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為什麽說三國是司馬懿的?(詳細介紹他)

為什麽說三國是司馬懿的?(詳細介紹他)

原因:魏滅蜀後,政權被司馬懿篡奪,晉代第五任皇帝(司馬懿之孫)建立西晉,後滅吳統壹全國。劉備、曹操、孫權鬥爭了這麽多年,都是想統壹全國,結果卻是司馬師篡奪了勝利果實,於是三國都歸司馬懿所有。

司馬氏家族如日中天,能夠在司馬昭時代奪取政權,稱帝。然而,司馬昭沒有這樣做,而是模仿曹操,沒有背誦國名。這就是所謂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劉禪的蜀國無能,司馬昭很快完成了伐蜀的任務,但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司馬燕繼承了王位,這可不太禮貌。他迅速以晉代魏,登上皇帝寶座,15後滅吳,完成了統壹山河的大業。

擴展數據:

司馬懿(179 —251九月七日)生於河內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溫縣小金裏。三國時期,魏是壹位政治家和軍事家,魏的壹個強大的部長,西晉的創始人。

司馬懿從小聰明博學,他愛上了儒家。因為曹操的家世,司馬懿壹度拒絕了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做了丞相後,司馬懿被迫做了文臣。因為司馬懿曾經支持曹操當皇帝,所以逐漸得到了曹操的信任。曹操立魏如昀,以太子之子司馬懿輔佐曹丕,助其贏得王位之戰。臨終之際,曹丕任命司馬懿、曹真為輔政大臣,在魏明帝輔佐曹操。

在時,司馬懿轉任府軍將軍、大將軍、太尉等要職。明帝崩潰,托孤幼帝曹芳給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被曹爽排擠,後被挪為沒有實權的太傅。前十年(249年),司馬懿利用曹爽陪同曹芳從洛陽到平陵祭祀陵墓,發動政變,在京都控制了洛陽。

從此曹魏兵權落入司馬之手,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運籌帷幄,多次遠征,其中最顯著的成就是率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兩次平定遼東。為墾荒、水利等農耕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司馬懿去世,享年73歲,辭去縣令,葬於首陽山文軒,謚號。次子司馬昭封為晉後,追司馬懿為王玄。司馬燕稱帝後,尊司馬懿為宣帝,廟號高祖。

司馬懿的主要成就

政治上

司馬懿在魏明帝整頓皇宮時,也曾提出抗議。魏明帝死後,號召他修復宮殿,雕琢玩物的人力資源,拯救農耕,讓世界幸福。?[58]?在人才選拔方面,司馬懿從貧民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周泰等人才。正如魚雨所說,這遠遠不切實際?[81]。曹爽倒臺後,司馬懿通過斬草除根或囚禁的方式削弱了曹魏宗室,為他的後代將來篡魏金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軍隊

1,平定夢達

司馬懿擊敗吳後,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奉命駐守宛,負責荊州、禹州等地的軍政。太和元年(227年)二月,駐新城(今湖北房縣)將軍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原為蜀將,兵變後入魏。諸葛亮討厭這個人的反復無常和猶豫不決。這期間消息走漏,於是魏、蜀、吳之間就發生了爭奪的戰爭。

司馬懿從萬到新城壹千二百裏,到京都八百裏。司馬懿當機立斷,同時采取三項行動。壹只腳馬上給孟達去信,陳述魏朝廷的恩寵和信任;二是派人打聖名,說出兵的意思;第三,司馬懿率領壹支軍隊,沖向城池。此時蜀、吳的軍隊還沒有反應過來,孟達只好守城求援。

魏軍圍城十三日,投降開城,魏軍進城殺,俘獲叛軍壹萬余人,新城仍被魏占領。等到蜀、吳兩軍趕到的時候,孟達已經成了司馬懿劍下的幽靈,新城的局勢已經被魏國牢牢控制。蜀、吳兩軍白戰,不戰而歸。?

2、智慧西進。

太和五年(231)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祁山,第四次探曹魏。至此,駐守西線的重兵曹真已死。魏明帝多次認為司馬懿已經失控。司馬懿奉命主持西線軍政,駐紮漢陽與諸葛亮對峙。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心思縝密,有動兵之計,主張不追。大多數魏將軍對長期的防禦策略不滿,嘲笑他對蜀軍畏之如虎。

蜀軍撤退後,魏會認為蜀軍很快會卷土重來。所以要立即調運糧草,做好戰爭準備。但司馬懿認為蜀國兵多勢弱,三年積蓄不足以發動大的進攻。所以他在調兵遣將的時候沒必要緊張。他應該繼續實行屯田政策,為三年後蜀軍的大舉進攻做準備。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直到青龍二年(234),葛亮才發動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率領十萬蜀兵向渭水進發。渭河北岸是肥沃的土地。為了不使當地百姓遭受更大的損失,司馬懿大膽渡過渭河,與蜀軍對峙。鑒於遠道而來的蜀軍虛弱,糧草運輸困難,他仍然采取堅持不戰的策略,想通過時間的延續來消耗蜀軍。兩軍相持已久,蜀軍實力漸疲。諸葛亮也因積勞成疾死在軍中。蜀國將領只好按照諸葛亮生前的計劃,慢慢撤軍,返回蜀國。聲勢浩大的第五次北伐,被司馬懿拖垮了。?

3.遠征遼東

青龍五年(237),魏國範圍內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魏國朝廷,自立為太子。第二年,魏明帝叫司馬懿領兵到遼東去鏟除公孫淵。司馬懿命四萬兵立即出發,明帝親自送出西門慶,命都督、典農等地方官前往。司馬懿發兵北上,經古竹(今河北盧龍南)、月節市(今河北昌黎),直指遼水。

司馬懿到達遼東後,下令在遼河南岸豎起許多旗幟,虛張聲勢,制造準備渡河的假象,吸引對方主力。然而,在黑暗中,主力部隊劃著獨木舟潛入水中,逼近敵營,形成對敵人的包圍。人走過,為湘平。看到魏軍突然出現在其後方,敵軍大將北嚴不耐煩了,主動出擊魏軍。

司馬懿奪戰機,激戰,三戰三勝,大敗遼軍。遼軍退守襄平,魏軍前進,包圍了敵人的老巢。魏軍入侵襄平,消滅當地15歲以上的男子,然後逼他們攻克遼東、岱房、樂浪、宣土四縣。年底遼東平定,司馬懿班師回朝。?

在經濟上

1,上官軍屯

經濟上,司馬懿在山蓋耕地,在京兆、天水、安南冶鐵,修建國家運河,使梁勇有足夠的糧食,並不遺余力地供應關中的短缺。後來在淮北種地,穿了寬槽和水渠。司馬懿在推動屯墾方面,尤其是在軍事屯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建安後大約二十三、四年,司馬懿由丞相軍中的司馬改之,向曹操建議:“以前姬子陳某,糧食為先。今天給不耕種的人建了20多萬,不是國家養的。賈蓉雖未卷起,宜耕宜留。”曹操做到了。魏國壹度“積糧於農,國用之豐。”曹魏與吳、蜀對立地帶兩處軍事基地的創建,與司馬懿有關。

在曹魏和蜀漢相鄰的地區,如長安、李壞、陳倉、上官等地,都有平民和軍事組織。其中,上邦軍營最為著名。這個軍營基地是太和四年(230年)司馬懿在尚彪的倡議下建立的。《晉書·食貨誌》說:“表自冀州移農五千人於寨,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利軍。“杜摯尚書、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主持當時的具體事務。

太和五年(231),諸葛亮攻天水。此時,上高軍營上的麥子已經長起來了。有人主張“上高收麥子,偷賊糧”,但魏明帝拒絕了。“前後,都派軍隊來加強對王軍的宣傳和保護麥子”。司馬懿和諸葛亮相持不下,正是拜上述軍營中的麥子所賜,才取得了勝利。

直到鄭源二年(255年),安西將軍鄧艾到上蓋“為地區耕法,帶頭用兵”,進行墾荒,都顯示出上蓋軍營的重要性。太和五年司馬懿駐長安,掌管雍、梁兩國軍務,開始主持對蜀戰爭。為了壯大實力,我們非常重視關中屯田基地的建設。

2.興修水利

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組織興修水利,“開國渠,在陳倉至李壞的晉北附近修地,引羅羅灌溉鹵水三千余頃”,收到了“富國”的效果。青龍三年(236年),關東饑荒,司馬懿運五百萬斛小米到京師洛陽賑濟。可見他在關中有大量的糧食。

3、落實到人。

曹魏與吳棟毗鄰地區的屯田開墾主要在淮河以北和以南。曹操曾“屯田淮南”。但這只是壹個民俗村。正始二年(241),司馬懿主持對吳戰爭時,與鄧艾計劃在淮南淮北建立軍營。第二年,司馬懿“奏通運河,引江水入汴河,灌溉陂東南,始居淮北”。第三年,司馬懿再次進駐這壹帶,打通了淮陽和白螭運河,修復了潁上南北的陂區,面積達壹萬多公頃。自然是淮北蒼玉相望,壽陽為都,農官駐紮。"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司馬懿(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

  • 上一篇:誰知道黎曼假設是什麽?
  • 下一篇:經典再現!鈴木吉姆尼的歷史回顧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