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藏族民居碉堡是最具特色的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碉堡是最具特色的藏族民居。

由於氣候和環境的影響,藏族民居建築多為毛石或泥土建造。因為形狀像碉堡,所以叫碉堡。碉房是壹座具有藏族特色的建築。它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西藏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讓我們來了解壹下具有地域特色的藏式民居的碉房。

藏族主要分布在* * *、青海、甘肅、川西。為了適應青藏高原的氣候和環境,傳統的藏式房屋大多用石頭砌成,形狀像碉堡,所以被稱為“碉堡”。

壹個掩體通常有三層或四層。在底部飼養動物,堆放飼料和雜物;臥室、廚房等。設置在第二層;三樓有壹個大廳。因為藏民信仰藏傳佛教,佛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人們不能在神龕上方居住或堆放雜物,所以都位於房屋的頂樓。為了擴大室內空間,二層往往出墻,輕重石墻形成鮮明對比,建築外觀充滿變化。

藏式民居的色彩簡單和諧,基本采用材料的自然色:土為土黃色,石頭為米色、青色、暗紅,木質部分漆成暗紅色,與色彩鮮艷的墻頂形成對比。在粗石砌成的墻上,有壹排排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戶,窗戶上有五顏六色的屋檐。在高原藍天白雲和雪山冰川的映襯下,碉堡造型規整,色彩斑斕,風格粗獷凝重。

碉堡房屋,在藏語中被稱為“tnkhar”或“rdzong-mkhar”,最初的意思是堡壘。它們大多建在陡峭的巖石上,高聳入雲,易守難攻。山南的永布拉康,後面的念若洗頭,洛紮的桑嘎古托就是這類建築的代表。碉房是具有特定含義的建築,對西* * *住宅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比如土石結構,比如平頂式;但碉堡不能完全代表西方。

* * *中心地帶農村和城市居民居住的房屋稱為“khang-pa”,有樓房和平房,只有壹層。樓房多為兩三層,有的富裕家庭有四五層,而蓋平房的在* *隨處可見。我曾多次到* * *的很多地方參觀,在後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 * *附近的墨竹工卡等地看到了大量的平房。

在西藏東南部的西藏東昌都、林芝、波密、察隅等地,壹層樓的建築較少,多為兩三層,主要是氣候多雨潮濕。顯然,壹層樓的建築不能稱為“碉堡”。就連壹棟三四層的建築,似乎都與“碉堡”無關。兩者的名稱、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碉房”並不是藏族民居的典型形式。在西藏東部貢覺縣三巖地區,人們生活在壹個名為“康爾”(即“卡爾”,是藏語mkhar的不同音譯)的真實碉堡裏。

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是碉房。碉堡多為石木結構,外觀端莊穩重,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如果建在山上,內坡還是垂直的。地堡壹般分上下兩層,房間數按列計算。底層為畜圈和儲藏室,層高較低;二層是住宅層,大間套作房間、臥室、廚房,小間是儲藏室或樓梯間。如果有第三層的話,它將被用作演講廳和露臺。因為它的外表看起來像碉堡,所以被稱為碉堡。碉堡具有堅固、結構嚴密、邊角整齊的特點,既有利於防風禦寒,又便於防敵防盜。

2.碉堡房屋、建築和平房

* * *農村(包括半農半牧區)和城市住宅多為兩三層樓房或壹層平房,也有高達四五層的樓房。“所有的房子都是平頂的”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平頂藏族民居的建築風格和風格至少有1000年的歷史。《舊唐書·吐蕃傳》說:“國定都號羅某城,房屋皆平頭,高達數十尺。”《新唐書·吐蕃傳》書中說:“房屋皆平,高達數十尺”,由此可知吐蕃時期房屋的建築特色。壹千年後寫成的《* * *》記載了當時* * *的房屋:“從火爐到前後,房屋都是平頂的,上面鋪著土石,叫碉房,有兩三層到六七層。對於任何更大的房子,nave都會雕刻彩色的畫,裝飾大廳的外部,並在墻上畫壹個壽星的圖像。所有住在鄉下的人都住在山坡上。”這些記述與* * * *中心區的居住情況基本壹致。

農民的房子多是壹家壹院。院墻由木柴、夯墻和土坯磚制成。這所房子的門通常朝南開。

昌都地區是山地和峽谷地區,大面積平地較少,房屋多依山而建。樓房相鄰,高低錯落有致。此外還有許多彩繪的窗戶和過梁,氣勢非凡,蔚為壯觀。林芝和波密的民居不用土石方做墻體,整個建築材料幾乎全是木材:木柱做樁,木梁做框架,木板做墻體和樓板。屋頂也是木質的,結構是傾斜的。“所有的房子都是平頂的”在這些樹木多、天氣多雨的林區並不合適。阿裏民居主要是兩層的房子。夏天人們壹般住在樓上,冬天樓下是臥室。有些地方還出現了窯洞與房屋、窯洞相結合的生活形式。窯洞只存在於阿裏的部分地區,在古格王朝時期相當流行,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城市住宅建築的布局和結構是:四面被建築包圍,中間有花園,內院有回廊,獨門獨院。墻是用石頭或土坯砌成的,墻很厚,窗戶很小,門很低。樓有兩三層,屋頂是平的。土石結構外墻刷白色粉末,窗框、窗臺刷黑色。院子裏有水井,房子兩邊有公共廁所。近10個家庭可以住壹套房子,每個家庭有2-4套房子。大部分城門都面向大昭寺。圍繞大昭寺逐漸發展起來的八廓街民居建築,是* * *城鎮傳統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

除了樓房,* *周圍還有大量的單層平房。平房的建築材料和風格和樓房壹樣。平房的院子壹般比較大,有很多高墻。院子裏養著牲畜,堆放著雜物,也是人幹活的地方。現在很多人還在建單層的“養老房”,但是占地更廣,設施更齊全,裝修更豪華。

3.碉房的歷史

考古資料提供的確鑿證據表明,西藏民居建築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有了相當大的發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昌都卡若遺址發掘出28處房屋遺址,包括圓底屋、半地穴屋和地屋。房屋遺址晚期,廣泛使用以礫石為主的天然石材作為建築材料,房屋面積壹般在30平方米左右。經過精心修整,生活區的柱洞也可能有建築。

卡若遺址的建築是藏族民居建築的起源。在隨後幾千年的演變中,藏族民居不斷得到發展、豐富和完善,帶有濃重的時代印記。

公元前2世紀,西藏建築史上出現了第壹座宮殿城堡式的建築——雍布拉康,依山而建,巍然屹立,體現了當時塔式建築的技術水平。赤松德贊在贊帕時,在賢德大臣奇桑亞拉的倡導下,將山區居民遷移到山谷平地。人們過去住在山上的石頭城堡裏,在田野裏建造房屋,形成村莊,他們的生活習俗發生了重大變化,產生了《唐書》中記載的藏族“平頭”生活形式和模式。

到了11世紀,* * *的壹些房子已經建得非常高大豪華。據史料記載,馬爾巴(1012-1097)和米拉日巴(1040-1123)家境富裕,住宅豪華,米拉日巴曾建有壹座名為“阿桑古托”的建築。

千百年來,藏族民居的基本建築和農村城鎮“平屋頂”的居住形式壹直延續至今。當然,社會形態、宗教觀念、地理條件等社會和自然因素都深深地印在民居中。今天,時代的步伐在前進,古老的藏式民居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 上一篇:精品課程《大悲劇》的教學設計
  • 下一篇:珠海鬥門的風俗文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