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廣東省珠江信息

廣東省珠江信息

1.位置和範圍:廣義的珠三角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毗鄰港澳。北回歸線穿過其北部,與南海接壤,是珠江的出海口。包括廣州、深圳兩個副省級城市和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五個地級市,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區、惠陽縣、惠東縣、博羅縣、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市、四會市,面積分別為41600平方公裏,人口2300多萬。

2.自然特征:珠江三角洲是由北江、西江三角洲和東江三角洲組成的復合三角洲。狹義的珠江三角洲是在海灣中發展起來的丘陵三角洲,海拔50米左右,即面積約1.65,438+0.000平方公裏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其間丘陵錯落,河流縱橫,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生長期長,壹年可收獲三次。春季多雨,夏季濕熱,夏秋臺風頻繁,冬季少寒,四季變化明顯。河流的汛期是從4月到9月。

3.經濟發展:珠三角的經濟騰飛始於20世紀80年代。短短20多年,這壹地區已經從封閉的農業社會完全轉變為工業社會,成為中國四大著名工業基地之壹。這個地區的人口占全國的6%,而出口占全國的1/3。與長三角並稱為中國經濟的兩大引擎。目前,整個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從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從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變,從城鄉分割向城鄉壹體化轉變,形成了高起點、高標準、大規模的第三產業和有競爭力的主體產業集群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體系。此外,還在交通、通訊、金融、信息咨詢、高科技、旅遊、文化、外匯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優勢和綜合優勢。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地理、歷史和政治的結果。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自然地理環境優越,毗鄰港澳,有天然的海上航線和良好的港口,對外貿易便利。②優越的人緣優勢:是中國較大的僑鄉之壹,港澳臺僑超過10萬,分布在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利於招商引資。③優勢互補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壹,資金、信息資源、人力資源豐富,但勞動力成本過高,市場容量小;澳門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但發展空間狹窄。珠三角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豐富,經濟快速發展吸引了內地大量廉價勞動力和技術人員,加上其經濟的輻射效應,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④經濟後發展優勢:與港澳和發達地區相比,珠三角是壹個後發展地區。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和技術,也積累了經驗和教訓。充分利用這壹優勢,珠三角地區經濟自改革開放20多年來翻了兩番,同時形成了對外開放的良好基礎和產業條件以及壹體化的經濟結構。⑤人才和技術優勢:由於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經濟效益高,吸引了內地大量各類技術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其獨特的技術和人才優勢。近幾年,廣東省獲得了全國50%左右的專利總量,其中80%在珠三角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利於高新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然而,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由於我國政府實施了沿海地區優先發展的不平衡戰略,使得珠三角地區的工業發展速度過快,社會財富急劇增加。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壹步深入,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區域平衡戰略取代了過去不平衡的梯度戰略,各種矛盾和弊端逐漸顯現,主要表現在:①技術應用型人才缺乏,導致經濟發展質量低下。雖然珠三角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人力資源和技術優勢,但從經濟發展來看,仍然存在勞動者素質低、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缺乏的問題。

(2)資金投入不足,導致企業技術改造緩慢。技術改造和高新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這種投資狀況不利於企業的技術改造,也不利於核心技術的創新,導致區域經濟在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水平上運行。(3)人才分布不合理,使產業結構調整矛盾重重。三次產業人才比例約為1: 8: 7,導致產業結構整體失衡,比例失衡。壹方面,第壹產業作為基礎產業,技術開發和應用人才太少,影響其健康發展,削弱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另壹方面,第三產業作為優質產業,缺乏技術應用和開發人才,導致產業含量低,發展緩慢。這樣壹來,就有了“雙重約束”效應。這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壹大障礙。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能力差,生態平衡破壞嚴重。由於過分強調經濟增長、眼前利益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高經濟增長變成了以犧牲子孫後代生活條件為代價的低效率增長。⑤技術發展水平落後,產品技術含量低,企業創新能力差。據相關數據顯示,珠三角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30%左右,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不足45%。前者僅為美國和日本的43%和38%,後者僅為發達國家的56% ~ 75%。

4.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除了近年來工業生產發展造成的廢水、廢氣、廢渣排放造成的環境汙染外,交通和石油開采造成的珠江口石油汙染以及珠江口赤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夏秋季臺風登陸造成的大風暴雨危害極大。受人類活動對珠江三角洲上遊來水來沙的影響,以及珠江三角洲河道的急劇變化,洪水的威脅越來越大。

5.池塘農業:①生態循環的過程:桑、蠶、魚結合,可以節省飼料和肥料的成本。

A.利用淹水嚴重的低窪地挖池塘,堆泥打地基。b .池塘養魚,堤上用塘泥做肥料種莊稼。c .農作物還可以作為飼料,使池塘和基地相互耕種,形成良性的“水陸互耕”。2俗語:桑葚繁茂,蠶雄壯,魚肥;塘肥,底子好,繭多。③分類:根據堤上種植作物的不同,分為桑基魚塘、甘蔗基魚塘和水果基魚塘。④農業:土地利用精準,可生產水稻、絲綢、甘蔗、水果、花卉、魚蝦。⑤工業:由於有上述原料,農產品加工業發達。⑥景觀變化:由於經濟特區的建立和工業、城鎮的發展,許多魚塘被填了土,成了工廠和房屋,土地利用處於過渡狀態。

6.城市化與農民工流動:經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人口的城市化。目前,珠三角地區城鎮化水平已達73%,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形成了連片城市群,人口和產業高度集聚,經濟輻射能力強,形成了“泛珠三角經濟圈”,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港澳(* * *。②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3)促進區域基礎設施網絡化發展,實現* * *享受;④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鄉環境;⑤建立和完善區域協調合作機制。經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農民工,對農民工的輸入地和輸出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7.歷史政治熱點話題:近年來涉及這方面的歷史考點主要有:秦開陵區對珠三角地區發展的影響;明朝時期,珠三角經濟發展迅速。清代虎門煙與太平天國的興起。近年來,這方面涉及的政治考點主要有:改革開放、經濟特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對珠三角地區的影響。

  • 上一篇:騰訊全新自走棋明天上線。“何生亮生於周?”
  • 下一篇:第壹代記憶棒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