事爵位,廢除奴隸主和貴族的世襲特權;(3)建立郡縣制,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全國有31個郡,由君主直接管理,強迫人民形成“吳”和“史”,由國家統壹控制;(4)獎勵農織。生產多的可以免徭役,鼓勵發展生產。商鞅變法後,秦國封建經濟發展起來,逐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最強大的,為秦國統壹全國奠定了基礎。

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壹次宮廷宴會上,淳於越大夫抨擊郡縣制,要求按古制分封子弟。宰相李斯予以駁斥,主張儒生不要談詩談書,以私學詆毀國事。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把秦國以外的史書、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書燒掉;敢談詩書者,處死;與今非昔比者共滅民族;私塾是禁止的,想學法律法規的都以官員為師。次年,呂升、侯升等人抨擊秦始皇貪權亂刑。秦始皇派禦史調查,在鹹陽殺死了460多名儒生。這兩件事在歷史上被稱為“焚書”和“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是文化專制主義的野蠻措施,扼殺思想,破壞文化。

巨鹿之戰

秦末消滅秦軍主力的農民起義軍之戰。公元前207年,秦朝用張寒包圍了巨鹿(今河北萍鄉)。項羽率領叛軍前來救援。起義軍渡過漳水河後,項羽下令破釜沈舟,只帶三天幹糧,以示血戰到底的決心。不久,雙方在巨鹿交戰,叛軍打敗了秦軍。張寒率領二十萬秦軍投降後。

楚漢戰爭

劉邦與項羽的皇位之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後來劉邦攻占關中,繼續東進,聯合各地區勢力對抗項羽,在滎陽、高程等地與項羽抗衡。公元前203年,楚漢約定以峽為界,東歸楚,西歸漢。約好後,項羽領兵東去,劉邦趁機追擊,約韓信、彭越紮營。公元前202年,項羽戰敗,在烏江(安徽縣東北)自殺。四年楚漢戰爭結束。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為適應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即位後采納了儒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只提倡儒學,禁止其他學派的傳播。漢政府在長安設立國子監,以吳敬梓博士為教官,傳播儒家經典,每年考試壹次,合格授予官職。後來在各郡設立學校,教授儒家經典。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董仲舒認為,皇帝代天統治人民,“天人相應”,神化皇帝。他還提出了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妻的訓誡。三綱後來成為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觀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當時強化了中央集權政治,但在後來的封建社會,儒家思想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行。

張騫與西域相連。

漢武帝於公元前138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嶽家,進攻匈奴。這次任務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民族的政治、經濟、地理、風俗。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遊歷了西域許多地區。西域各族政權也派人到漢朝答謝。此後,漢朝與西域交往頻繁,西域的樂舞藝術和葡萄、苜蓿、核桃、胡蘿蔔等農作物陸續傳入內地。內地的鑄鐵和鑿井技術也傳到了西域。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漢人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七王之亂

漢初,劉邦鏟除異姓諸侯,立同姓子弟為王。後來封建領主割據勢力迅速膨脹,嚴重威脅中央集權。韓晶接受了晁錯“削藩”的建議,逐步切斷了王國的封地。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國,打著“殺晁錯,凈君邊”的旗號聯合造反,史稱“七國之亂”。漢朝中央派周亞夫統率軍隊。此後,漢政府加強了對王國的控制。

王莽的改革

公元8年,外戚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名。為了限制當時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王莽實行了復古改制:將國家土地改名為王天,私人奴婢改名為私有制,不準交易;規定八人以下家庭占有土地900畝以上的,剩余土地分給親戚鄰居;沒有土地的按照壹夫壹女壹百畝的標準分配。這條法律遭到貴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反對,三年後被廢止。為了控制和壟斷工商業,王莽還多次加稅,改幣制,所以很多人破產。王莽改革對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人民的處境更加悲慘。最後,格林伍德爆發了壹場大起義。

昆陽之戰

23年,綠林英雄北移,攻占昆陽。為了鎮壓綠林好漢,王莽派王毅、王勛帶領40多萬忠臣圍攻昆陽。昆陽城王峰率領的綠林好漢,只有八九千人。在堅守的同時,他們派出劉秀等十三人,突圍進城,調集援軍。劉秀調集3000名援軍,猛攻敵營,攻打王勛。綠林英雄城中乘勢而戰,內外夾擊,以少勝多,殲滅了王莽主力。然後,綠林好漢攻打長安,推翻了王莽政權。

曹魏屯田

曹操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荒地分為平民村和軍事村。人民村就是招募流亡農民,按照軍隊編制組織起來。幾十個人在壹個村子裏,在官吏的管理下,開墾土地,耕種土地。開墾農田的農民,要把收成的壹半以上交給政府,拒絕接受徭役,但不準離開土地。讓士兵同時駐防田地,稱之為軍營。屯田的做法發展了農業生產,保證了口糧供應,為曹操統壹北方提供了物質基礎。繼魏建國之後,我們將繼續推廣和完善墾荒制度。

官渡之戰

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為中原決戰。袁紹征調十余萬人,曹操和小夜曲。曹操利用了袁俊的低估,內部出現了不和。他親自帶領五千精兵偷襲袁俊的後方,燒毀了他所有的糧食和草。袁紹軍心動搖,紛紛落荒而逃。曹操乘勝追擊,殲滅袁俊主力七萬余人。袁紹從此壹蹶不振。經過這場戰爭,曹操奠定了統壹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是我國歷史上壹個著名的戰例。

赤壁之戰

曹操統壹北方大部分地區後,試圖壹舉統壹南方。20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占領荊州,整編荊州水軍,擁兵二十余萬,順流而下,直抵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因為壹場流行病,曹駿退休到了江北。孫劉五萬聯軍與他隔河對峙。孫劉聯軍利用曹駿的弱點,如疲勞、疫疾、不學水戰以及曹操輕敵的驕傲,先用火攻擊敗了曹操的水軍,後又大敗曹駿。曹操帶領殘兵敗將逃回北方。赤壁之戰後,曹、孫、劉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八王之亂

西晉皇室內部的政治權力之爭。290年,司馬燕病死,惠帝即位。惠帝的妻子家後想獨攬大權,與輔政夫人楊軍發生了沖突。291年,賈皇後殺了,統治階級內部開始發生壹系列的政治殺戮和戰爭。被分封的八大皇族相繼為爭奪中央政權展開大規模混戰,歷時16年。這場戰爭嚴重破壞了生產,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淝水之戰

四世紀下半葉,狄貴族建立的先秦逐漸強大,統壹了黃河流域。383年,秦王苻堅強迫各族人民組成90萬大軍南下,企圖壹舉消滅東晉。東晉派謝石和謝玄帶著八萬軍隊去打仗。金在(今安徽定遠縣西南)打敗的先頭部隊,挺進到淝水,要遲稍微後退,以便渡河決戰。苻堅試圖半路猛攻金軍,於是下令軍隊撤退。晉軍受到秦軍撤退的攻擊,而秦軍的撤退在晉軍的攻擊下是不可阻擋的,因為軍隊的士氣已經被打散了。秦軍壹敗塗地,苻堅率領十多萬人逃往北方。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壹個著名的例子。淝水之戰後,南北對峙局面形成。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黃河流域統壹後,北魏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對各族人民的統治,借鑒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采取了壹系列改革措施。485年,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保證封建政府的財政收入。均田制的實施,使北方農民的生產生活更加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北方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與黃河流域漢族大地主的聯系,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使鮮卑貴族采用漢姓,與漢族大地主通婚,改服學漢,采用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些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開元之治(開元史聖)

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712-756),前壹年叫開元,後壹年叫天寶。唐玄宗在位初期,關註政治,針對時代的弊端進行了壹些改革,如裁冗官、抑貴族、抑佛教、改變宮廷生活的奢靡風氣等。他任命的宰相姚崇、宋也是人才濟濟,敢於出謀劃策。因此,這壹時期政局穩定,生產發展,戶籍增加。開元時期是唐代社會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時期,故舊史稱之為“開元之治”。

公元755-763年安史之亂

唐安廬山和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唐玄宗末年,邊鎮擴張勢力,削弱中央集權。安祿山,我們今天負責河北,山西和遼寧的特使,利用唐朝大陸軍隊空虛和政治混亂的機會,於755年在範陽以殺死楊的名義叛亂。叛軍很快攻占了洛陽和長安。玄宗逃入四川,肅宗在靈武登基。由於反叛者的暴政,人民奮起反抗。757年,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清虛殺死,唐軍在回紇士兵的幫助下收復長安和洛陽。後來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又起來反唐,自稱炎帝,又攻下洛陽。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亂。“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由盛轉衰。

唐代宦官專制

宦官專制是封建專制主義惡性發展的必然結果。唐代宦官始於玄宗高力士。但此時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掌握軍權。宦官掌握軍權始於肅宗年間的李。當宦官掌握了德宗的皇軍,這就成了壹種習俗。宦官憑借軍權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們接管了所有的權力。朝廷的獎懲,宰相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廢除,都由他們決定。唐朝後期,朝廷已經成為宦官集團控制軍政大權的工具,皇帝只是宦官手中的傀儡。這樣,宦官專權的局面出現了。

世界歷史

軍事民主

通常用來指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壹個歷史階段。這是美國人種學家摩根在其著作《古代社會》中首次使用的術語。指古希臘荷馬時代氏族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包括由部落首領組成的理事會;人民代表大會,由氏族的成年男子參加;在古希臘,軍事首領被稱為巴賽勒斯(basileus),壹般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並得到議會的認可。這樣,壹方面,宗族民主的特征以不同的程度和形式得以保存;另壹方面,軍事領導人的個人權力已經出現,但這種權力還沒有達到國家權力的水平。在議會和人民代表大會的原始民主基礎上,出現了軍事長官的個人權力,所以稱為軍事民主。

暴君

它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稱。在古代王國,它僅指宮殿,而不是國王本人。第22朝後,成為國王的正式稱號。習慣上稱古埃及國王為法老。法老作為奴隸制的專制君主,掌握著整個國家的軍政司法和宗教大權,他的意誌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統治者。自稱是太陽神阿蒙的兒子,是神在大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使得他的臣民把他當作神來崇拜。

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原為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聖旨的石碑。1799年在埃及港口城市羅塞塔被法軍發現。碑文用希臘語、古埃及語和當時流行的文字刻有相同的內容。由於這塊石碑上刻有三種不同的語言,現代考古學家在對比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有機會解讀失傳了壹千多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義和結構,成為今天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裏程碑。

圖特摩斯三世

圖特摩斯三世,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最著名的戰士法老。公元前1458年前,圖特摩斯三世的繼母哈特謝普蘇特掌握著埃及的實權。哈特謝普蘇特死後,從公元前1458年開始,圖特摩斯三世發動了壹系列戰役,以恢復哈特謝普蘇特時代失去的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統治。經過長時間的征服,埃及南部的邊界被圖特摩斯三世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他也使利比亞、亞述、巴比倫、赫人和克裏特的統治者向他進貢。

古埃及新王國的第18代法老對他獨特的金色面具印象最深。他的原名是“圖坦卡蒙”,意為“阿通”的形象,後來改為圖坦卡蒙,意為“阿蒙”的形象。說明他的信仰從崇拜阿通變成了崇拜阿蒙。圖坦卡蒙並不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傑出的法老,但因為他的陵墓三千年來從未被盜,所以他成為了當今最著名的埃及法老。

貝塞斯達碑文

古波斯的遺跡,是波斯國王大流士壹世在位時雕刻的。位於伊朗西部克羅曼高地東部,高8.6米,寬18米,懸掛在離地面91多米的懸崖上。包括浮雕和銘文兩部分。附件是被馬自達雕像、大流士壹世雕像和遺骸綁在壹起的九名被俘領導人的圖像。碑文用古波斯文、巴比倫楔形文字和古埃蘭文寫成,講述了大流士壹世鎮壓戈梅達政變、各地起義和登基的故事。後來,英國考古學家羅林森冒著生命危險,花了十幾年時間先後翻譯了古波斯文和巴比倫文,開創了亞述研究的新領域。

漢謨拉比法典。

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壹部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巖柱子上的楔形文字。全文分為前言和結語三個部分。全文共282條,規定了刑事、民事、買賣、婚姻、延續和審判制度。這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發現鎖的第壹個完整的書面代碼。全面反映了古巴比倫的社會狀況和奴隸主專政的本質。

《巴比倫的囚徒》

指耶路撒冷居民被巴比倫俘虜的事實。公元前597年,猶太王國的首都耶路撒冷遭到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攻擊。公元前586年,整個城市的居民被作為囚犯帶到巴比倫,他們因耕種、工作或做生意而受到批評。猶太國王被囚禁在監獄裏。到公元前538年,居魯士摧毀了巴比倫,被俘的猶太人開始返回耶路撒冷。他前後被囚禁了近50年,歷史上被稱為“巴比倫的囚徒”。

《空中花園》;

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壹。相傳是巴比倫第四王朝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取悅妻子而建。它高約25米,分為多層平臺。裏面有很多奇花異草,看起來高高在上。根據最新的考古研究,空中花園不是建在巴比倫,而是在亞述的首都尼尼微。

瑣羅亞斯德教

祆教,中國古代稱祆教,據說是伊朗先知祆教,流行於古代伊朗和中亞地區。崇拜阿胡拉,但不要建造雕像或寺廟。阿維斯托是其聖書,內容包括:宗教神化、戒律等。根據其教義,宇宙中有兩種力量: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善與光終將戰勝惡與黑暗,而火就是善與光的化身。它的主要意思是祭祀聖火,所有重大節日都要點燃。大流士的意思是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瑣羅亞斯德。

居魯士二世。

古波斯國王,生於阿切曼尼。公元前550年,美狄亞王國被滅,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國初期)統治時期實行征服擴張政策。公元前546年,小亞細亞被入侵,呂底亞被摧毀,希臘各城邦被征服,吶喊四起。公元前538年,他占領了巴比倫城,摧毀了新的巴比倫王國,釋放了巴比倫的囚犯。後來在與遊牧部落馬薩加特人的戰鬥中陣亡。

種姓制度;

古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是在雅利安奴隸制國家形成時期產生的。起初,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隨著社會的進壹步發展,雅利安人內部也出現了不同的階層。也就是婆羅門和赫魯曉夫有三個等級。被征服的土著是首陀羅最底層的人。還有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賤民,稱為賤民。後來,這種種姓制度被婆羅門僧侶以宗教和權力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為壹種社會制度。在種姓制度下,壹個人的社會地位取決於他的家庭出身,並且嚴格按照他的血統世代不變。

耆那教;

公元前六世紀到四世紀在印度與佛教同時建立的新宗教。耆那教,意思是征服情欲,是由尼·乾子創立的,他出生於公元前599年,與釋迦牟尼同齡。耆那教屬於反婆羅門教薩滿體系中最熱烈的教派,代表新興奴隸主階級——克什米爾王室大商人的利益,政治上主張加強王權,以其基本教義宣揚輪回因果報應。

順實派;

在古印度興起的壹個唯物主義派別。它是反對婆羅門教的最激烈的派別。公元前1000年前半葉出現,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有壹定影響。他的哲學觀點包括:世界和生命是由土、火、水、風四種元素構成的,否認人類靈魂的存在,反對靈魂轉世的婆羅門教理論;提倡種姓平等;反對禁欲主義和禁欲主義。順時論是古印度下層人民反抗奴隸主高種姓和婆羅門教的思想體系。

婆羅門教;

古代印度宗教之壹。它形成於公元前1000年上半年。以吠陀經為經典。吠陀神中,三個主神,即梵天、濕婆和毗濕奴,提出了壹種種子業和輪回的理論。婆羅門教極力維護階級壓迫和種姓制度,提倡復雜的儀式和各種祭祀。公元前六世紀,由於佛教和

隨著耆那教的傳播,婆羅門教逐漸衰落。在八世紀,它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壹些教義,成為印度教。

孔雀帝國;

印度次大陸第壹個統壹的王朝是在大約公元前323年為旃陀羅笈多驅逐希臘人和推翻南陀王朝而建立的。因為出生在孔雀氏族,所以被命名為飛輪海城,首都,帝國在阿育王時代達到了頂峰。由於帝國主義

吠陀經

吠陀,婆羅門教和現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經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由印度人代代相傳,收藏多年。“吠陀”是“知識”和“開悟”的意思。用古梵語寫成的吠陀是印度宗教、哲學和文學的基礎。

  • 上一篇:歷史記錄了失敗者的失敗...
  • 下一篇:對長征精神的理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